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三、罗马教会的腐败

1.外表道貌岸然,背地无恶不作

罗马教会教士的腐败,早在中世纪的文学里就已经被揭发。因为教士阶级平常道貌岸然高高在上,可是实际上他们并不遵守教会的清规戒律等等,很多修士修女和教士都变成了凡心很重的俗人。当然恪守教规的修士教士并不能说没有,但是社会人士对于丑恶面的观察,往往要对善良面的观察锐敏很多。因此当时罗马教会的腐败与堕落,不仅成为宗教改革家攻击的对象,就连罗马教会巡查使的报告中也有记录。宗教改革时代前夕的罗马教会,一般修士教士不但娶妻纳妾,至于歌舞、赌博、酒馆等场合更有他们的足迹。早在中世纪的经院时代,修道士是欧洲的唯一知识阶级,每个人都精通拉丁文和其他各种学问,可是到了宗教改革时代前夕,这些修道士都变成了不学无术的普通人,不要说用拉丁文研究经院哲学根本不可能,就连每天要诵读的拉丁文主祷文也不会读,由此可知道当时教士阶级腐败堕落到如何程度了。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宗教改革也跟其他革命运动的情形一样,就是在改革运动将要爆发的前夕,会出现一阵反省刷新措施。例如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的《基督教骑士手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以及科雷特的理想等等,都是对罗马教会所提供的极新颖而又锐敏的反省自新主张。就是没有写出这种福音思想的普通学者,也都抛弃了中世纪时代古板的经院思想,而准备把宗教拥向适合于文艺复兴时代现实生活。例如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前夕,一般人已经跟中世纪的趣味不同了,现在他们最爱读的书是圣经和有关教义的读物。在1500年时,光是拉丁文圣经大约就有100种版本,德文本和法文本也有很多种。一般的宗教手册以及其他有关教义书籍,固然没有像圣经种类那么多,但是给教育程度低的民众编的简易圣经读本也不少。这种把文学简化了的圣经,里面加入很多精美插图,用插图来帮助读者理解经文,是教会平常用来传道的重要读本。在这种平民化的宗教读物中,为了迁就现实固然也掺杂了一点点迷信故事,但是里面却充满了诚实博爱的精神。

2.教礼教义遭改革家反对

在宗教改革家的心目中认为,旧教教义大多数都与他们的理想不能相容,尤其是一些有关教会原则性的教义,更跟他们的改革理想不能两立,例如有关圣礼理论、出世思想、圣徒崇拜、教会俗权等四点,就是宗教改革家所坚决反对的。

第一,圣礼理论在罗马教会的教礼教义中,把赎罪认定是属于教会教士的特权。因为按照天主教的教义解释,一个教徒要想得到神的恩宠,必须经由下列各种仪式中才能达成:(一)接受洗礼与按手礼。(二)参加圣餐礼以及忏悔。(三)实行临终涂膏与加入神圣教团。其中洗礼被认为是教徒获得神之恩宠的最重要过程,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受洗礼,那么他的灵魂就永远不会清洁,就是刚生下来的赤子也要遭受到地狱孽火的煎熬。另外在所有圣礼仪式中,圣餐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因为教徒经由教会神父的媒介,在食用面包与葡萄酒以后,就能够和神的圣灵交感。反之

一个教徒如果不参加圣餐礼,那他就绝对不会得救。负责主持这种圣餐礼的,只有教会的教士才有这种特权,普通的俗人是绝对不能担任的。如此一来,教会的教士就成了教徒命运的操纵者,就像俗世帝王的管辖领内人民的行动一样,教会则是以教权掌握住了教民的灵魂。再加上教士都是没有家庭之累的独身,同时又不对国家社会负任何义务,尤其是又可借“告解”的机会打进教徒的私生活圈子,因此教会教士就更成了社会上的一种特权阶级。这种特权阶级在中世纪教权鼎盛时代,当然任何人都表示无条件承认,可是到了个人主义勃兴的文艺复兴时代,就成为大多数人所不能忍受的社会毒瘤,因而才引起了意欲推翻罗马教廷的宗教大革命。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第二,出世思想:使宗教改革家和旧教教义不能相容的,就是罗马教会教义中的“出世思想”。这种出世思想在中古时代最为盛行,也就是中世纪的修道院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在宗教改革时代前夕的罗马教会,虽然修士和教士都腐败堕落不堪,但是罗马教会的教义理想还是主张修道院精神,就是把世俗生活的所有娱乐、享受、学问、艺术,都被视为诱使修士从得救之道中堕入陷阱的恶魔。根据这种修道院精神,只有理性才是结实的树木,而信仰就宛如一朵可爱的蔷薇花。富贵是最危险而又最遭忌恨的东西,结婚必然会给人招来可怕恶果,所以这两种事都必须尽量避免。走向天国的平坦大道,就是断食、苦行、纯洁、孤独。罗马教会的这种修道院精神,在以人性为本位的文艺复兴时代,当然是与已经理解幸福生活意义的人们不能相容。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中世纪修道院


