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母夜叉”萧太后,实为安邦定国的女强人


《杨家将》中的“母夜叉”萧太后,实为安邦定国的女强人


文|浅水鱼(读史专栏作者)


01 宋太宗誓报旧仇,遇萧太后又添新恨

公元982年,辽国皇帝耶律贤死了。得知此事,宋太宗心花怒放。

自上次御驾亲征攻打辽国,已经过去几年了,战败的耻辱,身上的箭伤,一直还在折磨着他。

他憋着一口气,发誓要报仇,一雪前耻。耶律贤一死,他感觉到机会来了。

辽景宗耶律齐死后,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还是个孩子呢,掌权的是他的母亲——年仅二十九岁的萧太后。

宋太宗想:契丹这种蛮夷之国,女人能有什么见识?

辽国也是后继无人了,把政权交给女人跟孩子,岂不是自取灭亡吗?

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机会,这一回,我不仅要收回燕云之地,还要把辽国灭了,以绝后患。

从那天起,大宋便开始秣兵厉马,只待一个契机,便全军出动,荡平辽国。

不久,辽国传来消息:那个掌权的萧太后行为不检点,皇帝死后不久,他就跟汉人韩德让过从甚密,俨然一对夫妻。

宋太宗听说这个消息,心中默念:“天助我也!”

他本来就不看好孤儿寡母统治辽国,但心里还有些畏惧那些文臣武将,如果他们拥护萧太后母子,这仗打起来未必有胜算。

但现在的情形发生了转变,萧太后委身于汉人大臣,耶律家的人岂能容她?

趁他们发生内乱,攻其不备,必然可以大获全胜。

公元986年春天,大宋军队出发了。这一次,宋太宗虽未亲征,却派出三路大军奔赴战场。

太宗还亲自绘制了进军路线和作战图,在他看来,三路大军协同作战,他只需坐等捷报。

然而,辽国情况可并非如大宋君臣所想。

辽国并没有因为萧太后的“行为不端”而发生内乱,在契丹,丈夫死后妻子改嫁是被允许的,皇后也不例外。

宋太宗以中原的森严礼教揣度辽国,这一步可是错了。

再者,这孤儿寡母可不是好对付的,萧太后向来执政严明,辽国上至群臣,下至百姓,都是拥护的。

接到宋军来袭的报告,萧太后就赶紧派大将耶律休哥带兵来救,她自己也亲自带领将士一路反击,导致宋军大败而归,连老将杨业也在这次战役中殉国身亡。

这个杨业就是“杨家将”里的杨令公,曾因御敌有方被称为“杨无敌”,是契丹军的克星。

杨家子孙世代报效国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编出“杨家将”的故事。

因为杨家满门忠烈均折于萧太后之手,所以她的形象被无比丑化,成为世人心中阴毒弑杀的“母夜叉”。

那么这个辽国的萧太后到底何许人也,凭什么辅助幼主、御敌兴邦?不妨来还原一下她的真实面目。


《杨家将》中的“母夜叉”萧太后,实为安邦定国的女强人


02 萧氏女出身名门,嫁皇室代夫执政

萧太后名叫萧绰,小名燕燕。她父亲萧思温是辽国北府宰相,也是驸马,母亲是先帝的姊姊长公主。

辽国的官员分南院北院,南院的官管南方汉人的事,北院的官管北方契丹人的事。

萧思温虽是北府宰相,但读过不少汉人的书,对汉人的历史相当熟悉。

契丹人女性地位很高,萧绰从小就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她自幼受父亲教导,知书达理,文武皆备。

公元969年,辽穆宗在狩猎途中被近侍所杀,随行的萧思温封锁消息,协助与自己来往甚密的耶律贤登上了皇位,即为辽景宗。

随后,萧思温被委以重任,他的女儿也被征召入宫。萧绰就这样进宫做了贵妃,而且,两个月后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辽国从立国起,皇族耶律家就跟萧家联姻,历代皇后差不多都是萧家的人。

辽景帝体弱多病,不能操劳国事,萧绰做了皇后之后,就开始协助处理政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辽景宗的默许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萧绰独立裁决。

若有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便召集蕃汉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出决定。

她所做的决定,辽景宗最多只是听听通报,不会做任何干预。

在萧绰的努力下,辽国军事日渐强盛,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这么一来,萧绰的人气就超过了皇帝。

