爲什麼偏偏是勤勞的崇禎失江山

為什麼偏偏是勤勞的崇禎失江山

德國戰術大師隆美爾對於用人之道有過這樣的總結:“一種又聰明又懶惰,這樣的人做領導。一種又聰明又勤快,這樣的人做幕僚。一種又愚蠢又懶惰,這樣的人做手下人由聰明人管著做事,一種又愚蠢又勤快,這樣的趕快開除。”不幸的是崇禎帝正是屬於又愚蠢又勤快的,可惜他是皇帝沒有人可以開除他。

明代的皇帝大多怠政、惰政,甚至達到隱居深宮數十年,不朝不郊。在這一方面,崇禎皇帝和其他明代皇帝相比無疑是個亮點。他勤勞、果斷、殫精竭慮的治理江山,在位17年,天天熬夜,不近女色,年紀輕輕就一頭白髮,風華正貌卻已滿臉皺紋。總之,勤政堪稱典範。但是讓人費解的是,不是別人,正是這個勤勞的崇禎失去了大明江山。而那些懶惰的皇帝反倒是相安無事。以下筆者試探究為什麼偏偏是勤勞的崇禎皇帝失去了江山。

明的滅亡的原因很多,一般的我們認為崇禎失去江山歸結為當時已經是積弱難返——因為上代的各位皇帝造的孽。只是到崇禎時代爆發,即使崇禎皇帝無論怎麼樣努力也扭轉不了明的滅亡,對於崇禎皇帝同情多與責難。《明史》也把極弱難返列為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1]

我卻認為積弱難返是讓崇禎失去江山的一個非主要因素,因為崇禎畢竟親政了長達17年。在17年內,面臨困境通過努力而力挽狂瀾,勵精圖治,改變舊貌的人並不是鳳毛麟角。縱觀古代歷朝,雍正用了13年的時間,就使國力大大增強,國庫充實,一改康熙晚年的舊貌。橫觀世界,羅斯福在接手美國的時候,美國百業凋零,處處憂患,而他用了不到13年的時間就把一個無比強大的美國交還到美國人手中。他們執政的時間都沒有崇禎的時間長,而他們經歷的內憂外患卻都不比崇禎少。並且崇禎沒有朝臣、宦官的掣肘,治國理念能貫通政權。由此可見,崇禎的失敗最主要還是自身的因素。當然即使從自身因素來講,崇禎的失敗也不是單純的因為一個或者幾個缺點造成的,而是眾多條件下綜合作用的結果。但說到導致崇禎失敗的關鍵因素,我認為恰恰是大家認為他最大的優點——勤勞。是“勤勞”讓崇禎失掉了江山。

懶惰的對待職責,一定是錯誤。勤勞的工作是否是錯誤則要看勤勞的效果。盲目的勤勞,則絕對是更大的錯誤——失誤的、盲目的勤勞要比無為懶惰的危害性更加嚴重。勤勞的品質必須要有一個客觀明智的意識為後盾。勤勞的人還要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因為勤勞的人做的事情越多,失誤的次數必然也多,面對失誤既要善於總結自己的錯誤,吸取教訓,又要有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所以勤勞必須有百折不撓的韌性意志為支持。遺憾的是崇禎很勤勞,但是在意識上他沒有認識到明朝當時的主要矛盾,自身缺乏解決問題的頭腦而導致施政方針上上屢出昏招;又不敢承擔責任,一向信人不專,最為惡劣的是推過攬功、摧殘人才、殺大臣殺的過於乾脆!短短的十七年間,竟換了50個宰相;面對挫折情緒化,甚至了喪失理智——擁有有半壁江山,而在煤山自殺。

