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07—221卷)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中國上下五千年》

《中國上下五千年》作者是李津。該書講述了帝王霸業的豐功偉績、血雨腥風的殘酷烙印、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創造的輝煌成果。讓我們帶你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穿越時空,一起去重溫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

李津

李津,1958年出生於天津,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是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有:《浩大能量·就在身旁》、《李津》、《飲食男女·李津墨書集》。

目錄:

207 賣國賊秦檜

208 “莫須有”冤獄

209 鐘相楊麼起義

210 虞允文書生退敵

211 辛棄疾活捉叛徒

212 陸游臨終留詩

213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214 賈似道誤國

215 文天祥起兵

216 張世傑死守厓山

217 正氣歌

218 郭守敬修訂曆法

219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220 《竇娥冤》感天動地

221 一隻眼的石人

207 賣國賊秦檜

岳飛在朱仙鎮大捷,逼近東京。兀朮眼看在東京呆不下去,決定渡過黃河北撤。當他帶著金兵離開東京的時候,有個書生攔住他的馬,說:“大王(指兀朮)別走了。嶽少保(‘少保’是岳飛的官銜)馬上會撤兵。東京一定沒事兒。”

兀朮很奇怪,問那個書生說:“岳飛用五百騎兵打敗我們十萬大軍,百姓日夜盼他們打過來,東京還能守得住?”

那個書生說:“朝廷裡有權臣,大將要在外面立功,是不可能的。依我看,嶽少保自己性命難保,哪兒還談得上立功?”

兀朮聽了,恍然大悟,馬上撥轉馬頭,帶兵回到東京。

那個書生說的那個“權臣”,就是南宋朝廷的宰相秦檜(音huì)。

秦檜本來是北宋時期的大臣。當宋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兵俘虜到北方去的時候,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也跟隨他們一起被俘到金京。秦檜在金太宗面前,低聲下氣,百依百順。金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就把他派到大將撻懶部下當軍事參謀。

這時候,金朝發現南宋抗金力量越來越強大,又有岳飛、韓世忠等大將堅決主張抗戰,不好對付,就決定把秦檜放回南方充當內奸。公元1130年,撻懶攻打楚州(今江蘇淮安)的時候,把秦檜和他的妻子放回南宋。

秦檜來到越州宋高宗的行宮求見,天花亂墜地編造了一通謊話,說他在楚州怎樣殺死敵人的看守,怎樣奪了一條船逃出來。當時就有不少大臣懷疑,楚州到這兒路遠迢迢,秦檜越過金兵防線逃回來,難道金兵沒有追捕?再說,即使敵人防備不嚴,讓他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帶著王氏一起走?

但是,當時的宰相範宗尹跟秦檜是老朋友,竭力在高宗面前幫秦檜說話,並且說秦檜是個既可靠又能幹的人才。宋高宗本來日思夜想要跟金朝講和,聽說秦檜從金朝回來,熟悉金朝內情,立刻召見秦檜。

秦檜第一次朝見高宗,就勸高宗跟金人講和,還送上了代朝廷起草的一份求和信。

宋高宗接見秦檜之後,覺得秦檜的主張很合他口味。他對大臣們說:“秦檜比誰都忠。有了他,我高興得晚上也睡不著覺呢。”他立刻任命秦檜做禮部尚書,過了三個月,又提升他當副宰相;再過半年,秦檜就成為宰相兼樞密使,掌握了南宋軍政大權。

秦檜當了宰相之後,就幹起賣國求和的勾當來。因為遭到許多朝臣的激烈反對,曾經被罷免了宰相職位。但是昏庸的宋高宗還是把秦檜當做心腹看待,過了幾年,又重新任秦檜為宰相。秦檜利用他的權力和地位,勾結金朝,千方百計破壞抗金將領的活動。這回聽到岳飛連戰連勝,準備直搗黃龍府,大起恐慌。因為金朝是他的後臺,金朝一敗,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腳。於是,他就唆使宋高宗發出命令,要岳飛從前線撤兵。

岳飛突然接到宋高宗的撤兵命令,弄得莫名其妙。他派人送奏章給高宗說:金兵已經喪盡士氣,我軍士氣高漲,勝利就在眼前,時機不能錯過。他請求高宗取消撤兵命令,允許他繼續進軍。

秦檜接到岳飛奏章,又想了一個惡毒的手段,先命令張俊、劉光世等大將的人馬從淮北前線撤兵,然後對高宗說,岳飛的軍隊在中原已經成為孤軍,不能再留,叫宋高宗發出緊急金牌,叫岳飛撤軍。

岳飛在前線等待高宗的進軍詔令,沒想到接到的卻是朝廷催促退兵的緊急金牌。岳飛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猶豫,送金牌的快馬又到了。從早到晚,快馬一個接一個,一連接到十二道金牌。岳飛知道要改變高宗的決定已經沒有希望,氣憤得淚流滿面,說:“想不到我十年來的努力,一下子全給毀了。”(原文是“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岳飛要從朱仙鎮退兵的消息一傳出去,附近的百姓十分震驚,紛紛聚集在街頭。他們攔住岳飛的馬,哭泣著說:“我們頂著香盆,運著糧草,迎接官軍,這是金人都知道的事。現在相公要回去,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

岳飛看到這個情景,也禁不住流下眼淚,他叫左右兵士拿出高宗的詔書來給大家看,說:“朝廷下了緊急金牌,我不能擅自作主留在這裡啊!”

百姓們見留不住岳飛,都放聲痛哭;兵士們也個個心酸,掩著臉哭。整個朱仙鎮響起一片哭聲。

岳飛心裡不忍,宣佈暫緩五天撤兵,讓願意跟隨他們的百姓一起走。過了五天,岳家軍開始撤兵的時候,當地百姓成群結隊隨軍南遷。後來,岳飛奏請朝廷,把這些百姓安置在南方安家墾荒。

兀朮打聽到岳家軍已走,馬上重整旗鼓,向南進攻。本來被岳飛收復的河南許多州縣,一下子又丟失得精光。

秦檜和宋高宗決心向金朝求和。他們恐怕受岳飛、韓世忠等人的阻撓,把他們召回京城,讓韓世忠做樞密使,岳飛做樞密副使,名義上是提升,實際上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秦檜奪了岳飛的兵權,就派人向金朝求和。公元1141年十一月,金朝派使者到臨安,談判議和條件。談判結果:宋、金之間,東面以淮河為界,西面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歷史上把這次屈辱投降的和約叫做“紹興和議(紹興是高宗的年號)。

208 “莫須有”冤獄

紹興和議之後,兀朮派使者送密信給秦檜說:“你天天向我們求和,但是留著岳飛,我們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除掉。”

秦檜接到主子的密信,就向岳飛下毒手了。

秦檜先唆使他的同黨、監察御史万俟卨(音mòqíxiè,万俟是姓)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攻擊岳飛驕傲自大,捏造了岳飛在金兵進攻淮西的時候,擁兵不救,放棄陣地等許多“罪名”。万俟卨開了第一炮以後,又有一批秦檜同黨接二連三上奏章攻擊岳飛。

岳飛知道秦檜跟他過不去,就主動要求辭去樞密副使的職務,高宗馬上批准。

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大將張俊原來是岳飛的上司,後來岳飛立了大功,遭到張俊的妒忌。秦檜知道張俊對岳飛不滿,就勾結張俊,唆使岳家軍的部將王貴、王俊,誣告另一個部將張憲想佔據襄陽,發動兵變,幫助岳飛奪回兵權,還誣告岳飛的兒子岳雲曾經寫信給張憲,秘密策劃這件事。

秦檜根據王貴、王俊兩個奸徒的誣告,先把張憲抓起來送進大理寺大獄,嚴刑拷打,張憲寧死不招。接著,秦檜又奏請高宗下令逮捕岳飛、岳雲,到大理寺受審。

秦檜的使者去逮捕岳飛,岳飛笑著對使者說:“上有天,下有地,會證明我是無罪的。”

岳飛、岳雲兩人被逮捕到大理寺的時候,張憲已被拷打得遍體鱗傷,渾身是血,不像個人樣兒。岳飛見了心裡又難過,又氣憤。

審問岳飛的就是万俟卨。万俟卨拿出王貴、王俊的誣告狀,放在岳飛面前,吆喝著說:“朝廷哪裡虧待你們三人,為什麼要謀反?”

岳飛說:“我沒有什麼對不起國家的地方。你們掌管國法的人,可不能誣陷忠良啊!”

