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成都日報

成都: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登臨丹景臺頂, 不僅可以看景,還可見充滿活力的東部新區

外觀呈金屬質感的橙色,整體建築螺旋向上,俯瞰好似一隻眼睛,中間部分鑲嵌太陽神鳥圖案——被譽為“城市之眼”的丹景臺觀景平臺,自從今年元旦建成投入使用後,就成了成都又一耀眼的“網紅”地標,火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

沿著綠道登臨“城市之眼”,天府奧體公園、三岔湖、天府國際機場等建設項目盡收眼底,目之所及是拔地而起的建築和令人震撼的建設場面。丹景臺肩負的意義,不只在於震撼的畫面感,這個位於城市綠心啟動區內的景區,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首批啟動的示範點,還將引領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由“兩山夾一城”的逼仄,變為“一山連兩翼”的開闊,這是成都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東進戰略的實施,為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奮力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承載空間。”在簡州新城採訪時,管委會副主任王豐華告訴記者,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機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在規劃建設中充分彰顯簡州新城的生態優勢,運用“師法自然”等手法提升城市魅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增綠增景 減人減房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遊環線穩步推進

【環線建設完成後,將串聯起10個遊憩單元,實現城市漫遊生活體驗環、大區域聯繫環、產業驅動環、康旅悠閒環、生態體驗環“五環合一”,並通過增設與外部高快速路網的接口,實現交通內外轉換、南北聯繫、東西貫通以及快進慢遊的環山旅遊功能。】

縱觀世界城市,擁有“公園城市”美譽的大都市都有一顆馳名世界的城市“綠心”,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巴黎布隆尼森林公園……這些“綠心”,為一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提供了可靠保障。如今,東進的成都,也將擁有自己的“綠心”——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近年來,秉持“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規劃理念,成都加快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減人減房”,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帶動東進區域整體成勢。與此同時,圍繞這一城市中心景觀打造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遊環線的建設一直在穩步推進中。

昨日,記者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遊環線四標段的淮州沱江特大橋施工現場看到,河流湍急的江心位置,大型爬升模板已經搭建完成,十餘名工人在搭設的作業平臺上上下下、來回穿梭、加緊施工。現場鐵鍬的敲打聲,在峽谷間迴盪,不絕於耳;四濺的焊花,在鋼筋水泥之間閃現;高聳的塔吊上下揮動著機械臂作業,運送著建材。在搭建的爬升模板正中間,包裹著一根正在建造的巨型橋墩,主塔的下塔柱已基本成形。

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記者又來到位於五鳳鎮的玉鳳村一號橋施工現場,但見深溝險壑之間,幾座高聳的橋墩已然拔地而起、橫跨山澗。玉鳳村一號橋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遊環線中五標段的一部分。“五標段這段道路平均高差有50米,我們在建築工程中,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目前已經開挖60多萬立方米路基土石方。”施工單位中鐵八局項目經理雷明兵介紹說,為了搶回疫情耽誤的工期,趕在汛期之前完成部分作業,該標段項目通過加大人員和機械的投入,增加夜間作業時間等舉措來搶抓工期。

四、五標段火熱的建設場景,僅僅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遊環線加快建設的一個縮影。該環線建設完成後,將串聯起10個遊憩單元,實現城市漫遊生活體驗環、大區域聯繫環、產業驅動環、康旅悠閒環、生態體驗環“五環合一”,並通過增設與外部高快速路網的接口,實現交通內外轉換、南北聯繫、東西貫通以及快進慢遊的環山旅遊功能。以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核心區為例,作為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首批打造的先導性、示範性、引領性項目之一,項目內容包括丹景臺、丹景亭、丹景閣、丹景裡四處主要建築以及周邊的綜合景觀提升、遊憩設施建設。

“城市之眼”驚豔亮相的背後,折射的更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加快建設而提交的亮眼“成績單”。去年一年,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就實現“增綠增景”4萬畝,新建和提檔升級森林綠道50公里。當前,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正積極爭取國家儲備林項目,計劃項目建設規模56.6萬畝;項目建成後,更將極大提升龍泉山森林和景觀質量,形成功能完善、生物多樣的生態系統。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加快塑造美麗宜居城市形態

【公園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秉持公園城市理念營建城市新形態、探索發展新路徑,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為城市未來永續發展構築戰略競爭優勢。】

“成都東部新區正在向高品質宜居之地加速邁進,這裡除了蓬勃發展的產業以外,最令人稱讚的就是公園城市的建設理念。”在成都東部新區參觀,人們紛紛發出這樣的感慨。這裡不僅有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高低起伏,蔥鬱千里,還有各片區正在加快建設的公園、溼地,東部新區各片區正系統推動城市營城模式變革,加快塑造美麗宜居城市形態。

走在簡州新城龍馬湖公園的大壩上,春風習習,已經蓄水數米深的龍馬湖碧波盪漾。放眼望去,工人們正在分工合作,有序推進綠化作業以及濱水平臺鋪裝施工。“位於簡州新城龍馬湖中央活力區東岸長島的無邊界公園城市示範區,將是一座與周邊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公園、街區、建築有機融合的大美城市。”談及該片區未來的樣子,簡州新城規建局局長唐劍波如此描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東岸長島打造面向未來的慢行系統——道路入地實現地面慢行友好,地下路也按城市道路標準建設;這一帶將實現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讓地下道路與地下商業、軌道站點結合,建設步行友好城市。與此同時,龍馬湖公園、人才公園、蜀都河公園、簡州河公園將形成城市公園環;武康大道則由交通幹道轉變為街區條形公園,串聯起市民廣場與各個街區……這些規劃,將幫助示範區實現公園與城市的無界融合。

