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當年那個"開不壞"的豐田似乎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

步入2020年以來,豐田似乎問題不斷,前三月就因為燃油泵等問題,在海外市場進行了四次召回,涉及豐田卡羅拉、凱美瑞、榮放RAV4、雷克薩斯ES300等多款主流車型在內的600多萬輛汽車。而在國內則因為"機油門"事件,將豐田的質量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瘋狂"的機油增多,機油乳化投訴

3月初,車友圈陸續爆出豐田旗下多款車型存在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的現象。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隨後,事態迅速發酵,不少豐田車主在檢查愛車時發現類似現象。一時間,不論在第三方投訴網還是各大汽車論壇,均出現了大面積"機油增多/機油乳化"投訴案例。曾不想,"開不壞"的豐田竟成了疫情期間汽車圈最大的質量"冷門"。

不過,關於這次豐田"機油門"事件,還有一點是最值得廣大車主乃至廣大消費者注意的,那就是出現類似問題的豐田車,規模究竟有多大。

涉及車型究竟有多少?一組細思極恐的數據

我們從早期的投訴案例來看,"機油門"主要集中一汽豐田榮放雙擎和亞洲龍雙擎兩款車型上,而這兩款車型搭載了TNGA架構上的2.5L雙擎動力系統,那是不是意味著搭載該動力系統的車型,都有存在"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的可能?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果然,我們從後來的投訴來看,搭載相同動力系統的雷克薩斯ES300h和廣汽豐田凱美瑞雙擎,也紛紛中招。所以到這裡,我們初步判斷,這次"機油門"事件涉及的車輛數量不在少數。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但事情還沒那麼簡單,從最近的投訴案例來看,並非搭載2.5L混動系統的卡羅拉雙擎、雷凌雙擎,也出現了"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現象。在排除了動力系統因素之後,顯然,所有問題的矛頭就都指向了基於TNGA架構打造的豐田所有雙擎車型。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豐田"機油增多/機油乳化"所涉及的車型,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在面對不斷增加的投訴和可能涉及的大規模車型,豐田所給出的回應是怎樣的呢?

官方回應:屬正常現象,不影響使用

或許是迫於輿論壓力,以及315的敏感時期,所以豐田中國在3月15日正式回應"機油增多/機油乳化"事件。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相關人士表示"車主所反映的情況是發動機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的一般現象,不會影響發動機機油的潤滑性能,也不會對發動機的性能造成影響。我們認為上述現象不是品質問題。"

針對車主們鬧得沸沸揚揚的"機油增多/機油乳化"事件,官方很"誠實",並沒有否認,但回覆卻很簡單,"屬正常現象,不影響使用,並且不承認是品質問題"。

車主:拒絕區別對待

"忠誠"的豐田車主,在等待了多日之後,卻得到如此搪塞的答覆,顯然是難以讓他們滿意的。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回想今年年初,因為"燃油泵"可能導致"發動機熄火",在美國就緊急召回了近600萬輛車。

而到了國內,"機油增多/機油乳化"對發動機的影響可不只是熄火那麼簡單,但豐田並沒有召回的打算,並且還搪塞的回應,國內外區別對待,是很多車主無法接受的。

豐田:不屬於品質問題,拒不召回

關於"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現象,豐田給出了不是品質問題的說明。

關於機油乳化,豐田中國認為是發動反覆在沒有充分暖化的狀態下使用,沒能及時蒸發的水珠就會混入到機油中,振動攪拌中就會導致機油乳化問題。而豐田中國表示,隨著機油溫度的升高,這些水珠會蒸發。

至於機油增多則是有多因素引起,第一點是因為加註機油時會超過F刻度線(機油加多了);第二點是因為未完全燃燒的汽油會經缸體和活塞環之間的間隙混入到機油;第三點就是高溫導致機油液麵升高。

豐田中國例舉了導致發動機"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的原因,認為是發動機工作過程與特定自然環境結合的結果,是一種"正常"現象,這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和誰生產的沒有關係。因此豐田拒不承認是品質問題,更不會召回。

"機油乳化"危害很大,豐田在撒謊

那麼"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真的如豐田說的那樣不會影響發動機機油的潤滑性能,也不會對發動機的性能造成影響嗎?

