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我們走過28年 這個“杭州東大門”要換新

陪伴我們走過28年 這個“杭州東大門”要換新

資料照片 圖文無關

第一次開車來杭州,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很多人的回憶裡都會有它——滬杭甬高速杭州(彭埠)收費站。它被稱為“省城第一門戶收費站”。在對岸的江南,是它的“小姐妹”——滬杭甬高速蕭山收費站。兩站隔岸相望,共同走過了28載。

最近,它們又被頻頻提及,因為它們將雙雙離開大家已經很熟悉的那個位置,去往喬司和紅墾。與此同時,位於市區的滬杭甬高速德勝收費站也將跟大家告別,成為歷史。

轟動全城的“7公里”

曾經也是打卡地

提及滬杭甬高速杭州收費站、蕭山收費站,繞不過錢江二橋。

作為錢塘江大橋的小弟,它的出世備受矚目。

上世紀90年代初,大家過江走的是錢塘江大橋,“因當時錢塘江大橋的通行能力所限,過錢塘江大橋的車輛經常擁堵。”省交通集團杭州管理處設備管理員戚劍勇說。

1991年,戚劍勇進入滬杭甬高速公路杭州管理處,當時他就聽說建錢江二橋提上了日程。因為錢江二橋地處強湧潮地區,所以在設計、工藝、用材等方面,在當時都是最先進的,而作為省內首條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又蒙上了一層面紗,更讓大家對它充滿了好奇。

建成時相當轟動,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開通前,錢江二橋開放成為大家可以參觀的“熱門景點”。

“我記得門票是8毛一張,從市區來的大巴車一輛接著一輛,全是‘觀光團’。”戚劍勇說,他和小夥伴們那時還成了臨時講解員,“這段高速7公里多,主橋部分有1.4公里……”直到現在,他也依然記得這番講解詞。

那時,杭州人沈女士才讀小學,“爸爸說週末帶我去錢江二橋玩,我坐著爸爸的自行車,他騎了很久很久,到了那裡,周圍很荒蕪,而錢江二橋就矗立在那裡,從下面望,雄偉!”

爬上橋面,沈女士依稀記得,前來參觀的人特別多,第一次看到鐵軌和公路並排建在橋上,不久之後火車和汽車將一起飛馳,聽聽都興奮。她和很多市民一樣來回地走,而遠處是靜靜的日落,景緻特別美,“那時相機還不普及,若換作現在,就是妥妥的網紅拍照打卡地了。”

1992年4月,杭甬高速杭州彭埠至蕭山寧圍開通,浙江省最早的一段高速公路,里程7公里多,後來很多人都用“7公里”來代指這一段。

後來,沈女士學了車,每次從彭埠上滬杭甬,走過錢江二橋,“還是會想起當初的興奮。”錢江二橋之後,錢塘江上的橋一座接一座地建了起來,“但是再也沒有一座有錢江二橋當年開通時全城出動的盛況。”

第一代收費員

這座收費站承載他們的青春

“開通之初,小車很少,偶爾能見到夏利、拉達。”第一代收費員魯建峰說,“要是看到桑塔納,就像現在的人看到法拉利一樣,會興奮一下。”

1996年,魯建峰從收費員崗位換到了安全保暢部門。現在,他已經是省交通集團杭州管理處運行管理分中心的主任。

他回憶道,剛到安全保暢部門的時候,這裡有一支省內最早的高速公路車輛施救專業隊伍。錢江二橋沒有硬路肩,一旦發生事故,通常是很難上去清障的。“我們通過技改創新,推出了各種清障施救中需要用的方法、工具,大大提高了施救作業效率,一次出車就可以解決多項施救難點。”

魯建峰說,比如通過利用機械的“巧力”,拖車就能把側翻的車輛翻正後拖離。在大霧天、冰雪天保暢方面,措施也一步步在升級,從最早的工業鹽到融雪劑、到環保型融雪劑,再升級到引進吹雪車,在提高清雪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滬杭甬高速車流量大,為了提升司乘體驗,他們都千方百計確保這條路遇道路管控時能“最晚關、最早開”。此外,保暢隊伍還採用人工+電子巡查相結合的方式,實時觀察路面能見度,配合高速交警及時實施道路管控或“帶路”通行,確保霧天行車安全。就是這樣一支施救專業隊伍,年復一年保障著高速公路的安全暢通。

49歲的徐文蓮,在這裡工作了22年,“這可是承載著我整個青春的地方啊。”她說。

現在在杭州收費站裡,她是資歷最老的一線收費員了,扎著馬尾的齊劉海,她還是面帶收費員標誌性的微笑。

“1998年,我生完孩子後,就成為了收費員。”徐文蓮說,她的家就在收費站附近,再加上她丈夫是一名高速交警,她覺得這份工作再合適不過了。

那時,高速收費員這份工作算得上是香餑餑了,可謂是層層篩選。徐文蓮說,從入職第一天起,她始終記著這句話:只要一進入收費亭,就以最好的姿態迎接每一輛過路的車。

小到收費亭裡物品如何擺放、收進來的現金如何保存,大到如何禮貌地向司機解釋收費標準、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徐文蓮說,收費站的同事們都自發要求做到最好。

對收費站服務質量的苛求,讓杭州收費站在廣大車主裡的口碑很好。

徐文蓮至今記得,2000年春節發生的一件暖心事。“那天是大年初一的清晨,我剛接班不久,有一輛從上海方向駛來的小轎車。收費前,我衝車主道了聲‘新年好’,沒想到車主竟然向我遞來了一個紅包。”徐文蓮說,紅包裡有20塊現金。

“我們不能收紅包的,車主硬要給我,實在推辭不了。”這個紅包,徐文蓮最後上交給了收費站,但她一直記得這個紅包。“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啊,我很自豪的。”

未來改建提升

期待“杭州的門面”煥然一新

除了自己對杭州收費站滿滿的回憶,這些年徐文蓮和同事們在收費站裡也見證了杭州的快速發展。

老一代收費員剛開始上班時,每天經過收費站的車輛主要以長途客運車、貨車為主,私家車很少。

2002~2004年,車流量逐步上升。收費站裡也越來越忙。“最忙的時候,我一天要接待上千輛汽車。”有時候徐文蓮一個8小時的班上下來,回家沾上枕頭就能睡著。“基本上下班就回家睡覺,醒來再去上班。”她說。

直到這兩年,隨著ETC和在線支付的普及,徐文蓮才感覺工作稍微輕鬆了一些。不過,目前的車流量依然很大,每天4.5萬-5.5萬輛。

對於杭州收費站的搬遷,徐文蓮一點兒也不意外。“杭州要辦亞運會了,這個杭州的門面肯定要煥然一新的。”她說,她一直在關注滬杭甬高速杭州市域段的抬升工作,“未來會越來越好,我很期待的。”

(原標題《陪伴我們走過28年 這個“杭州東大門”要換新》,記者 孫燕 謝春暉 通訊員 丁匯 張康,編輯 李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