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為何能在生鮮零售下屹立不倒

快要過年了,想必肉類蔬菜等商品價格又要漲一些,而“菜籃子”生意早已被互聯網玩家盯上。比如,近日美團上線了“美團買菜”,把“生鮮電商”和“社區化服務”作為切入口,為消費者提供送菜上門的服務。

但從當下城市消費的需求來看,由於工作生活節奏快,年輕上班族自己買菜的頻率越來越低,接觸“菜籃子”更多是通過外出就餐或者外賣、食堂等渠道。消費者從淨菜到熟食的需求變化,會影響農產品的流向。

不管是社區生鮮店、生鮮電商抑或生鮮B2B,無一例外都是要分掉傳統生鮮渠道市場,那麼農貿市場要被取代了嗎?

農貿市場為何能在生鮮零售下屹立不倒

“菜籃子”的三重進化

我國實施“菜籃子”工程的成功經驗概括為:要想填滿“菜籃子”,必須搞好“菜園子”和“菜攤子”。

“菜園子”在農村,“菜攤子”在城鎮,而中間的交易流通主要發生在“農貿市場”。

國內最基本的“五站式”流通模式,農戶——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商——消費者,層層交易,其中心主體是產、銷地批發市場。為了讓“菜籃子”來到城鎮居民的家門口,銷地批發市場與消費者之間往往有多級分銷商。

作為作為居民“菜籃子”商品供應的主要場所,其背後也主要由政府推動。這也是最普遍的農產品流通路徑,目前全國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80%以上。

如今的生鮮巨頭永輝,也是當年“農改超”第一批受益者。而生鮮超市呈現出地域性,一個原因也在於此。

農貿市場為何能在生鮮零售下屹立不倒

"農改超"後,新超市採取的是統一採購、統一配貨、統一定價的連鎖超市化的經營方式。連鎖超市是唯一的零售主體,政府不參與流通過程中利潤的分享,只是作為組織調控者參與其中。而後政府又推動“農超對接”,連鎖超市企業與農戶、農業生產合作社直接建立的有固定協議 、持續採購的關係。由於連鎖超市銷售渠道運作規範,使生鮮食物的新鮮、質量有了更多保證,當然,價格也要貴一些。

而這些B端對農產品的採購渠道也不相同。大型的食品加工企業、連鎖餐飲和校企食堂等,有能力做大規模採購,例如海底撈的蜀海供應鏈,已從內部採購轉型為開放食材供應鏈平臺。而中小餐飲及食堂等,大多是由批發攤主送貨上門,或從距離較近三四級零批市場採購。

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直接鏈接終端中小餐廳需求,在中國,還沒有出現美國Sysco一樣食品供應鏈巨頭。中美環境不同,但理論上中國4萬億餐飲市場能夠孕育出比肩Sysco的B2B公司。

因而,無論是兩大外賣平臺的“(美團)快驢進貨”、“餓了麼有菜”,連鎖餐飲企業旗下的“蜀海”、“信良記”,還是美菜、宋小菜、一畝田等創業公司,都在講越過層級農貿市場,成為中國Sysco的故事。

農貿市場為何能在生鮮零售下屹立不倒

說到餐飲B2B,最知名的是應該就是美菜網了。美菜網創始人劉傳軍曾是窩窩團的聯合創始人之一,而這家企業被稱為“農產品B2B的京東”,因為自2014年成立以來,美菜網便一直重金投入物流,自建了物流配送體系,自購自配幾千輛冷鏈車、搭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團隊,在全國建立了近30個倉儲中心。

在具體用業務方面,餐廳根據需求量下單,美菜基於訂單量去跟產地、一級批發市場議價,再用最低端的時間送達,賺取差價。從流通環節來看,美菜承接了一批到三批的物流、倉儲等功能。創始人劉傳軍曾對外表示,美菜的直採比例接近50%,這意味著美菜仍有一半的採購量來自一二級批發市場。

美菜的B端以中小餐飲為主,通過自建倉儲、物流、配送,砍掉中間環節,一端鏈接田間地頭,一端鏈接城市,來實現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高速的流通。而在美菜平臺上也不止生鮮果蔬,還包括米麵糧油、休閒酒飲、調味乾貨和餐廚用品等。

2018年社區拼團風口正緊時,美菜也推出拼團產品美家優享,2019年,美菜開始啟動千城萬億計劃,招募合夥人開拓縣城市場。此外,在美菜商城APP的商戶註冊選項內可選個人/家庭,這意味著美菜也開始做2C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美菜的業務跟美團的快驢進貨、餓了麼的餓了麼有菜有較大重合。美團和餓了麼通過餐飲SaaS和外賣業務跟餐飲商戶建立了緊密聯繫,虧損的美團要靠快驢“講故事”,而阿里則把剛投資不久的酒類電商1919接入餓了麼有菜,可以預見在中小餐飲供應鏈上三方會有一番爭鬥。

美菜、美團快驢及餓了麼有菜的服務對象以中小餐飲為主,其業務均是要繞過傳統的多級農貿市場,最終達到端對端的效率最大化。

農貿市場為何能在生鮮零售下屹立不倒

B2B旺火,燒不掉農貿市場

我們看到這些B2B公司的切入角度都有不同,美菜想要自建物流改變農產品流通現狀,宋小菜選擇先把蔬菜領域跑通,在垂直領域形成競爭力,而一畝田則先做農產品供應鏈角色的大規模觸網,可能更符合當下的市場情況。

其共同點,都是通過解決上下游信息不對稱問題來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以及沒有一家能完全越過現有的流通體系。這也難怪,2B要深扎產業,互聯網人如果沒有足夠的農業經驗,在採購能力、成本控制和客戶開拓上不可能比得過從業多年的農業人。

直到今日,作為農產品上行的骨幹渠道,農貿市場的作用仍不可取代。不過,整個農業市場足夠大,完全能容納更多玩家進來切蛋糕,實際上,連鎖生鮮超市以及這些農業創業公司,背後都或多或少有政府支持和扶貧項目推動,相比其他行業,做農產品上行的生意,所享受到的政策紅利要更多。

制約農業發展的源頭是土地制度問題,政府已擬修法促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但想改變現狀必然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而這個農產品流通的利潤是非常低的,2018財年,Sysco毛利率為18.9%,營業利潤率為4%,淨利率為2.4%,而Sysco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食品分銷商。

面對這個“大而不肥”的農貿市場,國內生鮮B2B公司,短時間內不可能取代現有的農貿市場流通體系,想來這個行業撈金的玩家,應當有做苦活、髒活的準備,以及賺不了快錢的覺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