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公共卫生领域如何“补短板”?

眼下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但这场疫情对于我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已经逐步明晰。今年省人代会上和疫情暴发后,多位省人大代表提出有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比如包括建设暴发烈性疾病科楼、将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常规化管理、提高突发事件专业信息采集、报送、应急决策能力等等。这一项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牵头督办、副省长陈星莺领办。

被称为南京版“火神山”医院的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应急工程在今年的2月中旬全面建成,从紧急决策到投入使用,仅用了25天,迅速提升了南京新冠肺炎的治疗能力。而这背后,源自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邵蔚代表在今年省人代会上的一条建议:

“这个建议提出以后,分了两步走,当时我们建了3个病区的活动板房是可以应急的,这个速度非常快,为我们后期的收治、医护人员的隔离给了很大力度的保障。当时,我还提出了永久性的暴发性传染病楼和医护人员的隔离中心,这个在建这个活动板房的同时,把这个规划、布局尽快地就落成了,包括我们后期的拆迁啊怎么布局啊,现在基本上省市都已经落成了。”

疫情暴发后,有多地借鉴“非典”时期“小汤山”模式建设隔离医院。这些医院在疫情过后,如何实现妥善“储备”,确保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派上用场,也是不少代表思考的问题。

扬州市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冯景文代表提出,“平战结合,应该将包含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处置、集中隔离、集中救治等场所的建设纳入战略储备范畴”,储备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应急组织体系,可引进生产供应链储备模式,以省级为单位,对部分符合应急需要的物资生产企业、场所、单位每年给予一定投资,做好长远规划,既能应急,也做到进出有序、合理使用、不浪费资源。这一储备也包括防护、消毒消杀、检验检测等物资:

“比如说处置的硬件设备没达到每年的储备量,而且没有更新,其实每年要有固定的经费去做这些东西。”

盐城阜宁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周其佳代表提出,推进公共卫生与安全生产、消防救援、防灾减灾等资源的有机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存量资源,规划配置好增量资源,如在设区市和县建立以“小综合、大专科、强防治、应突发”为特色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作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定点收治病员。符合条件的酒店宾馆、体育场馆、展览馆等设施可以由政府按照预案紧急征用,用于隔离疑似、密切接触人群等。

在具体物资储备方面,周其佳代表则建议建立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根据物资的周转期限及时更新储备额度,健全防疫应急物资政府采购和定点生产制度,保证生产和供应能力等,因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可将部分生活必需品列入管制,由政府统筹收购并进行分配,杜绝市场失管、无序造成相关物资短缺或价格哄抬。

另一方面,疫情发展到今天,疫情的信息通报效率问题引起了较大关注。冯景文代表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后,我国建立了一套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以便在医院接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能快速上报、审核,卫生部门与疾控系统也能快速分析、研判疫情。但在基层并没有完全覆盖以及没有实现数据共享:

“就是HIS系统,传染病模块的推送,我们大医院可能都有了,我们这些二级医院、一级社区卫生院这一块还没有普及。第二块就是对学校里面因病缺课这块的报备,预警系统现在这个模块已经有了,但是执行的力度还要加强,学校里面可能为了上课,有些小病他就不报了,不敢报了。”

当然,不管是传染病信息通报机制的畅通,还是提升应急资源保障能力,都离不开对公共卫生投资的重视。冯景文代表指出,他们基层疾控已经很多人没有招到“新人”,平日里想操练都缺乏条件;公共卫生基本建设弱化,各类各级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于信息时代发展,没有相应的大数据支撑;周其佳代表也提出,需要强化基层专业应急队伍及突发事件心理干预队伍配置和建设,农村同样急需专业、职业的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人才队伍。这都意味着很多的投入和工作,在平时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 丁凤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