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嘉靖年间,明朝由盛转衰,走向了不可挽回的颓势之中。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无法避免的土地兼并和官吏腐化,成了明帝国头上悬着的两把利刃,随时都可能让王朝覆灭。

那时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东南沿海和北方边境也有外敌袭扰,尤其是鞑靼人威胁严重,曾三次逼近京师,险些灭亡明朝。

在这内忧外患之际,帝国内部的蛀虫还不断给地方和中央增加压力,大到内阁严嵩党人卖国求荣,小官则拼命压榨地方为自己谋私利,似乎任何一个王朝在这种局势下离灭亡也算是不远了,可是这时却横空出世一位“宰相之杰”张居正,挽明王朝于水火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硬生生是给明朝续了六十余年。

一、 万历年间明朝政局动荡,内忧外患之下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学以致用进行反思,挽救明王朝于危急水火之中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湖北江陵人,祖籍合肥。他的童年过得还算舒心,虽然本人自称“起自寒门”。

但他并不属于传统的寒门子弟,由于家庭教育条件优渥,加之自己天资聪颖,学习又很刻苦,学业小成,得到了当时湖广总督顾璘的赏识。张居正十六岁乡试中举人后,顾璘赠与他犀带。之后张居正在他二十三岁那年中举人,

改庶吉士,正式踏上了仕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张居正

当上庶吉士之后,张居正的求学之路并没有结束,因为可以在集天下之书的翰林院中学习,他的思路反而变得更加明朗。张居正主张学以致用,敦本务实,当其他人在阅读儒道典籍的时候,张居正却在看历朝的典章制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思考治国大计。

三年后 , 居正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过了一段时间,张居正调任裕王的日讲官 ,成了裕王的老师 , 后升任侍讲学士 , 领翰林院事。

裕王讲师这层身份非常重要,因为嘉靖皇帝死后,年仅十岁的裕王登基。这个时候,他还无法处理政务,国家大事自然交给了他的生母李太后和他的老师张居正去处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张居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李太后在政治上是完全支持张居正的,之前的内阁首辅已被罢免,这样一来,张居正终于扫清了改革路上的障碍,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

二、 张居正的改革给当时的明朝打了一剂强心剂,改革的内容有效针对了王朝顽疾,“一条鞭法”更是为国家造就太仓积粟的愿望景

面对万历年间那样的危局,张居正却早已成竹在胸。先皇在位之时,他已经提出过六项政治改革主张,可惜的是,当时内阁首辅还不是他,皇帝也不重视他的意见。后来位居权力巅峰的张居正终于有机会实现他的新政了,他接下来要做几件大事了。

为了稳固国家总体安定的局面,首先是整顿军备。这之前,朝中并不重视军事,以至于北方蒙古兵临城下,张居正痛定思痛,在东南倭患有所缓解之后,调任许多爱国将领到北方设防。

其中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镇守蓟城,在这个战略要地进行了一系列军制改革,将军事活动转为积极防御的态势,同时在北境修筑了数千烽火台,抽调浙军到北方训练军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在战争中英勇无敌的戚继光

而张居正力排众议,在朝中大力支持戚继光等人的军事活动,

使得这一期间北方外患基本稳定。而后,明朝政府在兵部尚书王崇古的建议下 , 接受鞑靼的臣服 , 奉行了与蒙古俺答汗之间的茶马互市政策 ,张居正极力支持这项政策。

他认为给蒙古的抚金相对于之前支付的边防军费已经很少,在两边和平的局势下军队屯田守备也可以有效恢复北方的经济。事实证明,张居正想的没错,此后三十余年,北方无战事。

然后就是改革吏治,封建王朝官员腐败尤其严重,这些贪官一方面扰民,另一方面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一定影响。张居正上位后,裁撤了一些不需要的职位部门,比如长期闲置的南京六部诸寺等就被裁撤;

同时官员的考核也制度化,之前由于中央怕任官在任地执政时间过长培养地方势力,规定任期比较短,但是这样就造成了官员在当地工作一两年后,刚熟悉地方事务后就被调走,不利于执政的专业化。

张居正让官员任期延长且在这期间严加考核,

使得官员执政能力有所上升,且有效抑制了贪污腐败之风。他提出用人应当唯才是举,不可过分拘于小节,这样一来也为他之后对财政的改革提供了政治基础。

张居正真正影响到明朝的制度是“一条鞭法”,这项政策是针对明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形下制定的。在这之前,张居正就已经在全国范围里进行过一次土地清查,目的就是为了针对土地增多后出现的更加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一条鞭法”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

