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網上有種說法,大統一且超過200年的王朝,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拿漢朝早期對匈奴和親,唐、宋對少數民族和親割地賠款來對比;還信誓旦旦說明朝是唯一一個“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王朝,真相真的如此嗎?

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只是因為永樂遷都,天子不呆在都城守著,還能去哪?

朱棣在當藩王的時候就一直在北平鎮守,後來造反當了皇帝后,為了穩固自身權力,遷都北平;在抗擊蒙古南侵,北京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處於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後世之君明宣宗放棄開平等三衛後,長城以外明軍再無據點,令北京暴露了兩翼、失去戰略縱深,京師長期處於外敵的直接威脅下,同時間接地促使蒙古人在大漠、女真人在遼東坐大。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除了明宣宗朱瞻基早期親自北擊蒙古,還有親征導致土木之變的明英宗,後世的那些天子大都窩在京城,守著皇宮而已,從不想著擴大疆土,哪有所謂的骨氣之說?

二、君王死社稷,國破丟失江山、自殺的皇帝多的是,個人選擇而已;

南宋遷都、晉朝南渡是胡人外族從北往南打,而崇禎卻是被農民起義軍從南往北進攻,就算想跑,南下逃跑的機會本來就很渺茫,加上他自己性格和對群臣失望,只能死社稷;

崇禎帝朱由檢到了末日時,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朱由檢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那些平時滿口忠義道德的大臣都不見了,這些大臣哪來的骨氣可言?

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明朝的眾多大臣有這樣的骨氣嗎?

三、不割地,卻一直在丟失國土

所謂的不割地,明朝明面上沒有通過條約等法定形式割地,可是實際上呢,永樂之後的皇帝卻是一直在放棄國土。永樂全盛時期,明朝疆域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等到崇禎皇帝自殺殉國時,明朝實際上僅僅控制4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越南,在永樂時被明朝統治著,後明宣宗在群臣勸說下,正式撤銷交趾布政使司,使得越南獨立。

緬甸一直向北擴張,後來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西域的哈密衛,後來被吐魯番汗攻佔,自此明朝退守嘉峪關內;

河套地區,河西走廊,則一直被蒙古人所騷擾,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黑龍江流域,明宣宗時期奴兒干都司被撤回遼東了,明朝放棄了黑龍江流域。

最後,隨著建州女真佔領遼東全境,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宣告結束。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四、不納貢,但對蒙古採用綏靖政策,朝貢封賞

仁宣二宗對蒙古軍事上的綏靖政策,使得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

而朝貢制度,使得蒙古人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

後來明英宗親征,釀成土木堡之變,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包括精銳的三大營在內的幾十萬部隊亦隨之毀於旦,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土木堡

在於謙堅持下,明朝才不南遷,是很有骨氣的;後來在北京打敗了也先,明英宗復位後卻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軍事將領,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第二次斷層。

永樂以來的軍事貴族失去了競爭力,武將集團在朝堂的話語權下降,造成明中後期武將地位日漸低下;文官為了不讓武將勢力再次崛起,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九邊防禦體系。很多文官只是口頭上說說說而已,何來的骨氣之說?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喪失了銳意進取的精神,那麼敗落是必然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五、崇禎內憂外患,言官為首的文官集團拒絕對清朝議和,表面上很有骨氣

後來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風雨飄搖。後來有楊嗣昌最得崇禎的信任,楊嗣昌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提出了幾個建議: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各省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圍剿農民軍有了很大進展。李自成在洪承疇、孫傳庭等的窮追不捨下勢力銳減,只能率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張獻忠也投降,其他各支農民軍也相繼表示投降,風雨飄搖的明王朝一度有迴光返照之象。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楊嗣昌後來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內患;崇禎秘密讓人接觸清朝議和,不料秘密洩露,朝中文官知道了。

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反對楊嗣昌主導的對清和議。後來崇禎帝礙於群臣反對,不敢接受楊嗣昌的建議。

接著清軍南下,明廷內部政見分歧,楊嗣昌自己也心胸狹隘,不去專心抗擊外敵;總督天下援兵的盧象昇未能與楊嗣昌、高起潛良好的配合,導致盧象昇戰死於鉅鹿賈莊,七十餘城先後失守,四十六萬人被俘。

事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被彈劾,但崇禎還是保住了他,並感慨:“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楊嗣昌後來面對言官壓力,不得不以督師的身份前往湖廣圍剿農民軍,在圍剿張獻忠督的過程中死去。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一部分是文官口中說的,更多是吹出來的

十面張網戰略也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入京師勤王而使農民軍死灰復燃,張獻忠再舉反旗,李自成也出山前去會合,起義軍不斷髮展壯大,直到後來一直打到了北京。

他死後雖然崇禎帝不予追究,那些士大夫普遍唾罵,可謂謗滿天下,多將他與溫體仁相提並論,儒臣劉宗周更是在南明弘光朝要求“追戮誤國奸臣楊嗣昌,以謝九廟之靈”。

明朝軍隊打仗一直缺錢,而錢大都掌握在東林黨為首的官僚集團手裡,崇禎缺錢向富商、官僚募捐,可這些偽君子,一個比一個哭窮。崇禎死的時候沒有這些偽君子相陪,等到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從這些官員家裡敲出了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子。

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既沒有才幹,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會空談誤國,私下還一直貪汙受賄;還有的人遇到危險,口中常說的仁義道德都丟了,直接投降,更是一種諷刺,哪有骨氣可言?

還有眾多以吳三桂為首,幫助清朝打天下的漢人,更是沒有骨氣所言?還有朱元璋養的那些朱家的皇族王爺,也很少聽到誰親自率兵抗擊外敵,只會欺壓百姓,哪來的骨氣之說?

當然也有像熊廷弼、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史可法等有骨氣的人,勇於抗擊外敵。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如今要多些幹實事的人,少些大談空話的人,說到永遠比做到簡單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