辽景帝病逝时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将辽国交到了二十九岁的萧绰手里。

母凭子贵,萧绰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总摄国家大事。


《杨家将》中的“母夜叉”萧太后,实为安邦定国的女强人


03 萧太后不避嫌言,为幼子下嫁他人

相传萧绰与韩德让曾有婚约,在辽景宗去世后不久,萧绰私下对韩德让说:

“我曾许配给你,愿携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

这个韩德让是汉人,他祖父幼年被辽军抓去,后来在辽国当官,他父亲是皇宫的御医,跟皇室走的很近。

韩德让文武双全,早与萧绰定了婚约。后来因萧绰被皇帝征召入宫,婚约解除。

如今,辽景宗不在了,主少国疑,宗室亲王势力雄厚,萧太后要辅助幼子治理国家谈何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她就想起了时任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

萧太后赐给韩德让一个契丹人的名字,叫耶律隆运,让他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

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绰情同夫妻。两人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

为了不让大家背地里说闲话,萧太后干脆把这件事挑明了。

一次,她来到韩德让家,把大臣们都叫来开了一个宴会,跟婚礼似的。

契丹人对于男女婚嫁没有汉人那么多礼节,离合都能自己做主。

大臣们见萧太后把事情彻底公开了,反倒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就这样,韩德让成了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不但当了南北两院的枢密使,还被拜为大宰相,掌管了辽国的军政大权。

韩德让不仅享有肱骨重臣的实权,还享受着“太上皇”的特别待遇。

萧太后在韩德让的辅佐下,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辽国上下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景象,她的儿子自然也坐稳了皇位。


《杨家将》中的“母夜叉”萧太后,实为安邦定国的女强人


04 行改革辽主图强,攻宋朝结澶渊之盟

韩德让对汉人治国方略颇有研究,他对萧太后说:“要想管好国家,就得按照中原大国的样子实行改革。”

萧太后曾随父亲在北京一带居住过,对汉人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她很认同萧德让的观点,就效仿唐宋治国实行改革。

通过改革,辽国从奴隶制过度到了封建制,很快就民富国强,俨然一派大国风范。

萧太后和辽圣宗看着日盛一日的辽国,便不想再做什么外邦蛮夷,他们也想一统天下。

此时,宋太宗已经去世,在位的是宋真宗。萧太后和辽圣宗决定来一次大行动,他们带着二十万骑兵攻打宋朝。

辽军的战马飞驰而来,一路南下,沿途能打的就打,打不了的就绕过去,没多久就到了澶州城(又称澶渊,在河南濮阳),离宋都汴京已经不远了。

战报一个接一个传到汴京,宋真宗吓得不知所措。朝中群臣都主张南迁,只有宰相寇准不同意,说主张迁都的人都应该砍头。宋真宗被寇准镇住了,决定听听他的意见。

寇准说:“当下不该往后退,反倒要往前进。辽国太后和皇帝都来了,陛下应该御驾亲征,这样,将士们受到鼓舞,一定能打败辽军。”

宋真宗不得已,只好在寇准的陪同下来到澶州前线。

因为宋真宗亲自出马,守城的将士顿时士气大振,连周边的百姓都自发组织起来共同抵抗辽军。

附近河北各地的军民也都出来袭击辽军,还放风说要堵住辽军退路,来个大包围。

萧太后听到这个信儿,有点心虚了。

偏偏这个时候,辽军大将萧挞凛战死,顿时军心涣散,萧太后打仗的心气儿也没了。于是,萧太后便派人去跟宋真宗议和。

宋真宗本来就不想打仗,一听说对方要议和,真是求之不得,一口答应了。

就这样,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大意是:宋辽两国从此和好,是兄弟之邦。

宋朝每年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双方各守边界,不再互相侵扰。

就这样,宋朝虽胜犹败,从此,年年送财物给辽国。不过,那时辽国比宋朝大得多,军力也确实强得多,这样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也是好事。

接下来的一百多年,边界没有大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经济也发展起来。

萧太后以太后身份摄政27年,待政局稳定,便归政于辽圣宗,准备安度晚年。

归政当年十二月,萧太后病逝于行宫,结束了她叱咤风云的一生,享年五十七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