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雨過天晴47880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的病就是消化和吸收的問題,胃熱脾溼,就會消谷善飢,溼熱困脾,能食而不肥,胃寒脾虛,就會飲食減少,消化不良,畏寒肢冷,大便糖稀。



造成脾胃不和的主要原因是,肝氣不舒,影響脾胃的功能,這就是人的心情不好,吃了飯就不舒服,如果膽氣犯胃就會口苦,肝胃不和就會泛酸,或者胸中脹滿、氣機上逆等,《黃帝內經》中有: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肝膽的疏洩不利,對脾胃的影響非常大,脾胃不和就要調理心情,放鬆自己,多想些舒心的事情,尤其是吃飯前後不要生氣,避免脾胃不和。



中醫雜症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脾胃患病的呢?

這裡又得談到中醫的三因學說:外因、內因、不內外因。外因一般指中醫所說的六邪,就是過度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種病邪侵害了我們的脾胃,而之所以受到侵害,根本原因還是我們自己的抵抗能力減弱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那麼內因是什麼呢?中醫認為內因一般指我們被“七情”所傷,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就不用我說了,大家都懂 ,有人說,喜,不就是高興嗎?高興也傷脾胃嗎?對了,過度的“喜”也傷脾胃。有人又說了,不是喜則傷心嗎?又對了!心氣心血受傷,火(心五行屬火)不能生土(脾胃五行屬土)土得不到充分的溫煦,功能就要失調,一個人中了頭彩,樂的一蹦三尺高,樂得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好(飯吃得少和猛吃猛喝都傷脾胃)於是脾胃失調了。

下面談比較複雜的不內外因,包括房勞過度,外傷,蟲咬獸咬,犯法,中毒等等等等都是不內外因。總之一句話,任何不屬於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故意的和不故意的傷害都是造成脾胃失和的原因。

處理方法是:在解除病因之後,再考慮用藥物調理脾胃。


華燈初上35014207

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從出生開始就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脾胃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轉化為精微物質,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以降為主。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脾與胃通過經脈相聯繫構成表裡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運輸,從而達到滋養全身的作用,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而脾胃的“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

臨床上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的原因,如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思慮太過等均可導致脾胃不和。

那引起脾胃不和的原因有哪些呢?

1、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偏食偏嗜等,長期以往,脾胃消化不好,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脾胃不和。

2、勞累過度:做任何事都有一個限度,毫無節制的通宵達旦、勞神耗氣,會導致神疲乏力、四肢睏倦,可耗傷脾胃之氣。

3、思慮太過:思則氣結,苦思難解則傷脾胃;情志太過或不及,也能傷害脾胃。脾胃一傷,氣血功能紊亂,升降失調,會發生腹脹納呆、食少嘔洩等症狀。

脾胃不和常見於胃脘脹滿、疼痛、腹脹、嘔吐、噯氣、洩瀉、口味異常、便秘,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胃不和不宜吃乾飯和麵食,可多喝各種米粥健脾開胃,如大米粥、小米粥、蓮子粥等;還可多吃新鮮蔬菜,如山藥、西紅柿、南瓜、胡蘿蔔、紅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