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追索歷史,探尋過去。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這二位爺,一位是從諫如流的有道明君,一位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與魏徵互相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鑄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然而,生前君臣無隙,身後卻反目成仇,唐太宗為何推到了他親手題字的魏徵墓碑呢?在這段流傳的君臣佳話中,又有哪些偏離歷史真實的記載呢?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魏徵入朝為官之後,始終秉性忠直,仗義執言,只要是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來說話,甚至不惜犯顏進諫。唐太宗也擁有帝王中難得的氣量,敢於重用魏徵,先後提升他為秘書監,侍中,宰相,並封他為“魏國公”。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魏徵這直言進諫的性子,多數時候唐太宗都會欣然接受,充分表達了一個有道君主的胸懷,但次數多了難免會觸犯龍顏,甚至讓君王下不來臺,既尷尬又憤恨。這種情況下,魏徵的直言就會讓唐太宗產生既愛又夾雜著怒、怕、無奈的複雜情感。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當魏徵又一次在朝堂上直諫惹怒太宗的時候,太宗氣沖沖的跑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魏徵總是駁我的面子,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卻連忙向太宗道喜,說:臣子敢直言,是因為陛下聖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麼能開殺戒呢?幸虧長孫皇后及時開解,唐太宗這才改變主意。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藥品和食物,兩次親自到魏徵家中探望,還差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 稟報魏徵的身體狀況。唐太宗最後一次到魏徵家中探望時,看到他病情更為嚴重,便問魏徵:愛卿還有何未了的心願?魏徵強撐著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擔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徵不愧為“千古第一諫臣”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貞觀十八年,魏徵因病溘然長逝,唐太宗聞訊之後是悲痛萬分,罷朝五天以示哀悼,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魏徵的敢於直諫,其實也是隨時將自己的性命安危置於皇帝陛下的一念之間,但他卻從不退縮,依然是有什麼說什麼。正因為如此,使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逝去之後說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也。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撰碑文,書寫刻石。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那將是真正的為這段君臣佳話畫上了一個完美句號。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誰能想到,就在魏徵去世大概半年之後,當時的太子李承乾深知自己治理朝政的能力並不突出,更何況兄弟李泰又是個有膽識有能力之人。因此,他擔心自己連太子之位都坐不穩會被廢除,所以他在與侯君集等人的籌謀策劃之下準備逼宮謀反。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誰成想,這麼隱秘的事兒居然走漏了風聲導致東窗事發,堂堂太子被流放到了邊疆,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賜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這兩人,說他們有股肱之才,並且自古帝王多疑心,李世民自然懷疑到魏徵身上,開始懷疑魏徵會不會也是侯君集一黨的。因為誰都害怕部下結黨作亂甚至起兵篡位,已經死了的魏徵就這麼撞到了槍口上。於是下了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根據史書記載,魏徵曾經規勸太宗將自己所提的諫辭記錄下來,結果後來李世民發現魏徵曾把這些話轉頭又拿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觀看。魏徵的這一行為,被太宗視為沽名釣譽的手段,這更是令太宗心生不爽。心說:哥們兒你這啥意思?讓史官記錄下來,對比著你的高瞻遠矚,一心為民,而我卻坐井觀天,不為民著想,你這是要飛啊?想讓我這堂堂一國之主落得個臭名遠揚,遺臭萬年的下場啊!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於是,李世民長期的壓抑因為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給刺激的小脾氣“嘭”的就給爆發了,君臣美談頓時化為泡影。不過,僅僅這樣明顯沒有讓李世民解氣,他親自來到魏徵墓前,將魏徵墓給推倒。其實推倒墓碑只不過是唐太宗因為長期受到壓抑,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歇斯底里的發洩。若魏徵在天之靈可以看見這一幕,必然會感慨萬千:想我一代忠臣魏徵,竟然也落得如此下場。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好在這些矛盾在魏徵生前都沒有激化,君臣之間良好的關係一直維持到魏徵去世。深究這背後原因,其實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埋下了禍根。太宗李世民雖然賢明,也確確實實需要魏徵這樣的諫臣,並且也能夠重用魏徵這樣的直臣,可這並不意味著會真心喜歡這樣的屢屢讓他下不了臺的諫臣。由此可見,李,魏二人的關係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良好。更何況,魏徵本是李世民早先登基稱帝的最大障礙——當時的太子,哥哥李建成的人,被打上這樣標籤的魏徵,本就不大可能成為唐太宗真正的心腹。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征討伐高麗失敗,這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思想意識的狹隘,不禁慨然嘆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老魏還在,那傢伙是絕對不會讓我出來跑這趟兒勞民傷財的。想著想著便立馬兒命令郵政快遞員(馳驛)帶著“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的旨意,先行一步又去重立了魏徵墓碑,也算是讓魏徵重新得到了善終吧。原本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竟然以這種方式收尾,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