旁邊一些官員們也七嘴八舌地附和万俟卨,硬說岳飛想謀反。岳飛知道這批傢伙都是秦檜的同黨,申辯也沒有用,就長嘆一聲說:“我今天落在奸賊的手裡,雖然有一片忠心,也沒法申訴了。”

秦檜又派御史中丞何鑄審問,岳飛一句話也不回答,他扯開上衣,露出脊樑讓何鑄看,只見岳飛背上刺著“盡忠報國”四個大字,痕跡很深。何鑄一看,大為震動,不敢再審,就把岳飛押回監獄,再看了一些案卷,覺得說岳飛謀反確實沒有證據,只好向秦檜照實回報。

秦檜認為何鑄同情岳飛,不再讓他審問,仍叫万俟卨羅織罪狀。万俟卨一口咬定岳雲曾經寫信給張憲,佈置奪軍謀反的計劃。他們沒有物證,就誣說原信已經被張憲燒燬了。

万俟卨反覆拷問岳飛等三人,岳飛受盡酷刑,什麼都不承認。有一天,万俟卨又逼岳飛寫供詞,岳飛在紙上只寫下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這個案件拖了兩個月,審訊毫無結果。朝廷官員都知道岳飛冤枉,有些官員大膽上奏章替岳飛申冤,結果也遭到秦檜陷害。

老將韓世忠忍不住親自去找秦檜,責問他憑什麼說岳飛謀反,到底有什麼證據。秦檜蠻橫地說:“岳飛給張憲的信,雖然沒有證據,但是這件事莫須有(就是‘也許有’的意思)。”

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韓世忠反覆力爭,沒有結果,就自己上奏章把樞密使職務辭了。

有一天,秦檜上朝回家,跟他妻子王氏在東窗下一起喝酒。秦檜手裡拿著一隻柑子,心神不定地用手指甲在柑子皮上亂劃。王氏是個比秦檜還狠毒的人,她看出秦檜對要不要馬上殺岳飛,還在猶豫,冷笑著說:“你這老頭兒,好沒有決斷,要知道縛虎容易放虎難啊!”

秦檜聽了王氏的話,狠了狠心,馬上親手寫了一個紙條,秘密派人送到監獄。公元1142年一月的一個夜裡,這位年僅三十九歲的民族英雄在牢裡被害犧牲。岳雲、張憲同時被害。

岳飛被害以後,臨安獄卒隗順偷偷地把他的遺骨埋葬起來。直到宋高宗死後,岳飛的冤獄得到平反昭雪,人們把岳飛的遺骨改葬在西湖邊棲霞嶺上,後來又在嶽墓的東面修建了岳廟。現在,在莊嚴雄偉的岳廟大殿裡,端坐著全身戎裝的岳飛塑像,塑像上方懸掛的匾額上,刻著岳飛親筆寫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使人肅然起敬。在岳飛墓門對面,還放著用生鐵澆鑄的秦檜、王氏、万俟卨和張俊四個反剪雙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對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對賣國賊的憎恨。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07—221卷)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209 鐘相楊麼起義

南宋王朝一面對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緊對人民剝削,加重稅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災難。公元1130年,金兵攻佔了潭州,搶掠了一陣走了。接著,有一個被金兵打敗的宋朝團練使孔彥舟,帶著一批敗兵殘卒在那裡趁火打劫,催糧逼租。

當地百姓忍無可忍,在鐘相帶領下舉行了起義。鐘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兵南下的時候,他曾經組織過抗金民兵,沒得到朝廷的支持,就回家鄉組織農民自衛。他用宗教的形式在農民中宣傳,自稱“天大聖”,能夠解救人民疾苦。他說:“現在朝廷的法把人分成貴賤貧富,這不是好法。我行的法,就是要不分貧富貴賤,人人平等。”一些受盡官府、地主壓迫的農民,聽到這些話,怎麼不高興?大家把鐘相稱做“老爺”,要求入“法”的人就越來越多。

當孔彥舟的騷亂激起民憤的時候,鐘相就宣佈起義。他自稱楚王,建立政權。附近各縣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鐘相分派起義軍攻佔城池,焚燒官府,打擊豪強大戶,不出一個月,起義軍就佔領了洞庭湖周圍十九個縣。

南宋朝廷十分恐慌,任命孔彥舟擔任捉殺使,鎮壓起義軍。孔彥舟知道正面攻打敵不過鐘相,就先派一批奸細,假扮成貧民,混進鐘相起義軍隊伍。公元1130年三月,孔彥舟發起進攻,埋伏在內部的奸細裡應外合,起義軍措手不及,打了敗仗,鐘相和他的兒子鍾子昂被捕,遭到殺害。

鐘相被害後,起義軍推楊麼當首領,繼續和官軍作戰。楊麼原來名叫楊太,因為他年紀輕,當地群眾親密地稱他叫楊麼(麼音yāo,“幼小”的意思)。起義軍在楊麼領導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營寨,又在湖裡和各個港汊上集中了大批船隻,平時生產,戰時打仗,隊伍越來越壯大。

南宋王朝又派程昌寓(音yù)擔任鎮撫使,鎮壓起義。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工本製造了大批車船,每船可裝載水軍一千人,由人踏車就可以使船進退。有一次,程昌寓指揮水軍使用車船攻打起義軍水寨,水寨灘頭水淺,車船開進港汊,擱在淺灘裡動彈不得。起義軍趁勢發起攻擊,官軍兵士丟了車船逃走,車船全部落在起義軍手裡。

楊麼起義軍在洞庭湖建立了據點,隊伍發展到二十萬人,佔領的地區也越來越廣。公元1133年四月,楊麼擁立鐘相的兒子鍾子儀作太子,楊麼自稱大聖天王,在起義軍佔領的地方,宣佈免除百姓的一切勞役和賦稅,人民生活出現了興旺氣象。

南宋王朝把楊麼起義軍看作心腹大患,非把他們鎮壓不肯罷休。宋高宗又派王(音xiè)帶兵六萬進攻。王不敢再用大船,改用小船進攻。起義軍用車船迎戰,車船高的有幾丈,來往如飛。他們又在船身前後左右都裝上了拍竿,拍竿上縛著一塊塊大石。官軍的小船一接近,他們就搖動拍竿,發出大石,把敵船打沉。車船上還發出用硬木削尖的“木老鴉”,和弓箭一起發射,打得官軍叫苦連天。

有一天,洞庭湖邊的江上,忽然出現了幾隻大車船,船上既不見旗幟槍械,也不見一個兵士。王的水軍將士見了,以為起義軍在上游被官軍打敗,這幾條船是順流漂下來的,就指揮船隻靠近空船。兵士們爭先恐後地撐篙拉縴,把空船帶著往上游駛去。哪料到到了湖面寬廣的地方,幾隻大船裡突然發出一陣擂鼓聲、吶喊聲,船艙裡鑽出來的起義兵士踏動車船,橫衝直撞,把官軍的幾百只小船全部撞碎沉沒在水裡,兩名將領落水丟了性命。其餘留在沙灘上的官軍步兵也遭到起義軍攻殺。這一天,就消滅了官軍一萬人,繳獲了大批武器盔甲。

這時候,王在大營裡等待消息,忽然來了一百多個穿新衣的農民軍,一面走,一面打著鼓板,吹著笛子,拍著氣球,後面還有人用竹竿挑著一卷文書。官軍以為一定是起義軍接受招安,送投降書來了,忙命令兵士不要放箭,派人把文書接過來。宋將把文書打開一看,裡面是被起義軍繳獲的官府告示和印章。穿著新衣的起義兵士看他們上了當,哈哈大笑說:“你們的一萬水軍,前天晚上已經被我們殺得精光,衣甲、刀槍、旗號、錢糧,都是咱們的啦!”說著,都樂呵呵地又吹笛打鼓走了。王知道了,氣得直翻白眼。

劉豫的偽齊政權在襄陽的官員李成,聽到起義軍節節勝利的消息,派人帶著金帛文書,到揚麼大寨遊說,要起義軍聯合進攻宋朝,說只要攻佔州縣,就封他們做知州知縣,被起義軍拒絕。李成又派了三十五個人帶了官誥、金帶、錦袍來誘降,起義軍不再饒恕,把三十五名偽齊使者用酒灌醉後全部殺死。

南宋王朝和偽齊政權的“圍剿”誘降,都沒有使楊麼屈服,到了公元1135年,也就是起義的第六個年頭,宋高宗派宰相張浚親自督戰,又從抗金前線抽回了岳飛軍隊。由於起義軍將領有人動搖叛變,楊麼大寨被官軍攻破,楊麼被俘後遭到殺害,堅持六年的起義終於失敗。

210 虞允文書生退敵

紹興和議以後,宋金雙方有二十年沒有發生戰爭。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對於這個偏安的局面十分滿意,在臨安修築起豪華的宮殿府第,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把收復失地的事忘記得一乾二淨。

在這段時間裡,金朝統治集團發生內訌,貴族完顏亮殺死了金熙宗,自立為帝,歷史上稱為海陵王。完顏亮把金朝的京都從上京遷到燕京,一心想發動戰爭,消滅南宋。有一次,他做了個夢,夢裡他上了天宮,天帝命令他討伐宋朝。他跟大臣談起這個夢,一些湊趣的大臣都說這是個好兆頭,向他祝賀。完顏亮就把發兵南侵的事決定下來了。