第三,圣徒崇拜:使宗教改革家所坚决反对的,就是罗马教会圣徒崇拜的教义。这种圣徒崇拜思想,在中古时代被认为是进入天国的跳板,可是到了宗教改革时代前夕,却被看成是进入天国的绊脚石。因为在人智大开,科学观念普遍提高的文艺复兴时代,对于教徒的崇拜圣迹圣物,被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家认为与多神教的信仰完全一样。例如伊拉斯谟就曾讽刺说:“基督教徒不辨是非,将圣迹圣物与异教之神并列崇拜。倘此种崇拜能使教徒进入天堂,则破诫之修士修女亦可隐瞒自己之罪行求神之助,商人为获巨利、赌徒为获好运、娼妇为获恩客,亦得与此种圣迹圣物面前祈祷。”就因为当时极为流行圣徒遗物的崇拜,所以一些神棍就制造了很多假遗迹遗物来欺骗教民。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伊拉斯谟


第四,教会俗权:被宗教改革家认为所不能忍受的,还有罗马教会所一再强调的世俗权力。罗马教会认为,教会跟普通国家一样,是一个主权者和代议机构,而且是一个具有司法立法大权的世界性国家。但是罗马教会所说的这种国家,并不是自然成长的,例如一个毫无理性毫无行为能力的婴儿,只要在神前接受洗礼就算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之一。教会有宣告人民死刑的权力,所以也有跟世俗国家完全相同的监狱设备,同时也跟其他世俗国家一样签订各种国际条约,并且属下也有由教皇所封的王侯等封臣,按时向教皇缴纳效忠。当国家主义已经抬头的十五六世纪,当然不允许罗马教会以世界王国自居。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转变成俗世国的教皇国


四、神秘主义的推动

1.神秘主义的历史渊源

宗教哲学史上所谓的“神秘主义”,就是对事物真相所持态度超乎寻常的理论认识,相信真理或上帝可由心灵洞察力加以了解,也就是避开合理主义的思辨和教义礼拜的形式,而特别重视直观信仰上的内在性。关于神秘主义的最早起源,虽然在使徒保罗的思想中已经萌芽,但是给“中世纪神秘主义”影响最大的,则是罗马新柏拉图派哲学家普罗提诺神秘主义思想盛行于整个中世纪,对于已形式化的基督教信仰加进了新生命,同时也是打破罗马教会“教阶制度”的原动力。在中世纪初期的圣奥古斯丁和加洛林王朝时代,以英国经院哲学家J.S.Eriugen最有名,他所有的翻译作品奠定了中世纪神秘主义的思想基础

。此外Bernardus Bonaveutura等经院哲学家也都是神秘主义者,可见被视为形式主义思想的经院哲学也跟神秘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到了中世纪盛期,神秘主义的重心转入德国。例如从12世纪起,莱茵河地方的多米尼克派修女院,就流行神秘主义思想。到了14世纪,出了很多有名的神秘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爱克哈特。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新柏拉图主义奠基人——普罗提诺


宗教改革的目的就是脱离罗马教教会权力,要求纯粹、直接、独立、自由的真正信仰。中世纪教会的权力非常庞大,教会之所为都是神圣的,教民要绝对服从教会,结果才丧失了信仰基督教的本意。脱离教会束缚阐明基督教本意,本着个人的愿望求取心灵安慰与精神寄托,随着文艺复兴与精神的活跃油然而生。不过这种脱离教会的愿望并非始自宗教改革,早在新柏拉图哲学产生之初,就潜伏在经院哲学的身边,也就是由神秘主义公开扶植而来。由此观之,宗教改革的种子很早就埋在神秘主义的土壤中,如果说神秘主义是宗教改革之母可能更为恰当。被称为宗教革命之母的神秘主义,是由德国的爱克哈特首开其端。

