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自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奖赏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将天下土地分割成若干块,作为对这些人的封赏。其中中原地区属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区,分封到这里的诸侯都是姬姓后人;相对来说,外姓臣子基本被分封到远离中原地区的偏远地区,这种封地面积不可谓不广阔,但是开发程度却非常落后。

秦人先祖是为周王室养马的官员,因为照顾马匹有功,在公元前905年被周天子分封到秦邑地区;在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终于被封为诸侯,这就是秦国的来历。这段时期秦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和西戎各部落交战,开拓土地,建造城市,由于处在发展和开拓的时期,此时国力和强大根本沾不上关系。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秦人祖先因养马有功得到武王的分封

直到秦穆公时期,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穆公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在和西部落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称霸了西戎;随后还积极东进,和强大的晋国发生过三次战争,取得了一胜两负的结果,考虑到晋的实力十分强大,所以这个战果算是可圈可点了,秦国的国际地位也水涨船高,甚至有人将穆公评选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秦穆公去世后,秦国突然陷入了低谷,从穆公时期到出公时期,历经了十六代的国君,都没有一人能达到穆公治理下的国家实力,并且屡战屡败,成为了中原大国的笑柄和被鄙视的蛮夷。按理说秦国有崤山渭水天险,易守难攻,有天然的发展优势,应该越来越强大才对,为什么却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呢?其实这是因为英明一世的穆公死前做出了一个十分愚蠢的决定,那就是以忠臣作为人殉,既葬送了人才也失去了民心,才导致本国丧失了人才吸引力,所以才陷入低谷。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秦穆公像


穆公横空出世壮大秦国

穆公并非太子继位,而是作为国君之弟的身份继位的,在他之前的两任秦君都是短命的国君,子嗣尚未成长起来,为了保证宗室的基业,只能将国君之位传给他。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记载:

"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齐桓公伐山戎,次于孤竹。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缪公。"

所以秦穆公能成为国君,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善于相马的伯乐就在秦国为官

秦穆公在位期间,十分忌惮国内的旧贵族势力过于庞大,所以他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于是素有贤名的百里奚、蹇叔、伯乐、九方皋纷纷来到秦地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除此之外,穆公又选择了重用西戎出身的由余,由余也不负使命,用自己对西戎各部族的了解,帮助穆公完成了称霸西戎。从此之后,秦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实力得到了巨大的加强。

除此之外,穆公还将战略目光投向中原地区,他不仅趁着晋国内乱的时候积极帮助几位晋公子上位、利用联姻维护秦晋之好,还和晋进行了三次战争。这三次战争的结果是两负一胜,不过他也俘虏了晋惠公,因此秦晋两家虽然国土相邻,但是彼此忌惮,此后没有轻易发生过战争。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西戎降臣由余

众所周知,穆公是在雍城建都的十九位秦君中最贤明的一位,虽然他没有成功举行会盟,但是后世仍然有众多史学家将他评选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也使得秦从春秋时期中原诸侯眼中的蛮夷之地一跃成为可以和列强掰手腕的军事强国,奠定了战国时期秦国能位列战国七雄的重要基础。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秦能在春秋几十个重要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穆公一人的功劳。而他之所以能带领本国走向强盛的原因,自然是重用人才。在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除了传统的为农耕社会服务的农、工、商业外还发展出了许多新的职业,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开始探索其他的领域,这就导致了士族阶级的崛起。士族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和目的,纷纷向各国诸侯推荐自己,希望能得到赏识。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天下为仕的社会背景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秦国的"管仲"百里奚

眼光长远的国君,愿意不论出身、不论背景选拔人才,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国内人口有限而缺少人才的情况出现,又能防止国内的贵族阶级把持朝政、一家独大。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是执行起来很难,尤其是穆公时代的旧贵族都是和他一脉同源的宗亲,用血缘作为君臣关系之外的另外一种维系手段,处处给他施压,如果穆公重用客卿却无法提高国力,那么旧贵族有很大可能去推翻他的统治。不过穆公顶住了压力,用自己优秀的执政掌控能力控制住了朝堂,也带领本国走上了强国之路。

忠臣殉葬民众十分悲痛

穆公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八年,在人均寿命偏短的古代十分罕见。由于在位时间长,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安排继承人,也因此不必面对东宫之乱。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古墓中陪葬的珠宝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国君,将国内打理的井井有条,其继承人只需要继承他的发展方向,重用他的朝中重臣,再回收权力过大的臣子的权力,消除兵变隐患,就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但是穆公去世前,却做了一件影响十分恶劣的事,那就是用忠臣做人殉,此举直接导致众多的人才被葬送,也让天下百姓失去了对秦国的信心,从此之后国力大幅下滑,历经十六代国君也无力回天。

那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呢?其实在这个时期,华夏文明正处在从奴隶社会像封建社会的过渡期,不过许多奴隶社会的风俗还没有完全消失,在当时贵族下葬是可以用奴隶陪葬的。据《墨子·二十二章·节用》中记载: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这些殉葬者基本都是奴隶,这些奴隶地位低下,所以无力反抗,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是常见的情况,但是穆公的殉葬者,却都是国家的忠臣和重臣。这种情况就比较罕见了。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古代殉葬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是因为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的探索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许多自然现象他们无法用科学去解答其中的原因,所以便认为这是鬼神作祟。久而久之,整个人类群体都变得十分迷信,就算一国之君也不能例外。国君认为自己死后灵魂会继续生存,为了让自己在那个时候仍然拥有着权力和财富,会使用殉葬者和陪葬品来随着自己一起下葬。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权力和财富带入阴间,维持自己的统治。

