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由來及最新排名

姓氏的由來

姓是怎麼來的? 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

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相傳人類始祖黃帝軒轅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功德卓著,黃帝給了他們12個姓,以後世代沿襲,使用至今。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

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 在中國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姓氏何止100個,就是僅僅漢姓也不止這個數。據說,見之於文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複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並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它是宋代錢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會引禍上身。又宋時吳越王的後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借錢氏之威勢,“孫”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百家姓的由來及最新排名

網絡圖片

10種“百家姓”的源出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收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繫。

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羆、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姜,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姜(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

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頊(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譽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連。

牛:西周宋徵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字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秦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買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於宋,微子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頊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遊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鍾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曆三封少於友于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後被諡為陳胡公.其後代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於摩叔於衛,建衛國康叔於孫以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子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沈(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非子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子於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用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戚邑(河南汝陽縣東馮東北)。孫 林父的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於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於邾,戰國對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 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於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姓。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範: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後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其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於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怕食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豖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鬥之子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 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商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百家姓的由來及最新排名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複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土本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姜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郭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莊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字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万俟:万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万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諡號為姓氏。 所謂“諡”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蹟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於于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後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末,周族首領季歷死後。其於姬呂繼位,後稱其為西伯。西伯病死後,其子周武王繼位,並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說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其諡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後諡號文於,其後人以其諡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於衛,其死後諡號為“康”,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子以其諡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於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於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如今,據科學考證,中華民族的文化已經被考證至8000多年前。華胥氏即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為風姓。在歲月長河的歷史變遷中,華胥氏的子女成為眾多傳說中已經被考證的人祖。雖然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同樣也有很多新生生命,有人死去有人來到這個世界,尤其是現在國家已經實行二胎政策,人口增加的越來越快,那麼現在百家姓排名中,哪個姓氏的人口最多呢?哪些姓氏的人口增長的最快呢?我們一起去看看最新版百家姓排名大全吧。

2019最新百家姓排名

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95,300,000

2、王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41%=88,900,000

3、張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07%=84,800,000

4、劉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5.38%=64,600,000

5、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4.53%=54,400,000

6、楊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3.08%=37,000,000

7、趙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9%=27,500,000

8、黃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23%=26,800,000

9、周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12%=25,400,000

10、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05%=24,600,000

中國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

01李 02王 03張 04劉 05陳

06楊 07趙 08黃 0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漕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僅按100名姓氏排列)

八千多年前,姓氏就慢慢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發展越來越龐大,而且讓世世代代都得到延續,每一個姓氏都有著不一樣的故事,都承載了很多的歷史。而這些歷史,一直提醒著我們對宗族文化的敬畏之感。老人都說同姓者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每個宗族的宗親都有不同的傳說和傳承。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兒女都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華胥文化希望發掘和記錄這些點滴,這些珍貴的民間遺留。它們需要我們心存敬畏,去傳承,去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