“公園城市、慢行優先、立體城市、無人駕駛、5G等新技術率先應用……這些,都將是簡州新城無邊界公園城市示範區的亮點。”唐劍波說,示範區也將成為“一面雲山、三面秀城、城在園中、城園交融”的5A級城市景區。而繼龍馬湖之後,龍智湖、龍升湖、龍顯湖等湖泊公園也將陸續呈現,並由現有河道將它們串聯在一起,形成簡州新城“山水相連、江湖相望、藍綠交織、九湖鏈城”的大美公園城市形態。

風暖燻開花萬朵,水碧江流接天闊。記者來到淮州新城五福大道,迎面撲來的是外江內湖的清朗景象。淮州新城管委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淮州新城已經建成的公園就有中央公園、懷安軍遺址公園,正在建設的還有楊溪湖溼地公園、龍家山公園、玉溪谷溼地公園等。

“公園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秉持公園城市理念營建城市新形態、探索發展新路徑,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為城市未來永續發展構築戰略競爭優勢。”簡陽市相關人士表示,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簡陽依託生態空間創構特色場景,圍繞建設區域性消費中心目標,充分發揮沱江綠道、鰲山公園等集聚作用,持續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2019年該市吸引遊客1005.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6億元,這組數據正是生態價值在簡陽加速轉化的最好見證。

從“產城人”到“人城產”

【“未來之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人城產”營城邏輯,統籌規劃產業生態圈和市民生活圈,科學配套產業、居住、商業和公共服務,在片區開發中兼顧產業功能區的功能需要和社區居民的生活需要。】

東部新區的願景之一,是打造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範區和成都走向世界的未來之城。這樣的“未來之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人城產”營城邏輯,統籌規劃產業生態圈和市民生活圈,科學配套產業、居住、商業和公共服務,在片區開發中兼顧產業功能區的功能需要和社區居民的生活需要。

從“產城人”轉型到“人城產”,人的需求被放到了第一位。作為與群眾福祉息息相關的重要民生工程、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配套,成為東進建設的先導工程。“大到一個片區,小到一棵樹的選擇,都會經過深思熟慮。”市東部新城辦相關負責人說,東進區域裡每一處規劃和建設,都不能僅當作一個“點”、一個項目去孤立地看待,而是“面”上的統籌考慮。

在空港新城三岔街道的一片建設工地上,工人們正忙著內部裝飾作業,這裡是即將竣工的三岔二期公服配套幼兒園和福田社區幼兒園建設項目。三年來,成都高新區積極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總計投入約3.75億元,在空港新城新開辦中小學幼兒園7所,通過大力實施“名校 ”、南區學校領辦、集團化辦學、優秀團隊管理等多種辦學方式,深化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引領,累計提供優質學位4440個,今年還將啟動8所新建學校(園)項目,可提供學位42700個,讓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東進”。

此外,成都高新區還與成都市一醫院合作,佈局建設公立三級綜合醫院。在此基礎上完善“15分鐘健康圈”,公服設施配套規劃12-18家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目前一期7個社區綜合體全部開工建設,並組建52個家庭醫生團隊,為12餘萬簽約人員提供上門醫療服務,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記者注意到,在東部新區還集聚了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比如吉利學院、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也將在東部新區扎堆,比如淮州新城成都國際職教城片區就將推動四川應急管理學院、淮州技師學院等“三校一中心”項目開工,建設職教共享示範區,促進校城設施共享、融合發展。

道路等基礎設施也在快速跟進,加速成網。“我們對東西城市軸線東段、金簡仁快速路斷面設計、慢行系統、景觀綠化方案等進行了全面優化。”市東部新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西城市軸線已開始清表打圍、管線探測、樁基施工等工作。金簡仁一期、金簡黃一期、成資快速路(簡陽新建段)將力爭年底前形成通車能力,力爭在2021年天府國際機場投入營運之時,東部新區呈現出生機無限、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城市雛形。

專家訪談》》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王哲:

“遠者來、來者悅、悅者居、居者樂”

著力打造成都東部家園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十大城市群中唯一人口和GDP比重均增長的城市群,人口增長佔十大城市群的8%-10%,且處於上升趨勢,未來還將進一步集聚人口。成都、重慶作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人口吸引明顯,是未來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長主要承載地,東部新區將成為成都未來人口主要增長點。

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這一戰略定位要求成都東部新區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為引領,持續推動城市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是塑造生態優勢,堅持將公園城市理念貫穿於新區規劃建設營造全過程,加快城市公園、綠道建設,構建“山水相連、江湖相望、藍綠交織、九湖鏈城”的公園城市格局,努力實現“2公里進森林、500米進公園、100米進綠道”。二是建強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對未來生活方式和消費趨勢的研判,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構建“10分鐘生活圈、10分鐘出行圈、10分鐘休閒服務圈”,著力打造“遠者來、來者悅、悅者居、居者樂”的成都東部家園。

成都日報記者 趙一 白洋 李自強 攝影 胡大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