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家将演义》入手,浅析宋初的好些军事将领为何名头不响?

自古乱世出英雄,经历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后,为何宋初没有涌现出一批名头足够响亮的军事将领?

其实如此说来也不算尽然,评书中的四大家将(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曹家将)中涉及的佘赛花、杨业、潘美、呼延赞、曹彬等人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也广为人知,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要说起名声来,这些人物都是响当当的存在。既然如此,为何给人一种“宋初无名将”的映像?

说到这里我觉得首先需要探讨的是真实历史和评书演义的区别。“杨家将”就是一个真实历史和演义小说混淆的缩影,我们透过《杨家将演义》里的人物来分析历史真实存在的军事将领。

从《杨家将演义》入手,浅析宋初的好些军事将领为何名头不响?

杨老令公插画像


“杨无敌”无敌到身死,演义形象和历史人物对不上号

演义故事中杨老令公杨业是杨家将的精神引导者,他一生坦荡,怎奈潘仁美公报私仇,被困两狼山悲壮的撞死在李陵碑。

真实历史中的杨业也如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个智勇无敌之人。《宋史-杨业传》中记载了杨业的生平,我以前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读到过,但怎么也没和《杨家将演义》里的杨老令公联想到一起。

《杨家将演义》中着重刻画了杨业英勇抗辽的故事而忽略了杨业成为宋朝将领的过程和他所面临的“尴尬”形势,让我们只看到形象光辉英雄人物而不是形象丰满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杨业在五代十国时期隶属于北汉的政权。北汉的地理位置比较有意思,它北边紧靠着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相当于宋朝和辽国的一个战略缓冲区。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所以也注定了“杨家将”和辽国之间的纠缠。

宋太祖在位时就开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无奈在统一途中猝然长逝。他死后,其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接过了统一的大旗,统一全国的大业又如火如荼的进行,这时南方已经初步统一,赵光义便把目光对准了北方。北汉,是赵光义北伐道路上的重要目标。

此时的北汉在赵匡胤的策略中已经有了颓势,太宗御驾亲征,有潘美、郭进等人协助势不可挡,杨业等人苦苦支撑,见大势已去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早先,杨业在北汉皇帝刘崇身边担任保卫指挥使,后来做到了建雄军节度使。因为在战争中多次立功,几乎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宋太宗早早就想将他收入麾下。如此,终于如愿以偿。因为北汉和辽接壤,杨业的边防经验丰富,所以宋太宗逐步让杨业接受了边防的任务。

从《杨家将演义》入手,浅析宋初的好些军事将领为何名头不响?

杨业剧照


不知是过刚易折还是流言害命,杨业归顺后战战兢兢,却在太宗北伐辽国时丧命。雍熙三年,太宗皇帝看着辽国太后专权再加皇帝年幼,认为是北伐良机,兵分三路挥师北上。杨业随潘美主西路大军,出雁门北,结果曹彬领的东路溃败,全盘崩溃,各路撤军。

败北撤退过程中杨业已然有了应对之法,然监军王诜却道: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作为北汉降臣,这种言论可谓诛心,所以他只得带兵出征,力战而死。

纵观历史上真实的杨业一生,可谓是宋朝的一员大将!从北汉旧臣到宋朝将领的转变,从“无敌”到最后不得不“以性命正声名”,这个杨业才是有血有肉!而演义中的杨业,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历史上存在的人物,而是一个忠勇赤诚的代表,一个精神的“符号”,经过“演义的加工”他的事迹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提供了一个典范。

你说他的名头响不响?“李陵碑杨业死节”的故事还回荡在心间,历史上真实的杨业反而让我们感觉不太“真实”,总有种对不上号的感觉......

只知杨门女将的灵魂人物佘太君,不知折家军

北宋有两大边军集团:折家和种家在查阅这段资料时我觉得百度百科上有段话说的好:在《宋史》中,洛阳人种世衡创建的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种家军如此,折家军也是如此。

“杨家将”中的佘太君人物原型就是折家军中的“折太君”。折家军固守西北,算起来是连宋太祖都避让三分的家族,当年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撤了那么多人,唯独允许折家世袭官职。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英才辈出皆为名将,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然而折家军这个宋朝第一军团,竟然鲜为人知,连“折太君”也靠“佘太君”的形象留予后人纪念。

《杨家将演义》里的佘太君敢上书直谏为夫报仇,能百岁挂帅出征,一次又一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个了不起的女中豪杰。

从《杨家将演义》入手,浅析宋初的好些军事将领为何名头不响?

