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有哪些名勝古蹟?

孫超越


河南南陽名勝古蹟

河南南陽是文化名城,早在“南召猿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很多名勝古蹟。接下來跟著我一起去看看吧!

南陽市——武侯祠

在南陽市西臥龍崗。傳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曾躬耕於此,魏晉時建祠紀念。元初遭兵燹,殿宇焚燬,大德年間(1297-1307)重修。清康熙時(1662-1722),南陽郡守羅景在祠內發現前人題詠“臥龍崗十景”的石刻,曾依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臺、老龍洞、野雲庵、草廬、小虹橋、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巖、諸葛井,與武侯祠的山門、大殿、清風樓、三顧堂、關張殿、石牌坊相映襯。構成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祠內碑刻甚多,其中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書法灑脫俊逸。祠東南隅有臺,傳為諸葛亮讀書處,西南隅有龍角塔。

南陽市——漢畫像館

在南陽市西臥龍崗,此地為漢畫像石墓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畫像石早有發現,建國後又有大量出土。館建於1937年,蒐藏畫像石2300餘塊,並將發掘的漢畫像石墓遷至館內復原陳列。漢代畫像內容豐富。畫像採用淺浮雕加施陰線的技法,注意畫面的磅礴氣勢,給人以粗獷、古樸、奔放之感,在漢代藝術史上具有重地位。

南陽市——醫聖祠

醫聖祠在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為紀念東漢名醫

張仲景而建。張仲景(150-219),南陽郡(郡治今南陽市)人。醫術精湛,後人收集整理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尤為著名。祠分正偏兩院。大門左側立有“醫聖張仲景故里”碑,大門內10米許為張仲景墓,墓前立“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墓後有中殿、大殿,兩側有廊廡各3間。建國後,大加修葺。

南陽市——張衡墓

張衡墓在南陽市石橋鎮西張衡

(78-139),南陽西鄂(今南陽石橋鎮)人。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創制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墓冢周圍磚砌甬道,並有圍牆。墓前有“漢徵尚書張公平子墓”碑。

鄧州市——百花洲書院

鄧州市百花洲書院在鄧州市區東南隅。是宋代著名文學家

范仲淹當年講學處。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范仲淹受陷害降職為鄧州知事,在此建書院講學。春風堂門上,有當年范仲淹親筆所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

鄧州市——福勝寺塔

福勝寺塔在鄧州市福勝寺內。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932),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初年重建。塔門南向,平面呈八角形,為七級樓閣式磚塔(原為十三級),高36米許。塔身全用青灰條磚壘砌,諸層壁面嵌砌佛像雕磚千餘塊。塔內有塔心室和盤旋迂迴的梯道,可逐層登臨。1988年在修塔過程中,發現了地宮,經考古發掘,地宮位於塔心之下,深5米,坐南向北,由大門、通道、宮室三部分組成,總長9.5米,面積15.4平方米。宮室底平面呈六邊形,室高3.4米。宮內出土文物28件,有銅鏡2面、鐵塔2件、銅燈1件、銅線編織器1件。還有

金棺銀槨、鎏金雙龍銀壺、彩色琉璃葫蘆等,均為稀世珍寶。

桐柏縣——淮瀆廟

淮瀆廟在桐柏縣城東關。桐柏縣是古四瀆之一的淮河發源地。廟建於東漢延熹六年(163年),原址在縣城西南15公里。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遷此,明清皆有增補修葺。廟內文物除歷代祭祀瀆神、增修廟宇的碑記外,尚有北宋慶曆三年(1043年)鑄造的一對鐵華表。元天曆二年(1329年)

桐柏縣——水簾洞

水簾洞在桐柏縣城西5公里。群山環抱,松柏蒼翠,是桐柏山著名風景之一。水簾洞距地高約20餘米,洞內雕塑獼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沿石壁有階梯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水簾洞下溪水旁建有小寺。

桐柏縣——太白頂

太白頂在桐柏縣西南。桐柏山主峰,海拔1100多米。山勢頂寬腰窄,險峻壯觀。山上有曲折的“

十八扭”、“一線天”、“龍官廟”等勝蹟。山頂有云臺寺、祖師殿和大雄寶殿,內供奉著極樂佛等,終日香菸繚繞。太白頂山青水秀,勝蹟眾多。

方城縣——佛溝摩崖

佛溝摩崖造像在方城縣寺門村東南8公里的桐柏山半山腰開鑿於北魏至唐代。分別鐫刻於南北兩塊巨石上。共有雕像32龕、138軀。佛像最高1.40米,最小僅0.20米

。整個造像刻工精細。

淅川縣——香嚴寺

香嚴寺在淅川縣城南40公里的龍山嶺南部始建於唐,明代重修,後屢經修葺。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石牌坊為三間四柱式建築,上書“敕賜顯通禪寺”六字,兩側石獅一對。韋馱殿內滿繪壁畫,走廊上排列12根合抱大柱。大雄寶殿,面闊5間,進深3間,為硬山式。寺東竹林矗立兩座潔白大理石塔,六角七級樓閣式,高15米。寺後有珍珠銀泉。

