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嘉靖年間,明朝由盛轉衰,走向了不可挽回的頹勢之中。在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無法避免的土地兼併和官吏腐化,成了明帝國頭上懸著的兩把利刃,隨時都可能讓王朝覆滅。

那時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東南沿海和北方邊境也有外敵襲擾,尤其是韃靼人威脅嚴重,曾三次逼近京師,險些滅亡明朝。

在這內憂外患之際,帝國內部的蛀蟲還不斷給地方和中央增加壓力,大到內閣嚴嵩黨人賣國求榮,小官則拼命壓榨地方為自己謀私利,似乎任何一個王朝在這種局勢下離滅亡也算是不遠了,可是這時卻橫空出世一位“宰相之傑”張居正,挽明王朝於水火之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硬生生是給明朝續了六十餘年。

一、 萬曆年間明朝政局動盪,內憂外患之下張居正登上歷史舞臺,學以致用進行反思,挽救明王朝於危急水火之中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出生於一個中小地主家庭,湖北江陵人,祖籍合肥。他的童年過得還算舒心,雖然本人自稱“起自寒門”。

但他並不屬於傳統的寒門子弟,由於家庭教育條件優渥,加之自己天資聰穎,學習又很刻苦,學業小成,得到了當時湖廣總督顧璘的賞識。張居正十六歲鄉試中舉人後,顧璘贈與他犀帶。之後張居正在他二十三歲那年中舉人,

改庶吉士,正式踏上了仕途。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張居正

當上庶吉士之後,張居正的求學之路並沒有結束,因為可以在集天下之書的翰林院中學習,他的思路反而變得更加明朗。張居正主張學以致用,敦本務實,當其他人在閱讀儒道典籍的時候,張居正卻在看歷朝的典章制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思考治國大計。

三年後 , 居正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位。過了一段時間,張居正調任裕王的日講官 ,成了裕王的老師 , 後升任侍講學士 , 領翰林院事。

裕王講師這層身份非常重要,因為嘉靖皇帝死後,年僅十歲的裕王登基。這個時候,他還無法處理政務,國家大事自然交給了他的生母李太后和他的老師張居正去處理。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張居正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李太后在政治上是完全支持張居正的,之前的內閣首輔已被罷免,這樣一來,張居正終於掃清了改革路上的障礙,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革新。

二、 張居正的改革給當時的明朝打了一劑強心劑,改革的內容有效針對了王朝頑疾,“一條鞭法”更是為國家造就太倉積粟的願望景

面對萬曆年間那樣的危局,張居正卻早已成竹在胸。先皇在位之時,他已經提出過六項政治改革主張,可惜的是,當時內閣首輔還不是他,皇帝也不重視他的意見。後來位居權力巔峰的張居正終於有機會實現他的新政了,他接下來要做幾件大事了。

為了穩固國家總體安定的局面,首先是整頓軍備。這之前,朝中並不重視軍事,以至於北方蒙古兵臨城下,張居正痛定思痛,在東南倭患有所緩解之後,調任許多愛國將領到北方設防。

其中著名愛國將領戚繼光鎮守薊城,在這個戰略要地進行了一系列軍制改革,將軍事活動轉為積極防禦的態勢,同時在北境修築了數千烽火臺,抽調浙軍到北方訓練軍隊。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在戰爭中英勇無敵的戚繼光

而張居正力排眾議,在朝中大力支持戚繼光等人的軍事活動,

使得這一期間北方外患基本穩定。而後,明朝政府在兵部尚書王崇古的建議下 , 接受韃靼的臣服 , 奉行了與蒙古俺答汗之間的茶馬互市政策 ,張居正極力支持這項政策。

他認為給蒙古的撫金相對於之前支付的邊防軍費已經很少,在兩邊和平的局勢下軍隊屯田守備也可以有效恢復北方的經濟。事實證明,張居正想的沒錯,此後三十餘年,北方無戰事。

然後就是改革吏治,封建王朝官員腐敗尤其嚴重,這些貪官一方面擾民,另一方面也給國家財政帶來了一定影響。張居正上位後,裁撤了一些不需要的職位部門,比如長期閒置的南京六部諸寺等就被裁撤;

同時官員的考核也制度化,之前由於中央怕任官在任地執政時間過長培養地方勢力,規定任期比較短,但是這樣就造成了官員在當地工作一兩年後,剛熟悉地方事務後就被調走,不利於執政的專業化。

張居正讓官員任期延長且在這期間嚴加考核,

使得官員執政能力有所上升,且有效抑制了貪汙腐敗之風。他提出用人應當唯才是舉,不可過分拘於小節,這樣一來也為他之後對財政的改革提供了政治基礎。

張居正真正影響到明朝的制度是“一條鞭法”,這項政策是針對明中期土地兼併嚴重的情形下制定的。在這之前,張居正就已經在全國範圍裡進行過一次土地清查,目的就是為了針對土地增多後出現的更加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一條鞭法”留存下來的歷史文獻