完顏亮準備發兵的風聲,傳到臨安。有些官員要朝廷早作準備,反而被宋高宗斥責是造謠生事。有一回,金朝派使臣施宜生到臨安。宋高宗叫大臣張燾(音dào)接待。張燾想從施官生那裡探聽消息。施宜生原來是宋朝的官員,也想透露點消息給張燾,但是旁邊有金朝的隨從官員,不好明說,只好暗示說:“今天北風可颳得厲害啊!”又拿起几案上的筆說:“筆來,筆來!”(“筆”和“畢”同音,“畢來”,就是都來的意思。)

張燾得到施宜生的暗示,連忙把金兵要大舉南下的消息告訴宋高宗,但是宋高宗只當耳邊風。

公元1161年九月,完顏亮做好一切準備,發動全國六十萬兵力,組成三十二個軍,全部出動,進攻南宋。出發之前,完顏亮趾高氣揚地跟將領們說:“從前梁王(指兀朮)進攻宋朝,費了多少時間,沒取得勝利。我這次出征,多則一百天,少則一個月,一定能掃平南方。”

完顏亮的大軍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帥劉錡(音qí)正在生病,派副帥王權到淮西壽春防守。王權是個貪生怕死的傢伙,聽到金兵南下,嚇得喪魂落魄,根本沒想抵抗。完顏亮渡過淮河,王權還沒見到金兵的人影兒,早已聞風逃奔,一直逃過長江,到採石才停下來。

宋高宗聽到王權兵敗,才害怕起來。他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並且派宰相葉義問親自去視察江淮守軍。

葉義問也是個膽小鬼,不敢親自上前線,另派一箇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採石的宋軍將士。

虞允文到了採石,王權已經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對岸的金兵正在準備渡江。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文到了江邊,只見宋軍兵士三三兩兩垂頭喪氣地坐在路旁,把馬鞍和盔甲丟在一邊。

虞允文問他們說:“金人都快要渡江了,你們坐在這裡等什麼?”

兵士們抬頭一看,見是一個文官,沒好氣地說:“將軍們都跑了,我們還打什麼仗?”

虞允文看到隊伍這樣渙散,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告訴他們說:“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這裡來勞軍的。你們只要為國家立功,我一定報告朝廷,論功行賞。”

大夥兒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拼命作戰。”

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麼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排好陣勢,又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隱蔽在港汊裡作後備隊。

宋軍佈置剛剛結束,金兵已經開始渡江。完顏亮親自揮動著小紅旗指揮。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金兵已經陸續登岸。

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衝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拼命衝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

江面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衝去。宋軍的戰船雖小,但是很堅實,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敵軍一半落在水裡淹死,一半還在頑抗。

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下來,江面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宋兵到了採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面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

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雷,一肚子怒氣全發洩在兵士身上,把逃回去的兵士全拷打死了。

虞允文料想完顏亮不會甘心失敗。當天夜裡,就把戰船分為兩隊,一隊開到上游,一隊留在渡口。到第二天天矇矇亮的時候,完顏亮果然又派金軍渡江,虞允文指揮兩隊戰船夾擊。金兵嘗過虞允文的厲害,沒心思反抗。三百隻大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宋軍放起一把火,把敵船全燒了。

完顏亮在採石渡江不成功,又把他們的兵士亂殺了一批,才帶著留下的人馬到揚州去,想到那裡去渡江。

宋軍在採石大勝之後,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瞭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的情況,十分欽佩。

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採石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去渡江。對岸鎮江那邊沒準備,情況很危險。您在這兒守著,我到那邊去看看。”

李顯忠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

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錡防守。那時候,劉錡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鎮江,先去探望劉錡。劉錡躺在床上,緊緊拉著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陣,就回到軍營。他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宋軍制造了一批車船,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來回像飛一樣。北岸的金兵看了十分吃驚,趕快報告完顏亮。完顏亮大怒,把報告的人打了一頓板子。

這時候,金兵打了幾次敗仗,都害怕作戰。有些將士暗地裡商量逃走,完顏亮發現後,下了命令:兵士逃亡的殺死將領,將領逃亡的殺死主將;並且宣佈第二天全軍渡江,畏縮不前的處死。

金軍將士對完顏亮的殘酷統治再也忍受不住,還沒等完顏亮發出渡江命令,當天夜裡擁進完顏亮的大營,把他殺死。

完顏亮一死,金兵就撤退了。

完顏亮帶兵南侵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出了事。一些不滿完顏亮統治的大臣,另外擁戴完顏雍為皇帝,這就是金世宗。採石大戰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

211 辛棄疾活捉叛徒

在完顏亮大舉南下的時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後方空虛,紛紛起義。濟南府有一個農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幾十個人舉行起義,先後攻佔了萊蕪、泰安(都在今山東省)兩座縣城。耿京的隊伍很快就發展到二十幾萬人,成為各地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隊伍。

投奔耿京起義軍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統治者殘酷壓迫下的貧苦農民,也有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濟南人。他出生的時候,家鄉已經淪陷在金朝統治者的手裡。祖父辛贊雖然在金朝佔領區裡做過幾年地方官,但是心裡卻一直向著宋朝。辛贊常常給小孫子講北宋滅亡的慘痛歷史,帶著辛棄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辛棄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棄疾長大後,因為文才出眾,被金朝的濟南官府推薦到燕京去參加進士考試。臨走的時候,辛贊叮囑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勢和金朝內部的政治情況。辛棄疾到了燕京,沒有考取進士,但是對祖父叮囑的事情倒很留心觀察。過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參加考試,對金朝內部的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了。

辛贊沒有能盼到南宋恢復中原就死了。辛棄疾決心繼承祖父的遺志。到了第二年,完顏亮發動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眼看機會到來,就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義隊伍裡,像辛棄疾那樣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見他前來投奔,十分歡迎,派他負責起義軍的文書工作,掌管起義軍的大印。

辛棄疾告訴耿京,在濟南附近有一支起義軍,首領是他熟悉的一個和尚,名叫義端,懂得兵法。耿京聽了很高興,就派辛棄疾去跟義端聯絡。不多幾天,義端就帶著隊伍參加了耿京的起義軍。

義端到了起義軍後,憑著老相識的關係,跟辛棄疾很接近,辛棄疾對義端也沒有懷疑。哪知義端不懷好意,一天晚上,趁辛棄疾不防備,偷走了他保管的起義軍大印,逃奔金軍。

耿京認為辛棄疾引進了奸細,大為發火,馬上要把辛棄疾處死。

辛棄疾懇切地說:“義端偷印逃跑,我當然應當負責。請您給我三天時間,讓我把義端抓回來。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願意接受重刑。”

辛棄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馬加鞭向金營追去,趕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義端。辛棄疾抓住義端,那叛徒嚇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饒。辛棄疾按捺不住心頭怒火,當場砍了義端的頭,把它拴在馬背上,回到耿京營裡。

耿京不但不辦辛棄疾的罪,反而對他更加器重。

採石大戰之後,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講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撫和鎮壓兩種手段,企圖瓦解北方抗金的義軍。耿京的義軍受到了嚴重威脅。

辛棄疾跟耿京說:“為了抗金,咱們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聯繫,南北呼應;萬一咱們在這裡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馬拉到南邊去。”

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意見,就派義軍總提領賈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見宋高宗。賈瑞是個不識字的武將,不懂得朝見禮節,要求耿京派辛棄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賈瑞、辛棄疾帶著十幾個隨從人員到了建康。宋高宗聽說山東義軍派人來歸附,十分高興,當天就在行官裡召見他們。辛棄疾陪同賈瑞上朝,從容不迫地宣讀了他代義軍起草的奏章,報告北方義軍的抗金情況。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對賈瑞、辛棄疾也各封了一個官銜,要他們回去向耿京傳達。

賈瑞和辛棄疾完成了任務,高高興興地離開建康回去。不料,在經過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的時候,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原來,在他們離開義軍的那段時間,耿京被人殺害了。

殺害耿京的是個義軍的將領張安國。在金朝官府加緊他們的誘降活動以後,張安國為了貪圖金人的賞賜,勾結耿京手下另一個部將,趁耿京沒防備,闖進營帳把耿京殺了。張安國投奔金軍後,金朝把這個叛徒封為濟州(今山東鉅野)的州官。義軍失去了首領,又不甘心跟張安國投降金軍,大多散夥走了。

辛棄疾聽到這個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氣憤,一定要除掉叛賊,為耿京報仇。他跟海州的守將一商量,就有不少將士自動要求跟辛棄疾去除奸。辛棄疾帶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騎馬奔向濟州。

辛棄疾的隊伍到了濟州官府,叛徒張安國正在裡面設宴請客,一聽是辛棄疾來了,有點心虛,但是一時還弄不清他們的來意,就吩咐兵士讓他們進來。

辛棄疾和同去的勇士闖進大廳,看見張安國跟一些叛將正在宴席上喝酒作樂,氣得眼都紅了。他們也不跟張安國說話,擁了上去,七手八腳把張安國捆綁起來,拉出衙門。等濟州兵士趕來的時候,他們已經把張安國縛在馬上。

濟州的兵士見了辛棄疾威嚴的神色,沒人敢動手。辛棄疾當場向兵士們宣佈說:“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願意抗金的,參加到我們隊伍裡來吧!”

