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公共衛生領域如何“補短板”?

眼下仍處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但這場疫情對於我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帶來的啟示和思考,已經逐步明晰。今年省人代會上和疫情暴發後,多位省人大代表提出有關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的建議,比如包括建設暴發烈性疾病科樓、將應急物資儲備納入常規化管理、提高突發事件專業信息採集、報送、應急決策能力等等。這一項建議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仲梓牽頭督辦、副省長陳星鶯領辦。

被稱為南京版“火神山”醫院的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應急工程在今年的2月中旬全面建成,從緊急決策到投入使用,僅用了25天,迅速提升了南京新冠肺炎的治療能力。而這背後,源自南京市第二醫院副院長邵蔚代表在今年省人代會上的一條建議:

“這個建議提出以後,分了兩步走,當時我們建了3個病區的活動板房是可以應急的,這個速度非常快,為我們後期的收治、醫護人員的隔離給了很大力度的保障。當時,我還提出了永久性的暴發性傳染病樓和醫護人員的隔離中心,這個在建這個活動板房的同時,把這個規劃、佈局儘快地就落成了,包括我們後期的拆遷啊怎麼佈局啊,現在基本上省市都已經落成了。”

疫情暴發後,有多地借鑑“非典”時期“小湯山”模式建設隔離醫院。這些醫院在疫情過後,如何實現妥善“儲備”,確保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派上用場,也是不少代表思考的問題。

揚州市邗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長馮景文代表提出,“平戰結合,應該將包含應急指揮中心、應急處置、集中隔離、集中救治等場所的建設納入戰略儲備範疇”,儲備過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應急組織體系,可引進生產供應鏈儲備模式,以省級為單位,對部分符合應急需要的物資生產企業、場所、單位每年給予一定投資,做好長遠規劃,既能應急,也做到進出有序、合理使用、不浪費資源。這一儲備也包括防護、消毒消殺、檢驗檢測等物資:

“比如說處置的硬件設備沒達到每年的儲備量,而且沒有更新,其實每年要有固定的經費去做這些東西。”

鹽城阜寧縣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周其佳代表提出,推進公共衛生與安全生產、消防救援、防災減災等資源的有機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好現有存量資源,規劃配置好增量資源,如在設區市和縣建立以“小綜合、大專科、強防治、應突發”為特色的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作為預防型的公共衛生防疫體系,遇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定點收治病員。符合條件的酒店賓館、體育場館、展覽館等設施可以由政府按照預案緊急徵用,用於隔離疑似、密切接觸人群等。

在具體物資儲備方面,周其佳代表則建議建立防疫應急物資儲備庫,根據物資的週轉期限及時更新儲備額度,健全防疫應急物資政府採購和定點生產製度,保證生產和供應能力等,因突發事件處置需要,可將部分生活必需品列入管制,由政府統籌收購併進行分配,杜絕市場失管、無序造成相關物資短缺或價格哄抬。

另一方面,疫情發展到今天,疫情的信息通報效率問題引起了較大關注。馮景文代表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後,我國建立了一套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以便在醫院接診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後,能快速上報、審核,衛生部門與疾控系統也能快速分析、研判疫情。但在基層並沒有完全覆蓋以及沒有實現數據共享:

“就是HIS系統,傳染病模塊的推送,我們大醫院可能都有了,我們這些二級醫院、一級社區衛生院這一塊還沒有普及。第二塊就是對學校裡面因病缺課這塊的報備,預警系統現在這個模塊已經有了,但是執行的力度還要加強,學校裡面可能為了上課,有些小病他就不報了,不敢報了。”

當然,不管是傳染病信息通報機制的暢通,還是提升應急資源保障能力,都離不開對公共衛生投資的重視。馮景文代表指出,他們基層疾控已經很多人沒有招到“新人”,平日裡想操練都缺乏條件;公共衛生基本建設弱化,各類各級信息系統建設落後於信息時代發展,沒有相應的大數據支撐;周其佳代表也提出,需要強化基層專業應急隊伍及突發事件心理干預隊伍配置和建設,農村同樣急需專業、職業的既懂得公共衛生,又懂得系統防疫、應急響應的人才隊伍。這都意味著很多的投入和工作,在平時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丁鳳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