崇禎在除掉魏忠賢接手大明王朝的時候,大明江山可以用內外交困來形容,憂患,弊政很多。尤其是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此時極需要修養生息。“舊徵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常聞鬼哭”。 [2]如果當時崇禎能夠體諒一下民眾,讓民眾生活的哪怕稍微好一些。那麼結果將截然相反。誰都不是天生就喜歡造反的。只要百姓還有一絲生存下去的希望,就不會造反。那麼內亂必然將不治而愈。然後再騰出手來集中精力解決遼東戰亂。也應該不是很難的事。即使崇禎沒有足夠的智慧制定出創造性的政策,也有漢初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漢初,外有匈奴南下牧馬,內有諸王的叛亂或者威脅。和崇禎的大明朝處境極為相似。但是漢初的統治者採用了,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成功的培養了民氣,發展了經濟,後來所有的隱患都被迎刃而解。漢朝成為一個彪炳史冊的一個王朝。可惜崇禎偏偏不採用這個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政策,強民力而行。難免讓人費解,問其究竟,因為崇禎有一個夢想,就是能讓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中中興,更重要的是自己能成為彪炳千古的明君。崇禎很害怕自己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完成這個成為“明君”這個目標。所以他喜歡“大躍進”的發展。表面上看,崇禎消除內亂的目的是為國為民,但是崇禎急於求治的目的純粹是崇禎為了博得“明君,聖人”這些虛名。崇禎勤勞的目的就不正確。正是崇禎的自私讓他不顧實情,不體恤百姓。強民氣,國力而行。結果大明江山讓其越治越亂,越治越糟。

崇禎繼位不久,就做了一件勤勞的蠢事,那就是裁驛。裁驛之舉,對本已惡化的陝北局勢,無疑是雪上加霜。 陝西、山西之間千里有餘,崇山峻嶺,交通不便,因此公私都須依賴驛站、驛道。在西北一帶,有相當多的民眾依賴驛站生存,他們雖度日艱辛,但也還算有一個固定的飯碗。尤其是在多災之年,這個不算豐盛的飯碗的誘惑是足夠大的。至少讓他們安心的當大明的順民是富富有餘的,崇禎帝為了每年大概能省下60餘萬。而突然拿走了他們的飯碗。可以想像出當時會有多少家庭為了這件事情徹夜痛哭。許多藉此生存的民眾,從此失去了謀生的來源,最終投到了農民軍的行列,其中傑出的代表就是李自成,後來懸賞通緝僅李自成的賞金就為100萬。崇禎帝沒有能理解設立驛站之意。 “祖宗設立驛站,就是為了控制年輕力強之人,使他們肩挑揹負,耗其精力,銷其歲月,糊其口腹,而不能惹是生非。帝卻未能知其妙用,而刻意裁削,真是驅民為盜。”[3] 為了節省60萬而要花100萬。真不知道崇禎臨死的時候是否算清了這筆帳。

崇禎元年,剛剛即位的崇禎就開始了他的“勤勞”。他改革舊制,置塞外的蒙古各部遭受天災不顧,而取消了對其的賞賜。幫助別人時,錦上添花僅僅是讓人一時的感激。但是雪中送炭卻是讓人終身不忘的。要不是災年也許那些部盟對於崇禎的不給賞賜雖然會有抱怨,但是也不至於直接投降滿清。但那時是災年,蒙古各部盼望明朝的賞賜真是象盼雨露一樣。眼巴巴的等待明朝的救濟。卻等來了崇禎卻取消賞賜的消息。不難想像當時蒙古各部是多麼的失望。所以都投降了清朝。當時崇禎正受到滿清政權的騷擾。而蒙古正和明朝和滿清接壤。假如稍微明智點的君主,安撫還來不及而崇禎卻做這樣激怒對方的事情。可以說是崇禎勤勞地自己的朋友變成自己的敵人的朋友。把自己的朋友逼成自己的敵人。孤立了自己,團結了敵人。具體的說,不但讓清朝沒有後顧之憂,又讓明朝多了幾個勁敵。真是愚蠢透頂。和此相比朝鮮是被滿清武力征服的。即使在明朝滅亡了若干年後仍然祭奠明朝。因為在神宗時,曾經幫助過朝鮮抗擊倭寇。因為當初明朝給了朝鮮雪中送炭的幫助。所以能讓朝鮮念念不忘。

結束語:以史為鑑,往日的失敗應該成為今日的教訓。崇禎的失敗對於我們今天的執政也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現在有的幹部為了能有政績能從而能夠升遷或者能夠儘快升遷,大多時時刻刻忙碌著考慮著怎麼樣能有所作為。勤勞的執政當然有好的一面,但也催生了類似崇禎一樣勤勞的“GDP幹部”。政績幹部,政績工程,是一個應該亟待解決的問題。

[1]《明史·莊烈帝紀贊》

[2]鄭廉 《豫變紀略》卷一

[3]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