濟州的兵士多數原來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一號召,有上萬人願意跟他們走。辛棄疾立刻帶著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

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張安國的罪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辛棄疾回到南方後,被派到江陰做官。他不顧自己職位低微,好幾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張,可惜都沒有被採納。後來,雖然做了幾任地方官,還創建過一支“飛虎軍”,但是始終沒有能夠實現他北伐中原的願望。在他四十二歲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擊,被迫退休。他一生寫下了許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愛國熱情的詞。他的詞在我國文學史上佔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棄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兒趙昚(音shèn)接替皇位,這就是宋孝宗。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07—221卷)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212 陸游臨終留詩

宋孝宗剛剛即位的時候,決心改變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復中原的大事業。公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將張浚(音jùn)做樞密使。

張浚決定出兵北伐,並請朝廷發佈詔書,號召中原人民奮起抗戰,配合宋軍收復失地。當時樞密院有個編修官陸游,很有文才,張浚就派陸游起草這份詔書。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浙江山陰人,幼年的時候,正是北宋滅亡的年代。金兵在江南搶殺擄掠,陸游從小就嘗夠了國難的痛苦,也看到、聽到江南軍民抗擊金兵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在他幼小的心靈裡,滋長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時代的陸游,由於勤奮學習,能寫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歲那年,他參加兩浙地區的考試,被取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檜的孫子秦壎(音xūn)也參加這次考試。秦檜在考試前就暗示考官,要讓秦壎得第一名。考官沒買他的賬,還是秉公辦事,讓陸游中了第一名。

這件事使秦檜十分惱火。到了第二年,陸游到京城臨安參加考試。主考官發現陸游的文才,又想讓他名列前茅。秦檜得知這件事,更是生氣,蠻橫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陸游考試的資格,還要追究兩浙地區試官的責任。打那以後,秦檜對陸游懷恨在心,不讓他參加朝廷工作。直到秦檜死去,他才到臨安擔任樞密院的編修官。

陸游熱情支持北伐。可是擔任統帥的張浚缺少指揮的才能。張浚手下的兩名主將又相互猜忌,發生摩擦。宋軍出兵沒有多久,就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打了一個敗仗,宋軍全線潰退。

北伐失敗,一貫主張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對張浚大肆攻擊,還說張浚用兵,原是陸游慫恿出來的。後來,張浚被排擠出朝廷,陸游也罷官回山陰老家去了。

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脅下,抗金決心也就動搖起來。第二年又跟金朝訂立了屈辱的和約,打那以後,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差不多過了十年,負責川陝一帶軍事的將領王炎聽到陸游的名聲,把他請到漢中去,做他的幕僚。漢中接近抗金的前線,陸游認為到那裡去,也許有機會參加抗金戰鬥,為收復失地出一份力量,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命。到了那裡,他曾經騎馬到大散關邊,觀察金人佔領的地區。在王炎衙門裡,他常常親眼看見金軍佔領區的老百姓,冒著危險給宋軍送來軍事情報。這些情景使他對抗金前途充滿了希望。

他經過詳細考察之後,向王炎提出一個計劃。他認為恢復中原一定要先收復長安,要王炎在漢中積蓄軍糧,訓練隊伍,做好一切準備,隨時可以進攻。但是,當時臨安的南宋朝廷並沒有北伐的打算,川陝一帶的將領大多驕橫腐敗,王炎對他們也沒有辦法,更談不上按照陸游的意見出兵。陸游滿懷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調走,陸游也被調到成都,在安撫使范成大部下當參議官。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雖說是上下級關係,卻並不講究一般的官場禮節。陸游的抗金志願得不到實現,心裡氣悶,就常常喝酒寫詩,來抒發自己的愛國感情。但是,一般官場上的人看不慣他,說他不講禮法,思想頹放。陸游聽了,索性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放翁”。後來人們就稱他陸放翁。

這樣一過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換了兩個皇帝——宋光宗趙惇(音dūn)和宋寧宗趙擴,南宋王朝始終沒有決心收復失地。陸游長期過著閒居的生活,他把滿腔愛國熱情寄託在他的詩歌創作上。

公元1206年,韓侂冑(音tuōzhòu)擔任宰相,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這使陸游十分興奮。但是韓侂冑的北伐,並沒有充分準備,加上朝廷內部矛盾重重,使最後一次北伐又失敗了。宋寧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殺害了韓侂冑,把他的頭顱獻給金朝,訂立了屈辱的和約。

陸游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始終沒有實現。他只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創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詩。在我國曆代詩人中,他的創作是最豐富的。

公元1210年,這位八十六歲的愛國詩人病重。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唸了他最後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13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當韓侂冑北伐的時候,金朝內部也已經十分腐敗。北方的蒙古族趁這個時機強大起來。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斡音wò)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集會,公推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並且給他上了一個稱號,叫成吉思汗。

鐵木真本來是蒙古族孛兒只斤部酋長也速該的兒子。他幼年的時候,金王朝統治者對蒙古族人民實行殘酷統治,各部落之間也互相打冤家,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苦難。鐵木真的祖先俺巴孩就是被金朝皇帝殺害的。

鐵木真九歲那年,也速該把鐵木真帶到一個朋友家訂親。他把鐵木真留在朋友家裡獨自回家,趕了一段路,肚子餓得慌,想找點東西吃,正好看見有一批塔塔兒部人在草原上舉行宴會。他下馬走進人群,按照當地風俗,參加了塔塔兒人的宴會。

塔塔兒部和孛兒只斤部打過冤家。也速該沒想到這一層,塔塔兒部卻有人認出了也速該,偷偷地在也速該吃的食物裡放了毒藥。也速該在離開宴會回家的路上,肚子疼得支不住,才想到剛才在宴會上中了毒,但是懊悔也來不及了。他熬著疼痛趕回家裡,就嚥了氣。

也速該一死,孛兒只斤部失掉了首領,都散了夥。原來歸附也速該的泰亦赤部也脫離了他們,還帶走了不少也速該的奴隸和牲畜。欽木真的家境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泰亦赤部的首領怕鐵木真長大起來向他們報仇,就帶領人馬捉拿鐵木真,想把他殺害。鐵木真得到消息,連忙逃到一座森林裡。

鐵木真在森林裡躲了九天九夜,沒吃沒喝,忍不住飢餓,走了出來。他一出森林,就被泰亦赤人抓住了。泰亦赤人給他戴上木枷,帶到各個營帳裡去示眾。有一天,泰亦赤部的首領和百姓都在斡難河邊舉行宴會,只留了一個年輕的看守監視他。鐵木真趁看守不防備,舉起木枷把看守砸昏了,逃了出來。

以後,鐵木真和他的母親、弟妹又躲進深山裡,靠捉土撥鼠、野鼠當飯吃,日子過得更艱苦了。

年輕的鐵木真為了恢復父親的事業,想盡辦法,漸漸把他們部落失散的親屬和百姓聚集攏來。他在跟別的部落的戰鬥中打了勝仗,力量漸漸壯大起來。

鐵木真跟另一個部落的首領札木合是朋友。他倆常常白天在樹蔭下舉行宴會,晚間睡在一起,要好得像自己兄弟一樣。但是,後來鐵木真力量強大了,札木合部下有人投奔鐵木真,札木合很不高興。有一次,札木合的弟弟搶奪鐵木真的馬群,被鐵木真部下殺了,雙方發生了衝突。札木合集合了他統治的十三部一共三萬人馬攻打鐵木真。

鐵木真也不肯示弱,把部下的三萬人馬分成十三支隊伍,抵抗札木合的進攻。雙方在斡難河邊的草原上展開了一場大戰,鐵木真抵擋不住,敗退了。札木合把抓住的戰俘成批殺害。這件事引起札木合部下的不滿,紛紛脫離札木合投奔鐵木真,鐵木真雖然打了敗仗,實力反而更壯大了。

鐵木真沒有忘記殺害他父親的仇人塔塔兒部首領蔑古真。沒有多久,蔑古真得罪了金朝,金朝派丞相完顏襄約鐵木真配合進攻塔塔兒部。鐵木真認為這是個報仇的好機會,就和金兵一起夾擊塔塔兒部,把塔塔兒部打得全軍覆沒,俘獲了大批人口和牲畜、輜重。

金王朝認為鐵木真立了功勞,封他做前鋒司令官。

以後,鐵木真又經過幾次戰鬥,陸續消滅了蒙古高原好幾個部落,終於統一了全蒙古。他被蒙古各部首領推舉當了大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位以後,建立了軍事和政治制度,使用了蒙古文字,使蒙古成了一個強大的汗國。但是金朝還把蒙古當作它的附屬國,要成吉思汗向他們進貢。成吉思汗立志要改變這種屈辱的地位。