佘赛花剧照


真实历史上的“折太君”也如演义中的形象一般,“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是个同梁红玉一般厉害的女将。

有学者分析,“折太君”并不是杨业的妻子,而是丰州刺史王承美的妻子。王承美的妻子生前协助夫君抗辽,夫君死后还入宫受封同皇帝讨论战争事宜,她的生平和演义中的佘太君基本吻合。而杨业娶妻折德扆之女,所以在演义中可能把“折太君”和“杨家将”的故事杂糅起来了。

至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何,“佘太君”和“折家军”、“种家军”一般都走进线装书里被文字淹没了。

潘仁美和潘美,演义形象和真实历史中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刚开始寻这段历史的时候,翻到了潘美,忍不住为他辩驳了一下。

“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是潘美,是宋太宗攻打辽国的三路主将之一。不说别的,就单看他的军事战绩,我就觉得《杨家将演义》中对他的描写有些过于抹黑了。文学形象,设置两个极端的对立面实属正常,但把演义情节代入真实历史中去评价这个人,就感觉有失公允,偏偏总把演义当做正史看,把潘美骂了个遍儿。

《杨家将演义》里的潘仁美实在是罪无可恕!潘仁美身为西路主帅公报私仇,不发救兵,使得杨业撞死在李陵碑,这不算完,迫害杨业后他还射死杨七郎,真真让人恨的牙痒痒。

从《杨家将演义》入手,浅析宋初的好些军事将领为何名头不响?

潘仁美剧照


然而潘仁美的的历史原型潘美,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仁厚优秀的名将。作为原本侍奉柴荣的武将,潘美本身能力卓越,和赵匡胤也很亲厚。陈桥兵变后,是潘美回京“下的通知”,对于宋朝也是有着“开国功勋”。在“开国事件”中流传着关于潘美的一个小故事:赵匡胤夺位后初入宫,发现了周世宗的遗孤,潘美感念旧主,主动收养了那个孩子。一个小故事说明不了什么,但潘美“很有人情味”这点不知你能否可以体会到?

除此之外,潘美一生战功赫赫,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开国之初他说服袁彦觐见太祖,平定扬州、整治湖南,稳定了政权,为太祖统一南方创造了条件。在宋太祖挥师南下的过程中,潘美英勇为将攻打南汉,身先士卒征伐南唐。而宋太宗既任后,他继续为收复北汉和讨伐辽国流血流汗。作为一个武将他不光能征善战,同时也有儒雅的一面,在任时把隶属他管辖的地区治理的很好,有口皆碑。

如此一看,演义中的潘仁美和历史上的潘美可真的是两个人。那历史上的潘美在杨业之死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关于这件事情,其实正史已经给他正名了。潘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也有无可奈何的地方:北伐失利撤退时,潘美领导的西路军掩护撤退,明明主副统帅已经有了决策不懂形式的监军却瞎指挥,他不仅让杨业独自掩护,还在陈家谷口接应时带着大军擅自撤退。他不想阻拦吗?监军的话语权大的很,拦不住!

潘仁美被骂了千年,至今还有人把演义看做历史对他唾弃不已,“潘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拔不下来。感觉像这种非善即恶的想法观念有些过于理想化。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把演义当做历史来读会得到什么呢?拿潘美来说,是抹掉了历史人物的功绩,让我们觉得宋朝多了一个奸佞少了一个良将!

从《杨家将演义》入手,浅析宋初的好些军事将领为何名头不响?

杨家将电影宣传照


如果说《三国演义》里是七分实三分虚的话,那么《杨家将演义》大概只能有三分是史实剩下七分全是虚构。“杨老令公撞死李陵碑”的悲壮是否真实存在?“杨门女将”这些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是否“查有此人”?罪大恶极的潘仁美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让人咬牙切齿?看到这里想必您已有思量。

总结

演义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可这些名声我们很难宋初的那些军事将领对应上,同时如果我们不了解真实的历史,总会有失公允和偏颇,这也是造成我们对于“宋初无良将”这种映像的原因之一吧。

宋朝开国者兵变起家,对于武将很是提防,所以像折家这些势力很大的军事集团是能低调就低调。名声太大反而糟了皇帝的猜忌,所以这名头不要也罢。同时,这些后来加工的,很富有号召力的演义小说给这些军事集团和将领打了很好的掩护。当演义小说里的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活在人们心中时,真实的历史反而随着文字慢慢淹没。

演义里的事情往往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家七代满门忠烈,令辽军闻风丧胆。作品通过描写杨业一门抵抗契丹侵略的事迹,来讴歌忠君爱国、反抗侵略的精神,同时谴责奸佞卖国的小人行径。我觉得小说演义里所描述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我们要学习且铭记,同时也应该尊重历史和现实。

杨家将在各样的剧中都存在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剧目,至今还演绎着“杨家将”的精神魅力。它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一门忠勇尽倾亡”的爱国精神更是渗透到了我们的民主族基因中,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