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真正的差距,在於深度洞察力!

人與人真正的差距,在於深度洞察力!

最近,我時常在想,人與人真正的差距在哪裡,是什麼促成,或者阻礙了一個人的發展?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多時候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洞察信息的差別上。

一個具備深度洞察力的人,他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能透過事物表面看到內在本質和未來趨勢,可以說深度洞察力決定人的一生。

人與人真正的差距,在於深度洞察力!

01

我們經常說"一葉知秋",是指通過樹林裡一片飄落的樹葉,便知秋之寒意。這就是洞察力的表現。

洞察力好比下棋,生手自以為想了好幾步,熟手看來卻很平常;生手挖空心思,熟手則靈活自如。

這是有洞察力和沒有洞察力的區別。

事實上,有很多人一輩子都不具備洞察力,遇到事他們雖然會看,卻看不出真正的門道。

這樣的人並不留心世界的細微變化,也不可能感知豐富多彩的生活,更不用說透過現象看本質了。

反過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古今中外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觀察力、洞察力最強的人。

他們能從紛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能從複雜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能從艱難困苦的曲折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能從微小細節變化中,感受到即將掀起的風暴。

這樣一個人,他一定是從千萬人中脫穎而出的。

說到這一點,我想起當代的華人福爾摩斯——李昌鈺。李昌鈺一生鑑識過無數難解的案件,包括幾個全球重大的案件。

如肯尼迪總統被殺案、尼克松"水門事件"、克林頓桃色案、"911事件"、美國橄欖球明星辛普森殺妻案、法醫調查南斯拉夫種族屠殺萬人案及呂秀蓮"3·19槍擊案"等。

每次看到有關於李昌鈺的事件時,都會被他深度洞察力所折服,似乎任何一件撲朔迷離的案件,他都會找到蛛絲馬跡,最終一步步浮出水面。

他就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剝開表皮,也一步步的接近真相。

新聞記錄和實時報道中的李昌鈺,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真正的高手,他們的洞察力,與李昌鈺的分析和推理是異曲同工的。

洞察力,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更加睿智、嚴謹,發現其他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人與人真正的差距,在於深度洞察力!

02

看邏輯思維的時候,羅振宇講到"小米生態鏈"的聯合創始人劉德就是一位了具備深度洞察力的人。

羅振宇說:一個人具不具備深度洞察能力,在於他能否對事物做出精妙準確的比方。

而劉德先生正是這樣一個人,他對小米生態的每一種模式,都能做出通俗易懂的比喻,即便是一個完全相信不懂商業的人去聽,也能聽得清楚明白。

一次,劉德在解釋小米生態鏈上的這些企業,和小米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時,是合作呢還是投資?

劉德說,不只是合作也不僅是投資,傳統的合作投資和現在小米生態鏈的區別,相當於火車和動車組的差別。

什麼意思?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火車整列的動力都是來自於車頭的。但動車組就不一樣了,每節車廂都有自己的動力。

也就是說,不管是10節車廂還是100節車廂,連在一起的速度並不下降。而火車呢,一個火車頭帶10節車廂和帶100節車廂,速度肯定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雖然都接受了小米的投資,但是大部分股權都還是創始人自己的。就相當於一個動車,100家公司,就是100節動車,綁在一起往前跑,速度就會非常快。

你看,"動車組"是不是一個好比喻?一出口,我們就立刻明白了小米生態鏈的邏輯。

還有,劉德在解釋小米生態鏈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生意時,比如毛巾、床墊、襪子等等。

一個精彩的比喻又來了。

劉德說,這類生意對小米來說,是"烤紅薯生意"。

什麼意思?

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了,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等科技產品之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的日用品。

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就是"烤紅薯生意"。

短短5個字,就把這個事情概括清楚了,通熟易懂而又透徹傳神。

只有對事情本質有了深刻理解的功夫,才會聯繫到一系列大家熟知的事物,打出精妙的比方,四兩撥千斤地講清楚事物背後的邏輯。

如果一個人能把複雜的事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讓所有人都聽懂,這就不僅僅是表達能力,口才的問題,而是深度洞察的結果。

人與人真正的差距,在於深度洞察力!

03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的人善於觀察,對方一個動作就知道對方要說什麼;有的人則遲鈍木訥,別人反覆強調某事,他也不解其意;有的人看到路上的螞蟻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有的人卻絲毫沒有察覺;有的人到陌生的地方總不會迷路,有的人去過一個地方很多次依然記不住。

這就是有無洞察力的差別,具有敏銳洞察力的人更容易成事,因為他們往往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能通過過去和現在的情況準確地推測未來。

馬雲說: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

說到底,其實就是沒有洞察力的問題,從而了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具備深度洞察力的人,他對事物的預見,背後的規律,全局的把控,都能做到心中有數,他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這種能力,讓他不輕易的受外界干擾,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應對這個世界。

不具備深度洞察力的人,他只能被動的接受生活,隨波逐流,沒有意識去思考事物背後的運行規律,事實上他也想不到

最後,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路人甲。

老實說,我自已目前還不完全具備深度洞察力,很多事我願意思考,也願意把思考結果寫出來。但是,很多時候離真正的要點還有偏差,導致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和結果。

比如在寫文章這件事上,老師曾指導我說:你的邏輯和框架都還不錯,但是對於人性的剖析和深度還不夠,需要繼續打磨。

對於這一點,我自己也很清楚。但是要想短時間內改變這種狀況,不太容易,需要邊寫邊捉摸自己風格和特點。

因為深度洞察力不是短時間內能大幅提升的,而是需要人生歷練、思維訓練、時間過程等綜合作用後才能凸顯出來。

每一位大家的文字,都是前期用盡心力去雕琢,後期才能深度洞察,形成自己的路數和文風。

可一旦真正具備深度洞察力,就能像大家一樣,指點江山,激昂文字。

同時,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更加理性和從容。

《紅樓夢》中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當我們真正具備深度洞察力的時候,我們與他人的差距也就由此拉開了,然後迭代、升級、躍遷,直至上升到人生的新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