“一條鞭法”在這之後隨之出臺。這是一項賦稅改革制度,是張居正為了給朝廷開源量身定製的,概括來說 , 就是賦稅和勞役合為一體 , 按畝計稅 , 用銀交納 , 手續簡便。在明中期,這項制度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它將人從勞役中解放出來,有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同時,張居正掌權時期並非如傳統的封建經濟家那樣採用重農抑商的政策,而是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扶持商業,農商互促。而經濟上的改革成效也十分明顯,政府的收入狀況從改革前的國匱民窮到太倉積粟可支全國五六年,國庫餘銀就有六七百萬兩,僅僅五年,可謂成效顯著。

三、 改革路上阻力如此之多,古往今來多少能人賢臣倒在了改革的路上,張居正長袖善舞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平穩進行

張居正既然是務實之人,那麼他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自然不會拘泥於手段,那麼怎樣才能成為首輔,進行自己的改革呢?

張居正在上臺前就已經做好了打算。首先,他與司禮太監馮保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甚至以後生自稱。在當時,結交宦官是為士大夫即文官階層所不齒的,但是張居正結交的宦官又豈能是尋常宦官?這個馮保“能琴善書”,嘉靖皇帝對他寵愛有加,結交了皇帝的耳目親信對張居正來說意義重大。

更何況馮保對當時的內閣首輔高拱素有積怨,主要原因是高拱多次阻攔馮保當司禮掌印太監,而張居正利用這兩人之間的嫌隙,企圖扳倒高拱之位。他們借嘉靖皇帝駕崩後高拱曾說的“十歲兒安能決事”大做文章,一直到高拱被迫辭職歸鄉,張居正的一番良苦用心沒白費, 如願以償地爬上了首輔的寶座。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張居正與高拱之間的較量

不僅如此,張居正還結好當時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本來按照舊制,太后只能冊封一人,即皇帝的嫡母,但是為了使新法得到當時後宮的實際掌權人李貴妃的支持,張居正破例沒有反對皇帝冊封生母為太后的決定。

這一舉措可以說是正中李太后的心意,本來李太后出生貧寒比較在意自身名份,而張居正不反對她被冊封,讓她對張居正的好感也是直線上升。

加之之前通過馮保和李太后已經較好,那麼李太后自然信任張居正,將皇帝的輔導重任和國家軍政大事都交託給他。萬曆帝對他的改革方案言聽計從, 並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為“首輔張先生”,正是因為打通內外關係,讓張居正權傾一時。

如果張居正僅僅是結好東宮,那麼他也是無法坐穩首輔之位的,他在改革中大力整頓官場作風,常常以身作則。

比如說他命令驛站只可接待傳遞緊急軍情的人,其他人不允許煩擾驛站,

自己的兄弟因病歸鄉沒有動用沿途驛站,他本人回家探親也是讓僕人駕著驢車。

當然,以身作則只是表面手段更重要的是在改革的關鍵位置上他都佈置了自己的親信,使得改革更加暢通無阻,但也正是這些舉措使得他落了話柄,在身死之後被反對者汙衊成“權奸”。

四、 張居正被稱為救世宰相,他的改革政策在當時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死後也免不了身敗名裂,觸發舊階層利益的改革家,將生死交給國家

張居正病重之時,萬曆皇帝仍然對他感恩戴德,認為他挽明朝於危局之中,在他死後給他諡號“文忠”。可是張先生屍骨未寒,萬曆皇帝的態度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在頑固派的慫恿下,萬曆抄了張居正的家,而他的子孫也是殺的殺,流放的流放,黨羽也遭到了清洗,改革計劃算是徹底破滅。

改革家觸及的舊階層利益太多,死後不得安寧實際上也完全可以理解,萬曆皇帝作為地主頭子,自然也無法忍受張居正的新政。對國家有利卻損害了皇帝的利益,加上對皇帝的態度一向苛刻,使得萬曆帝清算起來毫不留情,一直過了好幾代才為他正名。

張居正挽救明王朝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也大多是因為土地兼併過於嚴重導致農民沒有活路起義反抗,使王朝陷入動盪不安中進而滅亡。

而張居正改革的重點正是在田賦制度上,他清算田產,防止土地兼併現象更加嚴重,然後首創“一條鞭法”,進一步減輕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在他死後,由於身前因為改革樹敵太多,加之萬曆皇帝對他有些積怨,他改革的法案基本上都被廢除,但“一條鞭法”卻由於其優越性被明王朝一直延續下來。

明代後期的社會中, 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張居正提出“厚農而資商” , “厚商而利農”的方針,說明他多少帶點資本主義萌芽意識。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張居正創“一條鞭法”救國於水火

張居正推行“厚農而資商”下的社會經濟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時代中,再分化的地主階級進步思想家往往帶有這樣的特點。再往後,地主階級再分化的發展,出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想家,他們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尊崇法學而貶斥腐儒。

張居正的主張實際上更加偏向於以法家學說為基礎的改良道路,產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極影響。張居正改革未能獲得完全性的勝利,但是其立世影響深遠流芳。

參考文獻:

《明史》

《湖廣通志》

《廿二史札記》

《續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