2.神秘主义巨将爱克哈特

爱克哈特是德国神秘学派的开山祖师,也是西洋哲学史上最伟大的神秘论者,他的神秘说带有浓厚的柏拉图学派及奥古斯丁派学说色彩,就是发自主知说而又离开主知说才进入神秘领域,他的神秘说是建立在神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他认为万物都有“神性”,所谓神性乃是一种无始无终的东西,而且没属性没活动,居于超越人的认识之上,既不能限定也无法名状,若有只好把它命名为“无”。这种被命名为“无”的神性,只有在自我意识的开始时,才能成为真实的存在神,他对万物的生存解释说,神是由活动才认识自己。神的认识自己,就如同我们照镜子,于是才发现主观和客观,主观就是圣父,客观就是圣子,圣父、圣子相爱不离就谓之圣灵。圣父、圣子、圣灵是本质相同的一神三人格,圣子表明自己时就产生万物,所以万物是圣子所造化的东西。总而言之,被命名为“无”的神,只有在自己发现自己时才成为三位一体的神,这个神才是创造万物的神。造化作用是自知自言的表现,所以万物虽然都是神,可是万物与神之间有所区别,是因为万物有个性。个性是万物的差别相,没有差别相就等于万物皆一。

3.神秘主义的思想内容

后来英国经院哲学家威廉·奥康的唯名论又把信仰与理性分开后,其结果才更促成了神秘主义思想的抬头。神秘主义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一样,也是很早就在经院哲学身旁徘徊观望。经院哲学是用主知的辩证方法探求真理,而神秘主义则由内在直观的方法求取真理。自然哲学家以研究外界的自然为着眼点,相反的神秘主义则在内界的精神方面寻求自识领域。经院哲学是受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相反的神秘主义则受柏拉图及新柏拉图思想的左右。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希腊三贤之一、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


爱克哈特及所有德国的神秘主义学家,都非常轻视学问上的知识,认为在教义中不能发现学问。人必须远离繁琐形式的学问,因为信仰存于真理并不存于学问知识,而真理则存于人心中。人类有与神性一致的性质,可以看成是对神秘主义有所认识,真知识并不存在于理性思索中,也不存在于学者的知识中,仅仅存在于信仰和不可言喻的真见中。这种知识是神于人心中的自我观察,也就是表明信仰的感情与神性的直接关系,就是对神秘主义者轻视的理论根据。由于爱克哈特的努力,才使德国神秘主义大众化,不但普及到整个德意志,并且传播到瑞士与荷兰等国。蔑视学问知识与教会言行的神秘主义学派,由于他们强调尊重真正信仰的结果,给整个平民大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影响,到后来果然演变成宗教上的大改革运动,指导者则是马丁路德、慈运理、加尔文三人,其中马丁路德名气最大。


欧洲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中)

慈运理


4.路德与神秘主义的关系

被称为德国神秘主义名著之一的,就是由一个虔诚修士所写的一本匿名书,这本书是用通行于大众的德意志语写成,路德把它命名为《德意志神学》书中所说完全否定自我,放弃外部的媒介和人为的努力,把全身全灵都委之于神,如此神自然就会出现。同时这部书又说明神的内在性,强调人类充满了罪恶,要想调和人神之间的关系,只要无条件默从神就可以了

。“放弃汝自我之意思,则汝即不致堕入地狱”,这句话就是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所在。《德意志神学》这部书,很早就流传在德国神秘主义宗教哲学家间,所以才被爱克哈特尊为德国神秘主义哲学的源泉,不过却晚到1516年才由路德第一次正式出版,对路德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是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思想原动力之一。因此路德自己曾经表示,使他能对神、耶稣、人,以及所有事物本性都有明确理解的书,除了圣经和奥古斯丁的著作外只有《德意志神学》而已。路德虽然如此重视《德意志神学》这本书,可是其他新旧教教徒以及各种神学家却不然。例如加尔文就认为这本书作者所持的泛神论,就是一种很可怕的具有毒害的反教思想。此外罗马教廷也反对此书,并且在1621年列入禁书目录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