金章宗死後,太子完顏永濟即位,派使者到蒙古下詔書,要成吉思汗下拜接受。成吉思汗問使者新皇帝是誰,使者告訴他是永濟。成吉思汗輕蔑地吐了一口唾沫,說:“我原來以為中原主人是天上人做的,像這種庸碌無能的人也配做皇帝?”說罷,就把金朝的使者丟在一邊,自己上馬走了。

打那以後,成吉思汗就跟金朝決裂。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決心大舉進攻金朝。他登上高山對天祈禱,說:“金朝皇帝殺害我的祖先俺巴孩,請允許我報這個仇吧!”接著,他就選了三千名精銳騎兵南下。金將胡少虎帶了三十萬金兵抵抗,被蒙古軍打得一敗塗地。過了兩年,蒙古兵又打進居庸關,圍攻金朝的中京(今北京市)。成吉思汗跟他四個兒子分兵幾路,在河北廣大平原上橫衝直撞,所向無敵。

這時候,金朝內部十分混亂,金主完顏永濟被殺,新即位的金宣宗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求和,獻出大批金帛,把公主嫁給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才撤兵回去。

成吉思汗打敗了金朝,兵力更強大了。公元1219年,有一支蒙古商隊受成吉思汗派遣到西方去,經過花剌子模(在今裡海東,鹹海西),被當地的守將殺害。成吉思汗親自率領二十萬蒙古大軍攻打花剌子模,接著,又向西攻打,佔領了現在的中亞細亞各國,前鋒一直打到現在的歐洲東部和伊朗北部,才帶兵回國。

成吉思汗帶兵西征的時候,曾經要西夏發兵幫助,西夏不但拒絕出兵,而且和金朝結了同盟。成吉思汗回來以後就決心滅掉西夏。在圍攻西夏京城的最後時刻,他自己卻得了重病。他知道好不起來,就在病床上對部下將領說:“我們攻打金朝,要向宋朝借路。宋朝和金朝冤仇很深,一定會答應我們。”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窩闊臺接替他做大汗。窩闊臺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向南宋借路,包圍金朝京城開封。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破開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

蒙古又聯合南宋圍攻蔡州。

金哀宗派使者向宋理宗(宋寧宗的繼子,名叫趙昀)求和,說:“金朝被滅,下一步就捱到宋國了;如果跟我們聯合,對金、宋兩國都有好處。”

宋理宗沒有理睬他,金哀宗走投無路,只好自殺。公元1234年,金朝在蒙、宋兩軍夾攻下滅亡。

214 賈似道誤國

蒙古、南宋聯合滅掉金朝以後,南宋乘機出兵,想收復開封、河南一帶土地。窩闊臺藉口南宋破壞協議,進攻南宋。

打這以後,蒙宋雙方不斷髮生戰爭。

到窩闊臺的侄兒蒙哥即位後,派他弟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進軍雲南,控制了西南地區。公元1258年,蒙哥分兵三路,進攻南宋。他自己親率主力進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另一路由兀良合臺率領,從雲南向北攻打潭州(今湖南長沙),準備三路會師後,直取臨安。

蒙哥的軍隊進攻合州的時候,合州宋將王堅和全城軍民奮起反抗,堅守合州東面的釣魚城。蒙古軍把釣魚城圍了五個月還沒有攻下來,蒙哥卻在攻城的時候被炮石打中,受了重傷,回到大營不久就死了。

忽必烈正向鄂州進兵,還沒過江,得到蒙哥的死訊,有人勸他趕快回到北方去爭奪汗位。忽必烈說:“我奉命來攻打宋朝,哪能空手回去?”

忽必烈觀察了沿江的形勢,就派幾百人的敢死隊當先鋒,強渡長江,宋兵沒有防備,果然潰敗。蒙古兵就大舉渡江,把鄂州圍住。

警報一個接一個送到臨安,把南宋王朝震動了。宋理宗命令各路宋軍援救鄂州;又任命賈似道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到漢陽督戰。

新任丞相賈似道,原是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子,靠他的姐姐是宋理宗的寵妃,才得了官位。他當上官後,什麼事都不幹,經常帶著一批歌女在西湖上喝酒作樂。有一天晚上,宋理宗在宮裡登高眺望,看到西湖上燈火通明,就對左右侍臣說:“這一定是似道這小子。”

侍臣知道宋理宗寵著賈似道,就湊趣說:“別看他年紀輕輕,喜歡玩樂,他的才能大著呢。”

這回,宋理宗要他上漢陽前線督戰,他只好硬著頭皮去了。有一次,他聽說前面有一隊蒙古兵,嚇得直打哆嗦,嘴裡連聲叫著:“怎麼辦?怎麼辦?”後來,蒙古兵搶了一些財物走了,賈似道才拍拍胸口,喘了口氣。

忽必烈攻城越來越猛。賈似道眼看形勢緊張,就瞞著朝廷,偷偷地派個親信到蒙古營去求和,表示只要蒙古退兵,宋朝就願意稱臣,進貢銀絹。忽必烈攻得正起勁,不肯就此罷休。正在這時候,忽必烈接到他妻子從北方捎來的密信,說蒙古一些貴族正在準備立他弟弟阿里不哥做大汗。忽必烈急著想回去爭奪汗位,就答應了賈似道的請求,訂下了秘密協定。賈似道答應把江北土地割給蒙古,並且每年向蒙古進貢銀、絹各二十萬。忽必烈得了賈似道的許願,就急忙撤兵回北方去了。

賈似道回到臨安,把私自訂立和約的事瞞得嚴嚴實實,卻抓了一些蒙古兵俘虜,吹噓各路宋軍取得大勝,不但趕跑了鄂州的蒙古兵,還把長江一帶敵人勢力全部肅清了。

宋理宗聽信了賈似道的彌天大謊,認為賈似道立了大功,專門下一道詔書,讚賞他奮不顧身,指揮有方,立刻給他加官進爵。

忽必烈回到北方,得到大多數蒙古貴族的支持,即了大汗位。他想起了在鄂州跟賈似道訂下的和議,就派使者郝經到南宋去,要求履行和約議定的條件。

郝經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徵),先派副使帶信給賈似道。賈似道一聽郝經要到臨安來,怕他的騙局露餡,趕快派人到真州把郝經扣了起來。忽必烈聽到這個消息,氣得要命。那時候,蒙古內部發生了內訌,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跟忽必烈爭奪權力,發生了戰爭。忽必烈全力對付阿里不哥,只好暫時把南宋一頭擱起來。

賈似道靠欺騙過日子,居然做了十幾年的宰相。宋理宗死後,太子趙禥(音qí)即位,就是宋度宗。宋度宗封賈似道為太師,拜魏國公,地位高得沒人能跟他比。賈似道一面故意要求告老回家,一面又派親信散播謠言,說蒙古軍又要打過來了。剛即位的宋度宗就苦苦留他,這樣一來,他的地位就越來越高了。度宗專門給他在西湖葛嶺造了一座豪華的別墅。賈似道每天在葛嶺過著享樂的生活,朝政大事,都得由官員到別墅去找他決定。

忽必烈穩定了內部,打敗了阿里不哥以後,在公元1271年稱帝,改國號叫元。這就是元世祖。

元世祖藉口南宋不執行和約,派大將劉整、阿術出兵進攻襄陽,宋軍連戰連敗,襄陽城被圍了五年。賈似道把前線的消息封鎖起來,不讓宋度宗知道。有個官員上奏章向宋度宗告急,奏章落在賈似道手裡,那個官員馬上被革職了。

有一天,賈似道上朝的時候,宋度宗問他:“聽說襄陽城已經被蒙古兵圍了幾年,怎麼辦?”

賈似道故意裝出驚訝的樣子說:“蒙古兵早就給我們打退,陛下從哪兒聽來這種消息?”

度宗說:“剛才聽到一個宮女說起。”

散朝以後,賈似道查明瞭那個透露消息的宮女,找個藉口把她殺死。打那以後,宋度宗再也聽不到蒙軍進攻的消息了。

襄陽在蒙古兵圍攻下,越來越危急。賈似道卻每天躲在他葛嶺別墅裡。有一次,有個親信官員去找他,他正趴在地上跟他的幾個侍女鬥蟋蟀。那個官員拍拍賈似道的肩膀說:“這難道也是國家大事嗎?”賈似道玩得正起勁,也沒當一回事。

襄陽終於被元兵攻破了。南宋王朝大為震動。這個時候,賈似道要再瞞也瞞不住,就把責任推給襄陽守將,把守將革職了事。

元世祖看到南宋這樣腐敗,決定一鼓作氣消滅南宋。他派左丞相伯顏率領元兵二十萬,分兩路進軍,一路從西面攻鄂州,另一路從東面攻揚州。

這時候,宋度宗病死了,賈似道擁立了一個四歲的幼兒趙顯(音xiǎn)做皇帝。伯顏攻下鄂州,沿江東下,直取臨安。賈似道一面帶領七萬宋軍駐守蕪湖,一面派使臣到元營求和。伯顏拒絕議和,命令元軍在長江兩岸發起進攻,宋軍全線崩潰,賈似道逃回揚州。到了這個時候,南宋滅亡的局勢已經無法挽回了。

