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在如今這個大環境下,類似"負利率"一詞,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眼前。對於普通人而言,它不僅引人深思,還在不停地敦促普通人改變以往的投資方式。但現實與反思往往不是同一個概念,就算銀行存款等於財富貶值是可以成立的論證,但事實總是背道而馳。

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知道銀行存款跑不贏通貨膨脹,但多數普通人仍然選擇銀行存款,我認為主要明確了兩點:

  一: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相比較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本金的不安全性更大。所以,對於那些保守者、或是沒有任何風險承受力的人來說,即使知道財富會縮水,但仍會選擇最安全的銀行存款。

  二:這類人群知道靠存錢是不可能致富的,無論選擇哪條路,其結果無非就是收益多與少而已。因此,與其將本金放在理財中,整日擔憂;還不如將其存在銀行中,求得心安。

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不過在我看來,銀行存款雖然跑不贏通貨膨脹,但至少沒有想象中那麼遜色。亦如基礎一樣,不學會如何積累,始終沒有底氣向前邁進一步。

  想在最安全的銀行存款獲取最大收益,需要了解兩點:

  第一點:銀行存款利率有差異

  自15年,央行完全放開利率上浮限制,促使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之間迎來了新一輪的市場競爭。而在競爭之下,自然就會出現存款利率高低不一的市場環境,因此選擇一家好的銀行,不僅能為自己帶來更高的收益,也能提高財富對抗通貨膨脹的能力。

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目前銀行存款利率排名如下:六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性銀行(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排名原因以一句話總結下來就是,因為有著不同的攬儲壓力,規模越小的銀行,往往都會大幅度上浮存款利率,一來當作市場競爭的亮點,二來提升在金融市場上的攬儲能力。

  第二點:存款存在哪家銀行,其安全性都在同一水平線上

  有人認為地方性銀行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差,將存款存在這類銀行有危險;而在大銀行身上,營業網點多、規模大、有良好的抗風險能力,所以將存款首選這類銀行,根本沒有任何危險可言。

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對於這種想法,在銀行抗風險能力上,我比較認同,因為大銀行與小銀行之間本就存在能力差異。但在存款的安全性上,這種想法在如今卻是錯誤的。自15年,我國實行《存款保險條例》之後,只要本息不超過50萬元,將存款存在哪家銀行,其本身的安全性都是一樣的。

  簡單理解:以最壞的結果設想,就算某家銀行真的破產清算了,只要是存款;只要本息不超過50萬元,保險機構都會第一時間進行全額賠付。這也意味著,無論銀行抗風險能力高低;無論銀行大小,存款的安全性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知道兩個關鍵點之後,存款獲取最大收益的方向,很明顯了

  選擇存款利率更高的銀行

  利率既能決定收益,也能決定選擇方向;在安全性明瞭之後,如果自己不需要便捷性,那麼地方性銀行肯定是首要的選擇。以三年期定存為例,例如六大行與地方性銀行的存款利率相差0.6%,同樣的十萬元,兩者之間每年的利息就相差了600元,而三年存款到期後整整差了1800元。

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因此,在相同的時間下,為什麼不選擇存款利率更高的銀行,讓存款收益最大化?

  選擇線上發行的定期存款

  線下和線上的存款利率對比,當中的差距還是蠻大的,而產生這種利率差的主要原因,我認為如下:線下的銀行營業網點需要考慮到各方面的支出成本;而在線上推行的存款業務,既沒有營業網點的成本支出,又能降低運營成本。所以,兩者之間的利率差顯而易見。

  拿線上的銀行存款為例,存款利率普遍超過4%,多數接近5%,而且資金投入的門檻並不高。這種利率若是放在線下,20萬門檻的大額存單,基本也不可能達到這種狀態。如六大行,三年期的大額存單,在基準利率上實行最大幅度上浮,也不過4.1%左右。

存款利率太低?學會這個技巧,存款收益更高

​  綜上所述,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上,銀行存款並不比多數理財產品遜色。同時,在保本保息的助力下,銀行比其他任何選擇都要安全。如果你仍然認為銀行存款利率低,比不上其他理財產品,或許在認知中,你需要重新對存款定義了。

  對於存款,你會選擇哪種類型的銀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