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作者周國平。

2018年1月份,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聯合舉辦了《開卷有益,閱讀引領青春》的對話專場。成員朱永新、周國平就中學生閱讀問題與600名高一學生及老師展開對話。參加對話的還有實驗中學校長蔡曉東。青春期是一個人讀書習慣、品位養成和精神成長的關鍵時期,所有需要的營養,正是來自於閱讀。

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下面文字根據周國平老師的演講整理,有刪節。

本活動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主辦,長江新世紀協辦。

對“標準答案”的思考

我想談的主題是語文教育和中學生閱讀。那麼為什麼把語文教育作為一個重點呢?因為這次活動可能和我去年有一本書有一點關係,我去年出了一本書叫做《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

起因是這本書的編輯收集了大概55篇語文測試的卷子,這55篇卷子的閱讀理解都是選的我的文章,這55篇卷子,我看了以後寫了點評。對於每篇卷子,因為它有參考答案,實際上也就是標準答案,我寫了點評。

我看了以後我很有感慨,首先我覺得語文老師對我太厚愛了,經常把我的文章作為語文測試閱讀理解的考題來做。所以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說我早就讀你的書了,一問就是中學的時候讀過我的文章,或者課本里的文章,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謝,中學生課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一個通道啊,我很多東西通過中學語文課進入了孩子們的視野,對他們發生的影響。

有一次我到北京的一箇中學,有個男同學站起來說:周老師你還活著啊?他說我以為你是民國時期的人物呢,因為課本里面老出現的人恐怕就應該是一個古人了是吧?當時我非常快樂,也非常慚愧的向他道歉:“因為我還活著”。

所以我就有一個問題,其實像這樣一種測試方式對不對?有一回我朋友的上初中的小孩,他拿出一份考卷,是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他說周伯伯你自己做做看,我就做了,做完了以後他按照標準答案給我打分,我得了69分。他特高興,因為他得了71分,比我高。所以我的文章被選作語文考卷,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直接觀察現在的語文教學,去思考這個問題。

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語文課的使命一是母語訓練,二是培養人文素質

上語文課到底是為了什麼?語文課的使命是什麼?

我覺得是兩個,一個就是母語訓練。對中國人來說用母語來聽說讀寫,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愛國,愛母語就是愛國。現在我們開放了,國門開放,很多孩子以後可能就是不一定在中國生活,你可能到國外去,到美國去、到歐洲去,但是我想只要你在母語訓練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為這個母語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紐帶,也可以說母語就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特徵。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消亡了,這個民族就不存在了,它是最重要的精神紐帶。

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保存在什麼地方?就保存在那些用母語裡、文字裡,所以如果你只要有一定的修養,到天涯海角你都是有根的,但是如果說這方面很無知,我覺得在文化的意義上,你基本上就不是中國人了,語言是很重要的,母語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到了西方也不會成為西方人,我告訴你,你流的血還是中國人的血。所以如果說母語方面如果真的是一個空白的話,或者是基礎很差的話,那你將來就不知道自己什麼樣,你就覺得自己沒有定位,所以我覺得不光是一個技巧的問題,一個對付我們現在學習的問題。語文教學絕對不是為了培養作家,它就是培養一個文化上有根的人。

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從學習的內容來說,除了聽說讀寫,還有兩種能力:一個是感受能力,即心靈的感受能力;還有一個是思,即獨立思考的能力。心靈的感受能力和頭腦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兩種素質就是人文素質,這兩種能力好的話,人文素質就會提高。所以“聽說讀寫”背後的就是“感”和“思”。 其實這兩方面母語訓練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兩者是分不開的,而且共同的途徑都是通過閱讀和寫作來培養母語能力及人文素質。

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語文教學中正確的“讀”

我想要強調的就是要正確的“讀”和正確的“寫”。

什麼是正確的讀?我們現在語文教學的那些試卷,我覺得有的定位錯了,把語文定位為一門知識,語文絕對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其實是能力。你看那些考卷基本上語文就是靠兩類東西,一個就是語法修辭,什麼論證方法,用了什麼什麼方法,我看了這些卷子之後才知道有這麼多的論證方法,什麼對比論證、正反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很多,很多……這都是在我的文章卷子裡面出現的,說實話我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哪裡想到這些論證啊?所以像這種語法修辭、論證這些東西,這方面的知識要不要?要,可以默默的領會,沒有一個人是靠這些知識寫出好文章來的,寫出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能說出這些知識來,但是這些知識是融化在一個人的本能裡。

另外課文歸結知識的問題。從內容上來說,歸結為某些知識要點,什麼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哪個句子背後什麼含義?當你把語文歸結為知識的時候,你實際上是縮小了語文的概念,一個課文它真正的含義,如果是一篇好文章的話,它的含義要比這些知識大的多。而且如果這些知識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實際上就會逼迫學生去猜那個標準答案是什麼?結果是阻礙了理解,不是推動了理解。真正的理解應該什麼樣子呢?我認為真正一篇好文章去閱讀它的時候,是一個理解過程,文章本身它有一個含義,但這個含義一開始是不知道的,不清楚的,朦朧的。絕對不是可以寫成幾條是什麼什麼,規定下來的。

另一方面閱讀的時候,也不是一片空白的。你生活過、閱讀過很多東西,你心靈裡面是有積累的,是帶著這些積累去閱讀的,如果你心裡面是一片空白,什麼都讀不懂。所以一個真實的理解過程,就是心靈的積累和文本的含義互相作用的過程。文本越豐富、心靈的積累越豐富,你理解越豐富,這個理解越成功。這是我對閱讀的理解。

有的人說了,怎麼考試啊?又不能標準答案,又不能強調知識,那怎麼考試?我是主張寫讀後感、寫書評,這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水平來。

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怎麼樣才算正確的“寫”

正確的寫作,怎麼樣算正確的寫作?

第一誠實。

第二準確。

第三簡練。

我強調一定要誠實。什麼叫誠實?就是說你寫的時候要寫你的真情實感,你真正感受到的東西,你不要編造,但是現在我們經常發生這個問題,這個作文題目學生完全是沒有經歷過的,是沒有感覺的。然後你一定讓他寫,只能編造了,經常還有一個題目下面哪些要點必須要寫出來。我很奇怪,每個人,哪怕一個共同的題目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怎麼會有共同的要點呢?一定要誠實,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二要準確,一個人寫自己真情實感的時候,一定會去找那個準確的詞彙和方式來表達。我反對要寫的優美什麼的,讓學生積累了很多好句好詞,寫作時把這些東西給用上。這等於是讓他造假,沒有體現真實的東西,而且千篇一律。真情實感用準確的文字表達的話,一定是獨特的。

另外要簡練,少廢話,因為一旦有廢話的話,屬於你沒有感受到的東西。寫作過程體現的是一個人真實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確表達的能力。

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精神成長需要營養

最後我特別想強調一下閱讀。中學時期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要限於課內,應該大量的課外讀物。青春期是一個人一輩子讀書的習慣和品位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關鍵時期。精神成長需要營養,營養從哪裡來?就是來自書本里面。精神成長需要環境,通過閱讀,你不光是生活在自己周圍小世界裡面,你是生活在整個人類大世界裡面,所有精神成長就是加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裡面,去進行思考、進行感受,你就會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溫馨提示:為幫助教育從業者節約時間,我們依託數年行業研究經驗,推出2020年會員計劃,具體如下:

周國平:現在語文教學和考試的目標定位完全錯了,要改一改!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