215 文天祥起兵

元兵乘勝南下,進逼臨安。四歲的皇帝趙顯,只是掛個名的。他祖母謝太后和大臣們一商量,趕緊下詔書要各地將領帶兵援救朝廷。詔書發到各地,響應的人很少。只有贛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鍾祥)守將張世傑兩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愛讀歷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立志要向他們學習。二十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裡寫了他的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後,馬上發現賈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禍國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軍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勸宋理宗放棄臨安逃跑,文天祥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殺掉董宋臣,免得動搖民心。為了這件事,他反被撤了職。後來,他回到臨安擔任起草詔書的工作,又因為得罪賈似道,在他三十七歲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滅亡的危急時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擔任贛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著羊群去跟猛虎鬥,明擺著要失敗,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嘗不知道。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但願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種種阻撓,帶兵到了臨安。右丞相陳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防守。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三路進攻臨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越過平江,直取獨松關(今浙江餘杭)。陳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獨松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獨松關已經被元軍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臨安,跟郢州來的將領張世傑商量,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拼個死戰。但是膽小的陳宜中說什麼也不同意。

伯顏帶兵到了離臨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東北)。朝廷裡一些沒有骨氣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夢炎都溜走了。謝太后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官員帶著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

伯顏指定要南宋丞相親自去談判。

陳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營去,逃往南方去了;張世傑不願投降,氣得帶兵乘上海船出海。

謝太后沒辦法,只好宣佈文天祥接替陳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顏大營去談判投降。

文天祥答應到元營去,但是他心裡另有打算。他帶著大臣吳堅、賈餘慶等到了元營,見了伯顏,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嚴正地責問伯顏說:“你們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還是存心消滅我朝?”

伯顏說:“我們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並不是要消滅宋朝。”

文天祥說:“既然是這樣,那麼請你們立刻把軍隊撤退到平江或者嘉興。如果你們硬要消滅我朝,南方軍民一定跟你們打到底,對你們未必有好處。”

伯顏把臉一沉,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再不老實投降,只怕饒不得你們。”

文天祥也氣憤地說:“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現在國家危急,我已經準備好拼一死報答國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聲音,莊嚴的語言,把伯顏的威脅頂了回去。周圍的元將個個嚇得驚奇失色。

雙方會見之後,伯顏傳出話來,讓別的使者先回臨安去跟謝太后商量,卻把文天祥留下來。文天祥知道伯顏不懷好意,向伯顏抗議。伯顏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說:“您別發火。

兩國和議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賈餘慶回到臨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回奏謝太后。謝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賈餘慶做右丞相,到元營去求降。伯顏接受降表後,再請文天祥進營帳,告訴他朝廷已另外派人來投降。文天祥氣得把賈餘慶痛罵一頓,但是投降的事已無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顏帶兵佔領臨安。謝太后和趙顯出宮投降,元軍把趙顯當作俘虜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慮怎樣從敵人手裡逃脫。路過鎮江的時候,他和幾個隨從人員商量好,瞅元軍沒防備,逃出了元營,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將苗再成聽到文丞相到來,十分高興,打開城門迎接。苗再成從文天祥那裡知道臨安已經陷落,表示願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東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興,哪兒知道守揚州的宋軍主帥李庭芝聽信謠言,以為文天祥已經投降,是元軍派到真州去的內奸命令苗再成把他殺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這樣的人,但是又不敢違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騙出真州城外,把揚州的來文給他看了,叫文天祥趕快離開。

文天祥沒辦法,又帶著隨從連夜趕到揚州。第二天天沒亮,到了揚州城下,等候開門進城。城門邊一些等著進城的人坐著沒事都在閒談。文天祥一聽,知道揚州正在懸賞緝拿他,不能進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個人為了免得被緝拿,改名換姓,化了裝,專揀僻靜的小路走,想往東到海邊去,找船向南轉移。

十幾個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隊元朝的騎兵趕了上來。他們躲進一座土圍子裡,幸虧沒被元兵發現。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在農民的幫助下,從海口乘船到了溫州。在那兒,他得到張世傑和陳宜中在福州擁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決定到福州去。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07—221卷)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216 張世傑死守厓山

張世傑、陳宜中怎樣會到福州去的呢?原來,在臨安被元兵佔領、小皇帝趙顯被俘虜到大都去後,趙顯的兩個哥哥,九歲的趙昰(音xià)和六歲的趙昺(音bǐng),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陸秀夫護送下逃到福州。陸秀夫派人找到張世傑、陳宜中,把他們請到福州。三個大臣一商量,決定擁立趙昰即位,繼續打起宋朝的旗幟,反抗元朝。

文天祥得到了這個消息,感到有了恢復的希望,馬上也趕到福州,在新的朝廷裡擔任樞密使。他向陳宜中建議,從海路進攻元軍,收復兩浙地區。但是陳宜中認為這樣做太冒險,不同意文天祥的意見。

文天祥只好改變主意,到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馬,準備反攻。第二年,文天祥進兵江西,在各地起義軍的配合之下,連續打敗元軍,收復了會昌等許多縣城。

這時候,另一路元軍已經南下攻打福州。宋軍節節敗退,陳宜中眼看恢復沒有希望,就獨自乘船逃到海外去了。張世傑和陸秀夫等保護趙昰逃上海船,往廣東轉移。不幸海上颳起一場颶風,差點把船打翻,年幼的趙昰受了驚,得病死了。

張世傑和陸秀夫在海上又擁立趙昺即位,把水軍轉移到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厓音yá)。

元朝大將張弘範向元世祖報告說,如果不迅速撲滅南方的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響應。元世祖就派張弘範為元帥,李恆為副帥,帶領精兵二萬人,分水陸兩路南下。

張弘範先派兵攻打駐守在潮州的文天祥。文天祥兵少勢孤,被迫轉移到海豐的一座荒山嶺。元軍突然趕到,文天祥被俘虜了。

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張弘範大營,張弘範假意殷勤,給文天祥鬆了綁,把他留在營裡,接著,就下命令集中水軍開往厓出。

元軍到了厓山,張弘範先派人向張世傑勸降。張世傑說:“我知道投降元朝,不但可以活命,而且可以得到富貴。但是,我寧可丟腦裝,決不變節。”

張弘範知道張世傑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招降。文天祥冷笑說:“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難道會勸別人背叛父母嗎?”

張弘範叫人拿來筆墨,硬逼他寫信。文天祥接過筆,毫不猶豫地寫下兩句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自古以來,人免不了一死,我要留下赤誠的忠心,照耀千秋。原詩有八句,是文天祥過零丁洋的時候寫的。)

兵士把他寫的詩句拿給張弘範,張弘範看了只好苦笑。他眼看勸降毫無希望,就只有拼命攻打。

厓山在我國南面海灣裡,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在海上把一千多條戰船排成一字陣,用繩索連接起來,船的四周還築起城樓,決心跟元兵決一死戰。元軍用小船滿裝了茅草,澆足了油,點著了火,乘著風勢向宋軍發起火攻。張世傑早防到這一著,在船上塗上厚厚的一層溼泥,還縛了一根根長木頭,頂住元軍的火船。

張弘範的火攻失敗了,就用船隊封鎖海口,斷絕了張世傑通往陸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餓了吃乾糧,渴了喝海水海水又鹹又苦,兵士們喝了紛紛嘔吐。張弘範發動元兵發起猛攻,宋兵誓死抵抗,雙方相持不下。

這時候,元軍副統帥李恆也從廣州到厓山跟張弘範會師。張弘范增加了實力,重新組織力量進攻。他把元軍分為四路,圍攻宋軍。潮落的時候,元軍從北面衝擊:潮漲的時候,元軍又順著潮水從南面進攻。

宋軍兩面受敵,正在拼命招架。忽然聽到張弘範的坐船奏起音樂來。宋軍聽了,以為元將正在舉行宴會,稍微鬆懈一下。哪想到這個樂聲恰恰是元軍總攻的訊號。樂聲一起,張弘範的坐船發起進攻,箭如雨一樣射向宋船。元兵在亂箭掩護下,奪了宋軍七條戰船。各路元軍一起猛攻,從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洶湧,殺聲震天。

張世傑正在指揮戰鬥,忽然看見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戰船也陸續下了旗,張世傑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一面把精兵集中在中軍,一面派人駕駛小船,準備把趙昺接過來,組織突圍。

趙昺的坐船,由陸秀夫守著。他對張世傑派去接趙昺的小船,鬧不清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在元軍手中,就拒絕了使者的要求。他回過頭對趙昺說:“國家到了這步田地,陛下也只好以身殉國了。”說著,就揹著趙昺一起跳進了大海,在滾滾波濤裡淹沒了。

張世傑沒有接到趙昺,只好指揮戰船,趁著夜色朦朧,突圍撤退到海陵山。他點了一下戰船,一千條戰船隻剩下十幾條。這時候,海岸又颳起了颶風,有人勸張世傑登岸避風。張世傑堅持不肯上岸。一陣巨浪襲來,把他的船打沉了。這位誓死抵抗的宋將終於落水犧牲。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統一了中國,南宋宣告滅亡。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07—221卷) 南宋 遼 西夏 金 元

