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哲學必將與人類共存

任繼愈:哲學必將與人類共存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

21世紀,最明顯的特徵是經濟生活中的全球一體化,在政治生活中的世界多極化。在文化生活中,人們正在探索一條從未走過的路,既不可能一體化,也不可能滿足於目前某些強國推行的雙重的多標準的失序狀態。哲學是追尋真理,追求真理,探索人生安身立命的一門學問,不能沒有自己的立足點,應當有自己的標準。


中國哲學帶有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地區性。“多民族統一大國”是幾千年來的國情。這個國情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準則、宗教信仰、倫理規範、風俗習慣、政治制度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決定著中國哲學的全部內容。觀察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國的哲學,都不能不以此為出發點,又落腳到這個出發點。中國哲學必然帶有中國的民族特點、歷史文化特點,反映它的祈向和理想。


我國學術界經過長期觀察比較,流行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重綜合,善於從整體觀點看問題,西方哲學重分析。這種看法可謂事出有因,事實上確有此種現象。重綜合,有整體觀念,應當看作近代科學出現以前共同的特點。近代科學出現,最先建立功績的是分類學,因為科學實驗、觀察,最有效的手段是從整體中截取一部分,放在特定的、有控制的環境中試驗,反覆考察試驗,直到用同一方法,在同一條件下得出的結論相同,證明這個結果是可信的,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西方的醫學發展得力於解剖學,生物學的進步得力於植物分類學,有了顯微鏡產生了細胞學,有了望遠鏡推進了天文學,通過長期大量的生物考察創建了進化論。分門別類越來越細,對於某一門類的認識越來越深。這是19世紀到20世紀科學發展的總趨勢。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出現了大物理學家、化學家,20世紀由於學科分類過細,再也不可能產生全能物理學家、化學家。因為物理學研究者只能精通物理學中的一個門類一個分支,不可能產生全能物理學家。


20世紀末,出於社會生產的需要,製造產品的需要,社會要求將極端分散的眾多學科集中起來,合成一個產品。一部汽車的零部件多達萬種,後來導彈、原子彈的製造,分工更細,要求的綜合程度更高。由分散到綜合,跨學科、多學科協作將是21世紀學科發展的大趨勢。看來中國哲學的喜歡綜合,從整體考察的思維模式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們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人,好像可以以逸待勞,趕上了好機會。現在還不要過分高興。因為現代社會要求的綜合、整體觀,是經過近現代科學幾百年精密分析、細緻分工的基礎上更高一級的綜合,不是中世紀原始狀態的渾淪、籠統,渾淪是分析之前的一種樸素狀態。試以中醫為例,中醫有很好的臨床經驗,有些驗方很靈驗,但中醫要在21世紀取得大發展,走向世界,為世人所接受,就必須經過近代分析化學、近代生理、解剖學、生物學的洗禮,把《黃帝內經》中樸素直觀的五行、陰陽、三焦、虛實表裡等辨證施治的經驗,用科學語言表達出來,才可以豐富醫學知識,為全人類造福。


中國哲學也面臨這樣的處境。只是與醫學科學不同,任務更艱鉅,涉及學科更廣。


交流發展,前途無限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生命所繫。按照交流的通則,總是文化高的一方影響文化低的一方,文化低的一方則處於被支配的地位。沒有文化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沒有發言權。科學文化落後要捱打,受奴役。每一個有良心、嚮往美好理想、維護正義的民族,處在不美滿、不合理的現實世界,我們將何以自處?中華民族嚮往的大同世界必將來臨,但要在大同世界來臨之前先要做到自存自保。我們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生存權利,也要保持住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不可忽視文化交流中的勢差現象。世界大同之前,自己民族有先被消融的危險。


經過近代到現代,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一樣,也是走越分越細的道路。當初哲學從宗教分離出去,還包括一部分宗教功能,試圖解決人生歸宿、終極精神安慰、人人都遇到的困惑。還有一些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問題,都曾要求哲學來答覆、解釋。後來,終極精神的安慰由宗教去解決,心理不平衡由心理學分擔;倫理學與法學徹底分開,避開法律制度,法律學追求純理論的探索。哲學本來與生活十分切近,卻逐漸遠離生活,陷入到概念分析、語言分析的狹窄地帶。20世紀的西方哲學已面臨蕭條局面,因為它成為哲學家的純思維訓練,以至成為思維遊戲。因為它遠離生活,不能解決人們的最大困惑,倒是西方的宗教得以大行其道,西方歐美的高等院校的哲學系相當冷落,而宗教系門庭興旺。這種現象足以發人深思。


中國哲學本來脫離中世紀哲學不太遠,它一直干預生活,深入生活,在古代曾起過積極作用。進入近代社會後,由於沒有洗盡封建殘餘影響,個人的權利不被重視,合理的物質要求得不到合理的對待,輕視科學技術,以貧困為榮,以生活富裕為精神墮落的契機,把農村田園貧困生活當成改造思想的課堂,把城市現代文化看成罪惡的淵藪。在馬克思主義受到歪曲的極“左”思潮氾濫時期,哲學思想一度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對資本主義帶來的弊端沒有克服的信心,缺少對治的辦法。


中國哲學遇到了前人沒有遇到的機遇。歷史留下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厚,只是過去沒有人花力氣坐下來認真研究它,缺少細入毫芒的科學分析功夫,有時捧到天一樣高,不敢觸動它一根毫毛;有時棄置不顧,或一腳踢開,貶斥得一無是處。這兩種偏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切身經歷,這類錯誤不能再犯了。


世界各種思潮一齊湧來,我們對它們要鑑別取捨,要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為了鑑別取捨,首先要提高我們的文化識別本領,才不致上當受騙。有的人到外國取經,正趕上某種學說流行(流行的未必是真經),即使是真經,他們用得上,中國拿來是否適用,還要通過實踐檢驗。“五四”以後,我們移植外來學說,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都是可貴的教材。


西方哲學發展,由渾淪到分析,又由分析到綜合,看來這是21世紀的大致輪廓。對中國哲學來說,我們不能安於自己的渾淪、綜合,認為比西方的分析更高明,這是一種誤解。有人講今天電子計算機的二進制法《易經》早已講過了;火箭發射原理宋代早已發明,只是西方火箭飛得更高而已。這是極端無知有害的說法。從渾淪的統一,經過近代科學分析的洗禮,再進行綜合,這個否定之否定(黑格爾說的正—反—合)的認識步驟必不可少。融會中西,經過新的否定之否定的必由之路,從宗教分離出來的哲學,今天要以嶄新面貌,接過當年宗教曾負擔過的職能,化解人們心理精神困惑,解答人生的終極追求和終極關懷問題。未來的哲學要干預生活,深入生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使人性的優點、特點,得到充分教養,全面發展。哲學要解決人類最自由的追求,最大的精神安適。人類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疑難問題,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對待,如果不圖僥倖,不靠神仙皇帝,那只有靠哲學,哲學必將與人類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