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教育的使命

關於教育的使命,可以有種種不同的表達。但是,在我看來,無論怎麼表述,出發點都應該是對人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的目標的定位。在談教育之前,我們首先要確定,怎樣的生活狀態是值得追求的。做這個判斷當然不是根據某種抽象的理想,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而對某個值得追求的目標的不懈追求是這部文明史中的事實。人類歷史上曾經產生過一些偉大人物,不論他們屬於哪個民族,共同的目標是人類的進步,使人性中的高貴成分得到發展,使人類臻於美好和完善。這就是高貴,高貴是一種精神血脈的傳承,教育的使命——使命中的本質部分——即在其中。

天生萬物,唯獨人有能思考真理的大腦,能感受美和崇高的心靈,能追求至善和永恆的靈魂,因為這些精神性的品質,人才成其為萬物之靈。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需要改變外部世界,從事物質生產,因此積累了實用性的知識。在教育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必要部分。然而,如果脫離了人類精神性品質的傳承,知識傳授實用性知識,這樣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與萬物之靈相反的方向,使之成為萬物中平庸的一員,至多是生存技能高超的一個動物罷了,因而不配稱作教育,只配稱作謀生訓練。真正的教育理應使人在知識面前保持頭腦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靈的豐富,在物質力量面前保持靈魂的高貴。

這就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總是在考核學生,美國哲學家懷海特說得好,首先應該考核的不是學生,而是學校。要在學生心中傳承高貴,必須讓他們經常目睹高貴,因此一所學校必須擁有相當數量的教師,他們身上真正體現了高貴。他們的作用,一是作為高貴的榜樣,對學生髮生潛移默化的薰陶;二是在教學中善於把知識的傳授和文化的傳播結合起來。教師自己應該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不論他教什麼課,都能把文化底蘊帶入所傳授的知識中。事實上,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老師,他講課一定是單調刻板的,在知識的傳授上也是效果甚差。在這方面,學生是最公正的裁判,他們本能地喜愛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老師,討厭照本宣科的教書匠。你自己充滿對精神事物的熱情,才能在學生身上點燃同樣的熱情。

轉自:現代教育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