“一条鞭法”在这之后随之出台。这是一项赋税改革制度,是张居正为了给朝廷开源量身定制的,概括来说 , 就是赋税和劳役合为一体 , 按亩计税 , 用银交纳 , 手续简便。在明中期,这项制度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将人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同时,张居正掌权时期并非如传统的封建经济家那样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扶持商业,农商互促。而经济上的改革成效也十分明显,政府的收入状况从改革前的国匮民穷到太仓积粟可支全国五六年,国库余银就有六七百万两,仅仅五年,可谓成效显著。

三、 改革路上阻力如此之多,古往今来多少能人贤臣倒在了改革的路上,张居正长袖善舞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平稳进行

张居正既然是务实之人,那么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自然不会拘泥于手段,那么怎样才能成为首辅,进行自己的改革呢?

张居正在上台前就已经做好了打算。首先,他与司礼太监冯保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以后生自称。在当时,结交宦官是为士大夫即文官阶层所不齿的,但是张居正结交的宦官又岂能是寻常宦官?这个冯保“能琴善书”,嘉靖皇帝对他宠爱有加,结交了皇帝的耳目亲信对张居正来说意义重大。

更何况冯保对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素有积怨,主要原因是高拱多次阻拦冯保当司礼掌印太监,而张居正利用这两人之间的嫌隙,企图扳倒高拱之位。他们借嘉靖皇帝驾崩后高拱曾说的“十岁儿安能决事”大做文章,一直到高拱被迫辞职归乡,张居正的一番良苦用心没白费, 如愿以偿地爬上了首辅的宝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张居正与高拱之间的较量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结好当时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本来按照旧制,太后只能册封一人,即皇帝的嫡母,但是为了使新法得到当时后宫的实际掌权人李贵妃的支持,张居正破例没有反对皇帝册封生母为太后的决定。

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正中李太后的心意,本来李太后出生贫寒比较在意自身名份,而张居正不反对她被册封,让她对张居正的好感也是直线上升。

加之之前通过冯保和李太后已经较好,那么李太后自然信任张居正,将皇帝的辅导重任和国家军政大事都交托给他。万历帝对他的改革方案言听计从, 并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首辅张先生”,正是因为打通内外关系,让张居正权倾一时。

如果张居正仅仅是结好东宫,那么他也是无法坐稳首辅之位的,他在改革中大力整顿官场作风,常常以身作则。

比如说他命令驿站只可接待传递紧急军情的人,其他人不允许烦扰驿站,

自己的兄弟因病归乡没有动用沿途驿站,他本人回家探亲也是让仆人驾着驴车。

当然,以身作则只是表面手段更重要的是在改革的关键位置上他都布置了自己的亲信,使得改革更加畅通无阻,但也正是这些举措使得他落了话柄,在身死之后被反对者污蔑成“权奸”。

四、 张居正被称为救世宰相,他的改革政策在当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死后也免不了身败名裂,触发旧阶层利益的改革家,将生死交给国家

张居正病重之时,万历皇帝仍然对他感恩戴德,认为他挽明朝于危局之中,在他死后给他谥号“文忠”。可是张先生尸骨未寒,万历皇帝的态度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在顽固派的怂恿下,万历抄了张居正的家,而他的子孙也是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党羽也遭到了清洗,改革计划算是彻底破灭。

改革家触及的旧阶层利益太多,死后不得安宁实际上也完全可以理解,万历皇帝作为地主头子,自然也无法忍受张居正的新政。对国家有利却损害了皇帝的利益,加上对皇帝的态度一向苛刻,使得万历帝清算起来毫不留情,一直过了好几代才为他正名。

张居正挽救明王朝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也大多是因为土地兼并过于严重导致农民没有活路起义反抗,使王朝陷入动荡不安中进而灭亡。

而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正是在田赋制度上,他清算田产,防止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然后首创“一条鞭法”,进一步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在他死后,由于身前因为改革树敌太多,加之万历皇帝对他有些积怨,他改革的法案基本上都被废除,但“一条鞭法”却由于其优越性被明王朝一直延续下来。

明代后期的社会中,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张居正提出“厚农而资商” , “厚商而利农”的方针,说明他多少带点资本主义萌芽意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张居正创“一条鞭法”救国于水火

张居正推行“厚农而资商”下的社会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再分化的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往往带有这样的特点。再往后,地主阶级再分化的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家,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尊崇法学而贬斥腐儒。

张居正的主张实际上更加偏向于以法家学说为基础的改良道路,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张居正改革未能获得完全性的胜利,但是其立世影响深远流芳。

参考文献:

《明史》

《湖广通志》

《廿二史札记》

《续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