淅川縣——紫荊關古建築群

紫荊關古建築群在淅川縣荊紫關鎮。鎮內現存古建築有法海寺、平浪宮、山陝會館、玉皇閣、萬壽宮等,鎮內街道呈南北走向。古色古香。山陝會館,始建於明代,是山陝商旅起居、集會的場所。法海寺始建於唐,明清兩代擴建,寺內古柏參天。平浪宮寓“風平浪靜”之意,飛殿供奉楊泗將軍塑像及船家歷代先賢牌位。殿門前左右分建四角樓,建築工藝精巧。

淅川縣——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在淅川縣南部和湖北省丹江口市北部。為攔截漢江上游及其支流丹江水而成。攔河大壩在丹江口市北,1958年動工,1973年建成。大壩長2.5公里。水深100餘米,水面遼闊。雁口一帶水域狹窄,兩岸群山高聳,有“小三峽”美稱。

鎮平縣——菩提寺

菩提寺在鎮平縣城北13公里杏花山東麓。建於唐代,後經宋明兩代重修。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殿宇多已頹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殿宇百餘間。建築依山勢分佈,自山門至藏經樓4進大院和兩側僧房,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

唐河縣——泗洲塔

唐河縣泗洲塔在唐河縣東菩提寺內。平面呈八角形,十二級仿木空心磚石塔,高68米。始建於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明萬曆七年(1579年)和三十二年曾兩次修葺。塔基寬約6.7米。塔內有旋梯,以夾壁護持,拾階而上。可至第10層,回首下看塔底,有如臨深淵之感。

唐河縣——源潭陝西會館

源潭陝西會館在唐河縣北源潭鄉。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館內現存大殿、配殿及東廂房等。大殿為會館主體建築,宏偉壯觀。上層簷頂用琉璃脊,正脊兩側雕有飛龍數條,正脊中央有一高達2米的琉璃重簷歇山頂建築。殿內雕樑畫棟,十分精美。大殿南有鐵旗杆一對,高17米,分別插入二鐵獅背內。

南召縣——丹霞寺

南召縣丹霞寺在南召縣留山鄉馬窩。因每至日暮,彩霞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燦如明霞,故名丹霞寺。寺始建於唐,清代重修

。寺坐北朝南,依山而起,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關爺殿、伽藍殿、毗盧殿、方丈堂,兩側有石獅、廊房、藏經樓等。另有元、明、清磚石墓塔14座及碑碣8通。特別是清代大理石塔,為河南省墓塔之珍品。

內鄉縣——縣衙

內鄉縣縣衙在內鄉縣城內。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建。是我國現存的一座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縣級衙署。它由大門、正堂、議事廳、衙皂房、重光門、琴冶堂、三堂、東西花廳院等組成。大堂內建築上多有花鳥彩繪。縣衙內左有令箭架,右有黑摺扇。現縣衙已闢為我國第一座縣衙博物館

內鄉縣——文廟大殿

文廟大殿在內鄉縣城內。元大德八年(1304年)建,後毀,明洪武初年重建。面闊5間,進深3間,單簷歇山造,用灰色筒板瓦覆蓋殿頂。殿內柱子粗大。殿前有清代所建牌樓式欞星門一座。門外有臥姿石獅一對,並有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摩刻唐

吳道子原作的孔子像碑一通。

新野縣——漢議事臺

新野縣漢議事臺在新野縣城關鎮

新野縣——漢桑城

漢桑城在新野縣城關鎮

社旗縣——山陝會館

社旗縣山陝會館在社旗縣城內。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秦、晉商人興建的行會。面積1530平方米。館內有戲臺懸鑑樓,又名八卦樓,高30米,翬飛斗拱,層層疊疊。兩側有鐘鼓樓,樓前有琉璃照壁,圖案精美,金碧輝粕。大拜殿為會館的中心,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高34米,下築高臺,圍以石欄。殿前有石牌坊,上刻金龍纏玉柱、文武獅子、八愛圖等。

西峽縣

  • 老墳崗
  • 白羽城
  • 屈原崗
  • “荷花洞”溶洞

1993年,南陽盆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菲小丫


南陽的文化古蹟太多了。想了解的話,還是自己過來慢慢的看吧。

南陽歡迎您


楊立峰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