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視點】愛國衛生月:讓成熟文明的衛生觀念成為疾病防控重要力量

【文明視點】愛國衛生月:讓成熟文明的衛生觀念成為疾病防控重要力量

如果說新冠肺炎疫情向人類發出了什麼重大警示的話,其中之一必定是:傳染病的威脅從未遠離。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髮展、人員跨區域流動的日益頻繁,傳染病在很長時間裡都將是左右人類命運的重要因素。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如何把我們在此次疫情中採取的有效的衛生措施延續下去,在全社會樹立和普及成熟文明的衛生觀念,使之成為今後疾病防控的重要力量,是一個迫切的課題。

成熟文明的衛生觀念,涵蓋了個人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體系兩個方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類每一次戰勝疫情,都伴隨著對於自身行為的重新審視,以及由此帶來的衛生體系和習慣的革新。19世紀中期,英國人首先從霍亂的大規模流行中吸取慘痛教訓,頒佈了第一部《公共衛生法》,同時改善城市供水系統,這一做法之後被歐洲多國效仿;同樣是在19世紀中期,流行病學先驅約翰·斯諾發現了霍亂和飲用不潔水之間的關係,呼籲民眾將水燒開之後飲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之後,科學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防疫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正是基於對衛生的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多次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效扭轉了不衛生狀況普遍、傳染病嚴重流行的局面,而且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對於傳染病、流行病的預防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衛生觀念的樹立和普及、衛生習慣的養成和堅持,都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實現,而是和各種阻力相對抗的過程。

比如和無知的對抗。在19世紀以前,很少有人認識到清洗給健康帶來的好處。19世紀中期,匈牙利醫生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因為提出醫生和護士通過洗手能夠極大降低產婦產後產褥熱的發病率,甚至被關進精神病院並最終悽慘死去。直到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用一系列實驗論證了細菌在疾病傳播中的重要性,人們才認識到了洗手的重要性,塞麥爾維斯也被追認為手衛生之父。

比如和惰性、積習的對抗。20世紀初,鼠疫在我國東北肆虐,擔任東北防疫總醫官的醫學博士伍連德研究發現飛沫是重要傳播途徑。在他提出的多項防控措施中,就包括了改變傳統用餐習慣,採用分餐制或者使用旋轉餐桌並配以公筷公勺。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除了旋轉餐桌被保留了下來並且得到廣泛應用,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推廣仍然因為“太麻煩”“不習慣”而阻力重重。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很多人正在自覺改變日常行為,比如勤洗手、戴口罩、不隨地吐痰、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公筷公勺也再一次得到廣泛倡議和響應。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行為不能僅限於特殊時期,而應該成為一種長期的社會風氣和個人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有賴於社會規範的建立和科學觀念的普及。在此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疾病防控第一線的一分子。

來源 | 文匯報 上海文明網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

【文明视点】爱国卫生月:让成熟文明的卫生观念成为疾病防控重要力量
【文明视点】爱国卫生月:让成熟文明的卫生观念成为疾病防控重要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