217 正氣歌

元軍攻下厓山以後,張弘範召集將領,舉行慶功宴會,把文天祥請來。宴會席上,張弘範對文天祥說:“現在宋朝滅亡,丞相已經盡到最後一片忠心。只要您回心轉意,歸順我們大元皇上,還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

文天祥含著眼淚說:“國破家亡,我身為宋朝大臣,沒能夠挽回局勢,死了還有罪孽,怎麼還能貪圖活命呢。”

張弘範一再勸降,沒有結果,只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過了半年,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賓館裡,用美酒好菜招待他。過了幾天,元朝丞相博羅派投降官員留夢炎去勸降。文天祥對這個叛徒早已深惡痛絕,現在見他居然老著臉皮來勸降,更是火冒三丈。沒等留夢炎開口,就一頓痛罵,把留夢炎罵得抬不起頭,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對文天祥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過著囚徒的生活。過了一個月,博羅把文天祥提到元朝的樞密院,親自審問。

文天祥被兵士押著,來到樞密院大堂,只見博羅滿臉兇相,坐在上面。文天祥正眼也不看,昂起頭,挺直腰桿走上前去。左右兵士吆喝他跪下,被文天祥拒絕了。

博羅惱羞成怒,喝令左右動手。兵士們把文天祥拉的拉,推的推,將文天祥按倒在地上。

博羅說:“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文天祥坦然說:“從古以來,國家有興有亡,做大臣的被滅被殺的,哪一個朝代沒有?我是宋朝的臣子,現在既然已經失敗,只求早死。”

博羅怕審問出現僵局,想緩和一下空氣,就說:“自從盤古到現在,有幾個帝王,你倒說來聽聽。”

文天祥哼了一聲,說:“一部十七史(指《史記》等十七部歷史書),從哪裡說起?我今天不是到這裡來應考,哪有心思跟你們閒扯。”

博羅被文天祥搶白幾句,討個沒趣,就無理取鬧地責問文天祥為什麼丟了臨安逃走,為什麼要另立二王(指趙昰、趙昺)。文天祥一條條據理駁斥,最後,他慷慨激昂地說:“我文天祥今天落在你的手裡,早就準備一死,何必再嚕囌!”

博羅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喝令把文天祥押回兵馬司。他想殺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恐怕殺了文天祥,民心不服,不同意把他殺害。

文天祥被關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溼。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發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穀倉,發出陣陣煙火氣、黴氣,再加上廁所裡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

文天祥被關在這間牢房裡,惡劣的環境只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勝一切惡劣的環境。

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他在那首詩裡,舉了歷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他在詩中寫道: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然塞蒼冥。

……

時窮節乃見(同“現”字),一一垂丹青。

(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為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為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到了危急的關頭,才表現出他的氣節,他們的事蹟一件件留在史冊上。)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生了一場農民起義。起義領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後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

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裡押出來,帶到宮裡。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麼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復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後,也不甘心。”說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瞭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丞相怎麼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說:“你不願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麼樣?”

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只求一死,別的沒有什麼可說了。”

元世祖知道勸降已沒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怒號,陰雲密佈。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只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斬官說:“我的事結束了。”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於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

218 郭守敬修訂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視吸收漢族的讀書人,幫助籌劃朝政大事。他重用一個漢族謀士劉秉忠。忽必烈稱帝和定國號為元,都是劉秉忠的主意。後來,劉秉忠又向忽必烈薦引了一些朋友、學生,也一個個擔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員。其中有一個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臺)人。他祖父郭榮學識淵博,不但通曉經書,對數學、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時候,在祖父的影響下,對科學發生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劉秉忠和他的朋友張文謙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講學,郭榮把他孫子送到劉秉忠那裡學習。郭守敬在那裡認識了許多愛好科學的朋友,學問就長進得更快。

忽必烈統一北方以後,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決定整治水利,徵求這方面的人材。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召見郭守敬。郭守敬對北方水利情況十分熟悉,當時就提出六條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聽了十分滿意,每聽完一條,就點頭讚許。最後,他很感慨地說:“讓這樣的人去辦事,才不會是擺空架子吃閒飯的呢。”接見以後,就派郭守敬擔任提舉各路河渠的職務,經辦河道水利的事。

過了兩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帶去整治水利。那裡經過多年戰亂,河道淤塞,土地荒蕪,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郭守敬到了西夏,經過詳細勘察以後,發動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壩,還開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時間,這一帶九百多萬畝農田灌溉暢達,糧食豐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為了加強大都到江南的交通運輸,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測水路交通情況。經過郭守敬的勘測、設計,不但修通了原來的運河,還新開鑿了一條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這樣,從江南到大都的水路運輸,就暢通無阻了。

元世祖滅南宋以後,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農業生產要利用曆法。過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頒佈的歷法,這種曆法誤差很大,連農業上常常使用的節氣也算不準。元朝征服江南以後,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種曆法,南北曆法不一樣,更容易造成紊亂。元世祖決定統一制訂一個新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個編訂曆法的機構,名叫太史局(後來叫太史院)。負責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學王恂。郭守敬因為精通天文、曆法,也被朝廷從水利部門調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辦改歷工作。

修訂曆法工作一開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曆法先要重視觀測,而觀測必須依靠儀表。原來從開封運來的有一架觀察天象的大型渾天儀,已經陳舊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數據。郭守敬設計一套新的儀器。他覺得原來的渾天儀結構複雜,使用不方便,還創制了一種結構比較簡單、刻度精密的簡儀。他製作的儀器,精巧和準確程度都比舊的儀器高得多。有了好的儀器,還要進行精確的實地觀測。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在太史院裡建造一座新的司天臺,同時在全國範圍進行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的打算。這個大膽的計劃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經過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測點。最北的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島上),選派了十四個監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數據全部彙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大量數據,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歷法,叫《授時歷》。這種新曆法,比舊曆法精確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只相差26秒。這部曆法同現在通行的格里曆(即公曆)一年的週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時歷》比歐洲人確立公曆的時間要早三百零二年。

219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飛·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倆常常到國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帶了大批珍寶,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兒住了下來。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對他們說:“咱們大汗沒見過歐洲人。你們如果能夠跟我一起去見大汗,保能得到富貴;再說,跟我們一起到中國去,再安全也沒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來是喜歡到處遊歷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麼不願意?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在他的行宮裡接見了他們,問這問那,特別熱情。

尼古拉兄弟沒準備留在中國,忽必烈從他們那兒聽到歐洲的情況,要他們回歐洲跟羅馬教皇捎個信,請教皇派人來傳教。兩人就告別了忽必烈,離開中國。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時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經病死,留下的孩子馬可·波羅,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

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父說起中國的繁華情況,十分羨慕,央求父親帶他到中國去。尼古拉覺得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放心,就決定帶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見了教皇之後,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來。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國。忽必烈已經即位稱帝,聽到尼古拉兄弟來了,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把他們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僕人。”

元世祖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當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宮裡舉行宴會,歡迎他們。後來,又留他們在朝廷裡辦事。

馬可·波羅非常聰明,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元世祖發現他進步很快,十分賞識他,沒有多久,就派他到雲南去辦事。元世祖喜歡瞭解各地風俗人情,過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視察,回來的時候,問他們風俗人情,都講不出。馬可·波羅出去,每到一處,都留心考察風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詳細彙報。元世祖聽了,直誇馬可·波羅能幹。以後,凡是有重要的任務,元世祖總派馬可·波羅去。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許多地方視察,還經常出使到國外,到過南洋好幾個國家。他在揚州呆過三年,據說還在那裡當過總管。

日子一久,三個歐洲人不免想念家鄉,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請求回國。但是元世祖寵著馬可·波羅,捨不得讓他們走。恰好那時候,伊爾汗國國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來求親。元世祖選了一個名叫闊闊真的皇族少女,賜給伊爾汗國國王做王妃。伊爾汗國使者認為走陸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們熟悉海路,就請元世祖派尼古拉他們一起護送王妃回國。元世祖只好答應。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馬可·波羅就和伊爾汗國使者一起,離開中國乘海船經過印度洋,把闊闊真護送到了伊爾汗國,經過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這時候,他們離開威尼斯已經二十年。當地人長久沒聽到他們的消息,都以為他們死在國外了。現在看到他們穿著東方的服裝回來,又聽說他們到過中國,帶回許多珍珠寶石,都轟動了。人們給馬可·波羅起個外號,叫做“百萬家產的馬可”。

沒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個城邦熱那亞發生衝突,雙方的艦隊在地中海里打起仗來。馬可·波羅自己花錢買了一條戰船,親自駕駛,參加威尼斯的艦隊。結果,威尼斯打了敗仗,馬可·波羅被俘,關在熱那亞的監牢裡。熱那亞人聽說他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裡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

