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最落後的領域是什麼?

如今中國最落後的領域是什麼?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為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身財富。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材,往往不取決於學歷的長短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

一個人的天賦素質是原初的、基本的東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都是以之為基礎發生作用的。對於一個天賦素質好的人來說,即使環境和教育是貧乏的,他仍能自己去尋找適合於他的養料,從而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任何一種教育體制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制應該向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提供相應的機會。所謂“天才教育”的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教育不可能製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因此,天才對教育唯一可說的話是第歐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天賦平常的人能否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具體教育環境,學校能夠培養出也能夠毀滅掉一箇中等之才。天才卻是不受某個具體教育環境限制的,因為他本質上是自己培育自己。當然,天才也可能被扼殺,但扼殺他的只能是時代或大的社會環境。

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優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義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依據於此,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

如今中國最落後的領域是什麼?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把你在課堂上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都忘記了,你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是對智力素質的一個檢驗。把你在社會上得到的地位、權力、財產、名聲都拿走了,你還剩下什麼?——這個問題是對心靈素質的一個檢驗。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惟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薰陶。大師在兩個地方,一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學裡,大學應該是活著的大師雲集的地方。

今天的大學爭相標榜所謂世界一流大學,還擬訂了種種硬指標。其實,事情本來很簡單:最硬的指標是教師,一個大學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智慧的一流學者,它就是一流大學。否則,校舍再大,樓房再氣派,設備再先進,全都白搭。我心目中的好學生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能從學習本身獲得莫大快樂。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這也是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應該使學生第一愛上學習,做知識的戀人,第二學會學習,做知識的主人。相反,如果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仇人兼僕人,則是教育的最大失敗。真實的、不可遏制的興趣是天賦的可靠標誌。

教育的本義是喚醒靈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種場景中都保持在場。相反,倘若一個人的靈魂總是缺席,不管他多麼有學問或多麼有身份,我們仍可把他看作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矇昧人。教育是神聖的精神事業,師生關係本應是最純粹、最具精神性的關係。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影響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睹,有什麼理由繼續忍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今日中國,教育是最落後的領域,它剝奪孩子的童年,扼殺少年人的求知慾,阻礙青年人的獨立思考,它的所作所為正是教育的反面。改變無疑是艱難的,牽涉到體制、教師、教材各個方面。但是,前提是澄清教育的理念,弄清楚一個問題:教育究竟何為?真正可驚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多麼嚴重地違背了常識。一種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裡,只把應試和謀生樹為目標,使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充滿死記硬背的知識,心中充滿謀生的焦慮,對於人之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來越陌生,距離人性意義上的優秀越來越遙遠,我們的確有權問一下:這還是教育嗎?讓教育迴歸常識,迴歸人性,迴歸教育之為教育。也許,我們還來得及。

如今中國最落後的領域是什麼?

現行教育的尺度極其狹隘,無非是應試、升學、就業,其惡果是把孩子們培養成片面的人、功利的人,既不優秀,也不幸福,喪失了人生最重要的價值。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將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應試體制實際上把所有學生和家長逼入了一個賭局,一邊是應試教育,另一邊是素質教育,看你把賭注下在哪一邊。現在的情況是,絕大多數人把賭注完全押在了應試教育上,竭盡全力成為贏家。

在我看來,這樣做的風險其實更大,如果贏了,不過是升學佔了便宜而已,如果輸了,就輸得盡光。相反,把賭注下在素質教育這一邊,適當兼顧應試,即使最後在升學上遭遇一點挫折,素質上的收穫卻是無人能剝奪的,必將在整個人生中長久發生作用。所以,以素質的優秀為目標,把應試的成功當作副產品,是最合理的定位。應試體制的弊端有目共睹,業已引起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注,但積重難返,改革之路艱難而漫長。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不是無能為力的。把主要力氣花在素質教育上,嚮應試教育爭自由,能爭到多少是多少,在應試體制面前保護孩子,能保護一個是一個,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種責任。在一切戰爭中,保存和發展有生力量是一個基本原則,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戰中也是如此。可以確信,抗爭者的隊伍壯大了,兩種教育之間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變化,應試體制要不變也難了。現在它既然已經失人心,那麼,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它也失天下吧。

如今中國最落後的領域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