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一字也不洩露。可說可不說的,就沉默

能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一字也不洩露。可說可不說的,就沉默

人的品行如何,要看他最細微,最隱蔽,最不易被察覺處。

有一句話說,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其實不僅下棋如此,人生亦如此。

有時你或因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動錯了一個念頭。

輕則損名折利,重則積錯難返。

為人處事,要謹言慎行,守住口,護住心。

01

慎言,避災。

有句話說,禍從口出。

通常我們身體出問題,大體是因吃壞了東西。

但我們惹了禍,卻多半由於言語不慎。

所以,但凡說出的話,都需反覆斟酌。

能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一字也不洩露。可說可不說的,最好沉默。

古往今來,寡言保身的人,實有大智慧。

在與人交談時,說話一定要深思熟慮後,切不可輕言妄語。

能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一字也不洩露。可說可不說的,就沉默

02

慎行,少悔。

在《呂氏春秋》中有言:“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雖悔無及。”

意思是,在行動之前,一定要多番考慮周全,如果莽撞行事,只會給自己帶來遺憾和懊悔。

有一句話說,衝動是魔鬼。

人一生的成敗,得失與對錯,並不在於一時的輝煌,一、兩次意氣用事,就可以讓你功虧一簣。

所以,凡事三思而行,不可莽撞,不可冒失,不可輕率,如此方能不入困境。

能不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一字也不洩露。可說可不說的,就沉默

03

慎獨,安心。

在《中庸》裡有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一個人的品德如何,要看他在最細微,最隱蔽,最不易被察覺時的所言所行。

有史以來,無論是為官政要,抑或平民百姓,最無法過的,是自己的“良心關”;

最抵禦不了的,是在名利誘惑下的思想鬆動;

最難恪守的,是為人處世始終如一的清白和坦蕩。

做了虧心事,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違背了原則和底線,以為天不知地不知;

行得正,身不端,以為可以掩人耳目;

但最難欺騙過去的,其實就是自己。

慎獨,並非為了得到好名聲,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安。

人這一生,高明之處,就在於一個 “慎”字。

慎言,可避災。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慎行,可少悔。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慎獨,可心安。多少心虛,皆因缺乏敬畏。

多欲為苦,苦海無邊

古人說:“多欲者累,寡慾者安,無慾者剛。”

多欲的人,慾望沒滿足時,感到痛苦,滿足後又勾起了新的慾望,所以必然受慾望的折磨,苦不堪言,而懂得節制慾望的人,可以獲得心安。

《格言聯璧》:“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七情六慾,人人都有,無可厚非,但是一旦過度,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則是自取其禍,自亡其身,所謂“苦海無邊,慾火焚身”。

多畏失機,一生平庸

多畏的人,膽小怕事,不願意主動爭取,容易錯失良機,所以往往一生平庸。

《小窗幽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

多畏的人,只會跟在別人後面去做,避免犯錯,當然不會有超越眾人的見解。

俗話說: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人不要沒事找事,不怕死,也沒必要找死;一旦有事臨頭,也要敢於擔當,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真有事了,怕管用嗎?畏首畏尾,一輩子憋屈!

多言多敗,言多必失

《易經》:“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說話謹慎,話少的人有福;話多的人急躁,喜歡炫耀自己,不夠成熟穩重。

古訓說:勿多言,多言多敗。

西方也有一句諺語:“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多心招禍,難得糊塗

古人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最大的福是沒有煩心事,無事小神仙;最大的禍是多心好猜疑,疑心生暗鬼。

多心的人,往往是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自作聰明的人,喜歡琢磨別人的心思,輕則帶來誤會煩惱,重則造成人事糾葛。

越是聰明人,越會幹出蠢事來。

與其太多心,不如少根筋。

人生一世,紅塵紛擾,糊塗難得,難得糊塗。

看得太清楚,傷了眼睛;想得太明白,累了心神;活得太清醒,洩了天機。

算計太多,最終算了自己;精明太過,老天爺也厭惡。

多佔吃虧,因小失大

多佔的人,是喜歡貪小便宜的人,是不懂感恩,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卻不願意回報的人。

多佔的人,往往是佔得一時便宜,卻失了人心,終究要吃大虧,可以說是因小失大。

《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情是一杆秤,稱的是人心。人情往來,關鍵是平衡。

只是索取,沒有投資,就好像稱東西,卻不放秤砣,這怎麼玩得下去,誰願意總當冤大頭?

有人幫你,是情分;不願幫你,是本分!

將心比心,禮尚往來,尊重人情,就能贏得人緣,就可以贏得人生!

與朋友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