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裡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編成一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一名《東方聞見錄》)。在那本遊記裡,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打那以後,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藥,也在這個時期傳到了歐洲(中國的另一個大發明造紙術,傳到歐洲要更早一些)。

220 《竇娥冤》感天動地

由於元世祖採取了許多發展生產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會經濟十分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只使蒙古的王公貴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處。為了滿足蒙古貴族過窮奢極欲的生活和軍事的需要,元世祖還任用了一批管理財政的大臣,幫助他搜刮財富。這批大臣勾結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為。

元王朝還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漢人,就是原來在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來在南宋地區的各族人民。四個等級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漢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視。

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下,各族勞動人民都過著悲慘的日子。貪汙橫行,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

元世祖死後,他的孫子鐵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時期,這種貪贓枉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查出有貪汙行為的官吏一萬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當時,在大都流行著一種戲劇,叫雜劇。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不滿官府的黑暗統治,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的不平現象。

大都有個讀書人叫關漢卿,從小喜愛音樂戲劇,會吹簫彈琴,還會唱歌跳舞。關漢卿在京城太醫院當過官,可是他對醫術不感興趣,對編寫劇本卻特別熱心。那時候,演戲的人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跟他們混得挺熟;有時候他自己也上場演出,扮個角色。因為他對音樂戲劇很有研究,所以編出的戲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貴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歡看戲,關漢卿編的戲劇不是為了光給貴族消閒作樂,而是常常幫百姓說話。他把看到的,聽到的人民的悲慘遭遇,寫進他的劇本里。《感天動地竇娥冤》(也叫《竇娥冤》),就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作品。

《竇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個貧苦女子竇娥。竇娥從小死了母親,她父親竇天章還不起債,又因為上京趕考,缺少盤費,把她賣給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養媳。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竇娥和她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地過日子。

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欺負蔡家婆媳無依無靠,跟他父親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給張老兒。蔡婆婆軟弱怕事,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脅迫竇娥跟他成親,竇娥堅決拒絕,還把張驢兒痛罵了一頓。

張驢兒懷恨在心。過幾天,蔡婆婆害病,要竇娥做羊肚湯給她吃。張驢兒偷偷地在湯裡下了毒藥,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竇娥把羊肚湯端給蔡婆婆喝。蔡婆婆接過碗,忽然要嘔吐,不想喝,讓給張老兒喝了。張老兒中了毒,在地上翻滾了幾下,就嚥了氣。

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父親,把殺人的罪名,栽到竇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門。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個貪贓枉法的貪官,背地裡被張驢兒用錢買通了,把竇娥抓到公堂訊問,逼她招認是她下的毒。竇娥受盡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來,還是不肯承認。

桃杌知道竇娥待她婆婆很孝順,就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竇娥想到婆婆年紀老,受不起這個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貪官桃杌把竇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場去處死。竇娥眼看沒有申冤的地方,她滿腔悲憤地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在臨刑的時候,她又向天發出三樁誓願:一要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她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誓願居然感動了天地。那時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氣,竇娥被殺之後,一霎時天昏地暗,大雪紛飛;接下來,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官,竇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死刑,貪官桃杌也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個戲劇所寫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飛雪,更是一種神話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統治下,無數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報仇的強烈願望。所以,千百年來,這出戏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讚賞,關漢卿也成為人民稱頌的戲劇家。

221 一隻眼的石人

元朝從成宗以後,又傳了九個皇帝,皇室內部鬥爭十分激烈,政治也越來越腐敗,人民災難深重。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又叫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即位後,荒淫殘暴,鬧得國庫空虛,物價飛漲,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

河北有個農民叫韓山童,他祖父是個教書先生,曾經利用傳教的形式,暗地組織農民反抗元朝,被官府發現,充軍到永年(今河北邯鄲東北)。韓山童長大以後,繼續組織白蓮會(一種秘密宗教組織),聚集了不少受苦受難的農民,燒香拜佛。韓山童對他們說:現在天下大亂,佛祖將要派彌勒佛下凡,拯救百姓。這個傳說很快就傳到河南和江淮一帶,百姓們都盼望著有那麼一天,彌勒佛真會下凡來。

正巧在這個時候,黃河在白茅堤決口,又碰上接連下了二十多天大雨,洪水氾濫,兩岸百姓遭受嚴重水災。有人向朝廷建議,把決口的地方堵住,另外在黃陵岡(今山東曹縣西南)開挖河道,疏通河水。公元1351年,元王朝徵發了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萬和兵士兩萬人,到黃陵岡開河。

修河工程開始了。民工們在烈日暴雨下,被迫日日夜夜沒命地幹活,可是朝廷撥下來的開河經費,卻讓治河的官吏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連飯也吃不飽,怨聲載道。

韓山童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發動群眾。他先派幾百個會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傳播一支民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不懂這歌謠是什麼意思,但是聽到裡面有“天下反”三個字,就覺得好日子快要到來了。開河開到了黃陵岡,有幾個民工挖呀挖呀,忽然挖出一座石人來。大家好奇地聚攏來一瞧,只見石人臉上正是一隻眼,不禁呆住了。這件新鮮事又很快地在十幾萬民工中傳開來,大家心裡都想,民謠說的真的應驗了,既然石人出來,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來到了。

不用說,這個石人是韓山童事先偷偷地埋在那裡的。

百姓被鼓動起來了。韓山童有個夥伴劉福通,對韓山童說,現在元朝壓迫百姓那麼厲害,百姓還想念著宋朝。如果打起恢復宋朝的旗幟,擁護的人就會更多。韓山童很贊成這個主張,就跟大家宣佈,說韓山童本來不姓韓,而是姓趙,按輩分排起來,還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孫子;劉福通也是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他們說得那麼有鼻子有眼睛,百姓們聽了,也不由不信。

韓山童、劉福通挑選個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殺了一匹白馬,一頭黑牛,祭告天地。大家推韓山童做領袖,號稱“明王,並約定日子,在潁州潁上(今宏徽阜陽、潁上)起義,用紅巾裹頭作為起義軍的標記。正在歃血立誓的時候,有人走漏了消息。官府派兵士把韓山童抓去,押到縣衙門殺了。韓山童的妻子帶著他兒子韓林兒,逃脫了官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來。

劉福通逃出包圍,把約定起義的農民召集起來,攻佔了潁州等一些據點。原來在黃陵岡開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殺了河官,紛紛投奔劉福通的隊伍。因為起義兵士頭上裹著紅巾,當時的百姓把他們稱做紅軍,歷史上把它稱做紅巾軍。不到十天,紅巾軍已經發展到十多萬人。

元王朝聽到劉福通聲勢浩大,嚇慌了神,趕忙調動了六千名色目人組成的阿速軍和幾支漢軍,鎮壓紅巾軍。阿速軍本來是元王朝的一支精銳的隊伍,但是那時候,已經十分腐敗,將領們只知道喝酒享樂,兵士們到處搶劫。一碰上紅巾軍,還沒交鋒,主將帶頭揮著鞭子,騎馬向後逃奔,嘴裡還不停地叫喊著:“阿卜,阿卜!”(阿卜是走的意思。)下面的兵士一看主將臨陣脫逃,也都四散逃竄。

過了一個月,劉福通的紅巾軍又連續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帶的農民早就受到白蓮會的影響,聽到劉福通起義,紛紛響應,像蘄水(今湖北浠水,蘄音qí)的徐壽輝,濠州(今安徽鳳陽)的郭子興,都打起紅巾軍的旗號起義。也有不打紅巾軍旗號的,像江蘇北部的張士誠。

公元1354年,元順帝派丞相脫脫集中了諸王和各省人馬,動用了西域、西番的兵力,號稱百萬,圍攻佔領高郵的張士誠起義軍。高郵城被圍得水洩不通。起義軍正在危急的時候,元王朝突然發生內亂。元順帝下令撤掉脫脫的官爵。百萬元軍失去了統帥,不戰自亂,全軍崩潰。

元軍潰散以後,劉福通的北方起義軍趁機出擊,大破元軍。第二年二月,劉福通把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接到亳州(今安徽亳縣)正式稱帝,國號叫宋。韓林兒被稱為小明王。

韓林兒、劉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權以後,分兵三路,出師北伐。西路軍由李武、崔德率領,進攻陝西、甘肅、寧夏、四川;東路軍由毛貴率領,從山東、河北,直逼元朝京城大都;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從山西打到遼東,配合東路軍攻打大都。

三路北伐軍都取得很大的進展。毛貴的東路軍一直打到元大都城下。劉福通親自率領大軍攻佔了汴梁,把小明王韓林兒接到汴梁,定為都城。紅巾軍聲勢浩大,元王朝大起恐慌,糾集地主武裝加緊鎮壓,三路北伐軍先後失利,汴梁又落在元軍手裡。元王朝又用高官厚祿招降了張士誠,劉福通保護小明王逃到安豐(今安徽壽縣)後,受到張士誠的襲擊,公元1363年,劉福通在戰鬥中犧牲。北方起義軍經過十二年的戰鬥,終於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