我們不妨從"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的定義說起。機油增多大家好理解,但什麼是機油乳化呢?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這個問題還得從機油說起。機油,被稱為發動機的血液,對發動機起到潤滑、冷卻、密封、防腐蝕等作用。反正能被稱為血液的東西,其重要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機油的工作環境可比人體血液的工作環境惡劣的多,人體溫度一般恆定在37度左右,而發動機則不同,從零下40度到600度之間都有可能。特殊的工作環境要求機油必須具備低溫流動性好,高溫抗剪切性好的特性,說人話就是在不同工作溫度下都要保持良好的粘度,比如水在0度以下結冰,100度以上沸騰成水蒸氣,但機油則必須要更穩定。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也正是因為發動機對機油有如此高的要求,所以它的的成份極其複雜,比如全合成機油主要由PAO、雙酯、多元醇酯、聚醚、膦酸酯等化合物組成的基礎油和各類添加劑構成。

有化學基礎的"童鞋"應該知道,機油中的一些化合物是不穩定的,如果遇到水、汽油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改變原有成份,比如上文提到的乳化現象。而隨著機油成份的改變,機油原來的潤滑性、穩定性等都會有影響。長時間使用這種機油,機械摩擦件就會因為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而縮短使用壽命。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不難看出,機油的乳化危害是很大的,並且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以發動機一發生機油乳化現象(非機油口蓋的乳化),就須立馬換機油。

而令人不解的是,面對發動機"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現象,豐田中國第一回應不是提醒車主換機油,而是讓車主不要太擔心,隨著機油溫度的升高,這些水珠會蒸發。

也許,部分水蒸氣確實能夠隨著發動機溫度和外界環境溫度的升高,而蒸發掉。但那些混入機油的汽油是難以因溫度升高而消失的,而且部分水和汽油已經與機油發生了化學反應,已經改變了機油成份,長時間使用對發動機的危害是很大的。

顯然,在發動機"機油增多/機油乳化"這件事上,豐田對車主撒了謊。

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真的是正常現象嗎?

其實機油乳化並不是豐田特例,本田在2017年也爆發了"機油門"事件,兩者產生的原因大體相同,在冬天短距離行駛時,發動機升溫太慢,導致混入機油中的水、汽無法及時蒸發,最終導致乳化。

而兩者不同的是,本田主要出現在1.5T車型上,豐田則主要出現在混動車型上,那為什麼主要在混動車型上呢?因為混動車型起步時主要靠電驅動,發動機升溫更慢,尤其在市內和短距離行駛時,水、汽還沒來得及蒸發,已經到達目的地了。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當然有人疑惑,豐田混動車型已經在國內賣了好多年,為什麼在今年春節前後集體爆發?根據中國內燃機學會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專家解釋,主要因素有兩個。

第一,今年春節受疫情影響,大家基本宅在家或者都是短距離出行,導致發動機無法及時升溫。第二,今年國內開始普及乙醇汽油,而乙醇汽油燃燒會產生更多的水蒸氣,從而加劇了乳化現象。

機油乳化的豐田為何打死不召回?

專家的解釋似乎比豐田中國的回應更靠譜,但他們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偏偏是是TNGA架構下的混動車型出現了大面積的"機油增多/機油乳化"現象,而老款車型卻很少聽到類似現象,要知道TNGA架構的混動車型基本從去年才開始在國內陸續上市,其保有量遠不及後者。

其實除了豐田混動車型容易出現乳化現象外,其他非混動的燃油車型也可能出現乳化現象,但基本是個例,不會像豐田這樣大面積爆發,即便2017年本田爆發了"機油門"事件,廠家也通過及時召回和改進,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寫在最後

知錯就改,該召回就召回,消費者也是理解的,本田就是很好的例子,"機油門"的妥善處理讓本田在國內更受歡迎,而CR-V在去年甚至登頂合資SUV銷量冠軍寶座。

但就目前豐田的回應,很傷車主的心!

最後勸豐田,請善待真誠的車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