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國人"權力的失落

講國人就必須涉及一種稅制的改革,那就是"初稅畝"。這種改革實際上直接導致了國人處在了一種新的經濟地位上。這就使國人從一個有相當大政治發言權的群體,變成了後來的一些納稅戶,也就是"編戶齊民"。

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

商周時期的初稅畝以及鐵器在農耕的使用  

在西周時期,國人是出勞役的一族,他們要為君主、諸侯服十分之一的勞役,比如說100天,你要抽出10天來,這就是十分稅一。但是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歷史開始出現變化。春秋到戰國最了不起的變化,就是鐵器在農耕方面的廣泛使用。鐵器什麼時候在中國大規模地運用於農耕,學術界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基本上就是從春秋早期開始的。  商朝時期,在中國的新疆,就有人工冶鐵的痕跡。在商代,人們就開始用隕鐵打造一些工具,有考古發現的實物可以證明這一點。在河南省古虢國遺址發現了春秋早期古虢國玉柄鐵劍。在西周時期,四川這一帶曾經向王朝貢鐵,這見於《禹貢》——《禹貢》應該是西周中期的文獻,裡面講到四川這一帶要向王朝進貢一些珠寶和鐵,可見那個時候鐵器還是比較珍貴的。那麼到了春秋時期,鐵器開始廣泛地運用於農耕,於是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中國社會大家族勞作方式的解體。人們從此就開始更廣闊地開墾土地。這個時候諸侯覺得再用勞役地租的方式就不合理了,於是就要重新丈量一下你的土地,然後根據你現在開墾的土地的大小,向宮室和諸侯納稅。

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

一種新的工業技術——冶鐵技術的出現,為當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口增加了,國土上田畝數量也增加了,從而使得各國的實力得到增強。但是如果細說起來,百姓得到的利益,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初稅畝"不承認私有制  

"初稅畝"不是在承認私有制,這種所謂私有制是虛假的。就導致了後來國家權力的日益膨脹。周武王伐商的時候就幾千號人;晉文公打仗的時候,也就幾千號人。但是一進入戰國,一個廩丘之戰,齊國、衛國跟三晉打,光是撂在戰場上的屍體就有3萬具。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組織軍隊的能力是無限擴張的,這還是戰國初期。有些學者說,初稅畝只是被記錄下來了,但因為大家反對,所以並沒實施。我們不能相信這一點。為什麼?因為如果沒實施的話,國家養軍隊的錢是從哪兒來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國人的政治發言權失去了以後,很多其他的權力也就保不住了。

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

過去山東有一個學者,他有一篇文章講,春秋時期,在整個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的民主遺存。實際上我覺得用"遺存"的說法可能有點不合適,但這篇文章仍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它非常有啟發性。他舉了好多例子,來證明國人(一般民眾)有好多權力。比如像春秋比較早的時候,衛懿公之所以慘敗,就是因為他好仙鶴。我們前面講到過這個事情。他因為好仙鶴而得罪了國民中那些可以打仗的人。結果北狄入侵的時候,這幫人就說你不是讓仙鶴坐戰車嗎,讓仙鶴去打仗吧。通過這件事你可以看到,得罪了國人,會導致一個國家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

另外,在曹國發生過一件事情,它的君主被晉國抓走了,抓走了以後曹國的國人不幹,就把這件事情捅到諸侯大會上,晉國最後沒辦法,就把他們的君主放回去了。還有一個例子,宋國有一個貴族殺了君主,國人深恨他。結果有一天,宋國鬧瘋狗,大家追著瘋狗一路朝這個貴族的家來了。這個貴族因為心裡有愧,以為是來抓他的,撒腿就跑。比如說在西周有一個大蒐禮。

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

在不同時代"國人"經濟地位的下降

之後在晉國發生了一件事。範宣子、趙央等大臣,在最後一次大蒐禮上,讓大家出點鐵,然後把國家的一些法度鑄在鐵上,以後再也不舉辦大蒐禮了。於是也有些學者說,這是中國首部成文法的公佈,但是這個成文法和十二銅表法不一樣,不是為了捍衛私人的權力。國家公佈這種法律,是為了明確量刑標準。以後有事,按法度來,再也不用召集所有的國民來商量,來決策了。這種所謂古風的民主就逐漸消失了。  

這種權力的消失,在春秋時期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民眾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低了。那麼在齊國發生了什麼呢?發生了田陳篡齊。"田陳"指從陳國來的一支田氏貴族。陳國在春秋初期發生內亂,這個時候正是齊桓公時期,當時有個陳公子叫完,也就是陳完,他來到齊國以後,就在齊國做工正。田氏一連七八代都擔任工正一職,累積了財富。轉眼之間就到了齊景公時代。我們知道魯迅有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個給孺子做牛的就是齊景公。據說齊景公的兒子要騎馬,騎馬得拉韁繩,於是齊景公就叼著繩子給兒子當馬騎,最後栽了一個跟頭,把牙都摔掉了。他對兒子那麼好,可是他對民眾如何呢?有一年,晏嬰到晉國去訪問,訪問之餘和另外一位晉國的貴族叔向,談到了自己國家的政治,非常憂慮地說:"保不齊我們的權力早晚落到田氏手裡邊。因為田氏現在有錢,他們從山上弄來山貨,運到齊國賣,那個價格跟在山上的價格是一樣的,他們從海上將魚、鹽運到齊國都城裡賣給百姓,那價格仍然是不漲一分。這不是賠本賺吆喝嗎?

這賺的不是吆喝,而是人心。除此之外,他們借貸給民眾的時候,用的那個鬥很大。而向民眾收取的時候,就拿政府規定的那個小鬥收,這就是'大斗出,小鬥入',這樣的話,民眾必定趨之若鶩。"叔向也說:"我們也快了,我們的國民對君主,就像對待寇仇一樣。"老貴族就這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為什麼?因為他們忘記歷史了。

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

封建制所形成的君臣關係  

封建制所形成的這種君臣關係,它不是一種對立關係。一個貴族帶領他的民眾到遠方去創立一個邦國,大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非得一條心不可。一旦他們忘掉了這個以後,將來有陰謀家爭搶權利,民眾就會假裝不知道,或者反過來參與其中。後來,齊國的田氏家族就殺了孺子,讓公子陽生上臺。齊國的老百姓就假裝沒看見,這樣的話,田氏就把權力奪走了。而在晉國,三家最終也分了晉。在經濟上虛假的私有制,以及與此相伴的民眾各方面權力的失去,直接將歷史引向了戰國,也產生了權力的更替,諸侯更大規模地驅使民眾上戰場,去爭奪最高權力。這一點在戰國表現得更為明顯,於是新的歷史階段到來了。

古代的初稅畝制度,以及鐵器的使用,不同時期

結語  

我們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三家分晉、田陳篡齊若干年以後,孟子看到齊國、魏國"路有餓殍,廄有肥馬"。政權的更替,並沒有對民眾的生活狀況有任何改善,反而因為大量戰爭的出現使生活變得更困苦了。中國的春秋時期不能算是民主制,實際上是分權的貴族制,雖然如此,但國人還是有相當的權力的。然而,隨著國人經濟地位的下降,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方面,國人都在失去權力。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禹貢》《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