而穆公显然是认为只用奴隶去侍候自己的饮食起居是远远不够的,他有很大可能希望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得出,成就事业需要人才的辅佐,所以他才会在死后选择用国家的忠臣、贤臣和能臣来殉葬。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历代秦王都很重视墓葬

但是他只考虑到了自己死后另一个世界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忽略了他死后国内是否会有变故。也许在他看来,此时自己的国家已经具备了和当时第一强国晋国一较高下的原因,也有了吸引人才的资本,所以带走区区百十个人不会影响国家的实力。

其实他不知道,他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了秦国未来百年的发展,国家不仅失去了优秀的人才,他辛苦积累起来的秦国重用天下人才的口碑也被瓦解,这也是导致之后十几代国君都无法提高秦国实力的根本原因。

恶劣影响长期难以消除

当时秦国人口已经有四十余万,而穆公的殉葬者有一百七十七人,两者对比,看似殉葬人数可以忽略,但其实这一百七十七人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比如奄息、仲行、鍼虎三人,素来有贤能、英勇的美名,但是还未等到为国建功立业,却得到了陪葬的下场,难免让人愤慨。穆公作为本国一代明君竟然令贤臣殉葬,这无异于在摧毁国家的根基。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司马迁批评秦穆公的言辞十分犀利

太史公就直言不讳,在《史记》中严词批评了这件事。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记载: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就这样,穆公的继承人得到了一个烂摊子,秦国也失去了东进的能力,此后先后被晋和三晋之家中的魏堵在函谷关里,丧失了百余年的发展良机。

而《秦风·黄鸟》里也有作"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之慨,这是百姓的呼声,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回被殉葬的贤臣,由此可见秦人对此事的不满之情。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春秋时代的秦国远离中原核心地带

笔者认为,这件事极大地伤害到了天下人才去往秦国出仕的信心。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虽然有天下为仕的社会背景,但是人才也是需要通过层层检验的,有时候需要说服大夫,有时候需要面见国君阐述观点。正所谓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每一个国君对天下、战争、治国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有时候想要改变一个国君固有的想法并不是容易的事。

而中原地区作为当时天下的人才库,人才众多,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朝堂位置。后来的士族阶级只能去往中原之外的地区寻找机会,比如范蠡,就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去了被称为南蛮的越国,助勾践成就霸业。而穆公治理下的秦国,由于先是称霸西戎,国力强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穆公为了限制本国贵族的发展,愿意重用本国之外的人才,所以成为了当时天下人趋之若鹜的出仕第一选择。

可是自从发生人殉事件之后,秦国的国际声望一落千丈,天下的人才们无法去考察后续的国君是否还会像穆公一样继续使用人殉,但是却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所以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宁可放弃得到出仕的机会也不去秦地冒险,这也导致了秦国的人才断层,事实上,穆公之后的十六代国君征战次数非常多,但是效果寥寥。这也是导致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秦国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商鞅变法体现出了人才的重要性


结语

秦国在穆公之后历经百余年无法再进一步,直到秦孝公时代才终于有了改变。那么为什么孝公时期会发生改变呢?因为这时候秦国迎来了一位关键人物,商鞅。商鞅在魏国苦求一个出仕的机会却无法实现,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冒险入秦,没想到孝公求贤若渴,和他一见如故,十分支持他的变法改革。从此之后商鞅在秦国进行土改和军改,让实力积弱的秦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秦国又历经包括孝公在内的七代国君励精图治,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出人才在当时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穆公治理下的秦国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他重用以秦国第一相百里奚为首的客卿集团,还听从伯乐在用人方面提出的"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成为了当时吸纳人才的典范,天下人才十分愿意来投奔他。但是他去世前却出乎意料地使用大量贤臣陪葬,前后落差巨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某些对待大臣十分严苛的国君。

秦穆公去世后,为什么秦国了陷入低谷

秦孝公为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穆公在世时除了重视人才,招揽人才之外,在对臣子的处理上也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技术。比如著名将领孟明视,被称为常败将军,连续两次和晋国作战都铩羽而归,但是穆公非但不怪罪他,反而两次为他开脱,并且奖励了他的忠诚,为他提供训练部队的一切资源,终于在第三次秦晋战争时候孟明视一雪前耻,大胜晋国。包括他重用西戎降臣由余,先用强大的武力威慑他,又用权力财富诱惑他,最后更是和他真心相交,终于得到了他的效忠,成功攻占西戎各部族。

可惜的是,不论他在死前的真实想法如何,穆公大错已经铸成,以一己之力毁坏了秦国百余年的的国运,既葬送了一大批忠于国君素有贤能的大臣,也让百姓和宗室离心离德。所以秦人对于秦穆公的指责与谩骂,更多的是出自对人才以如此方式凋零的惋惜,而非秦穆公本人的残暴与弑杀。


参考文献

1《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

2《墨子·二十二章·节用》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铭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