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兄難弟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 《世說新語》故事解讀之六

難兄難弟的來歷和演變

《世說新語》故事解讀之六

前面一篇講解了陳氏“三君”與荀氏“八龍”會面的故事,以致於驚動了天象,太史奏曰:“真人東行。”

依據文字來理解,太史說的“真人”應該是指陳寔或者是陳氏三君。“真人”是道家和玄學的一個特定稱謂,必須是上應天上星宿的得道之人才配得上的。如果用來指代儒生,那必得是德行高尚的人才可以。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陳寔以及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德行高尚之人了。

那麼問題來了,陳寔為什麼有如此盛名呢?

請看原文。

客 有 問 陳 季 方:“ 足下 家 君 太 丘, 有何 功德, 而 荷 天下 重名?” 季 方 曰:“ 吾家 君 譬如 桂樹 生 泰山 之 阿 , 上有 萬 仞 之 高, 下有 不測 之 深; 上為 甘露 所 沾, 下 為 淵 泉 所 潤。 當 斯 之時, 桂樹 焉知 泰山 之 高、 淵 泉 之 深? 不知 有 功德 與 無 也!”

果然,有人就問了這個問題。這個人問的是陳季方:“你爹有何功德,可以承受得了這麼盛大的名聲呢?”

這個問題難啊!誇張了不行,人嫁會說你這是給你爹自賣自誇呢!謙虛了也不行,人嫁會說你這小子不孝順,瞧不起你爹。我們且看陳季方是怎麼回答的啊。

陳季方的回答堪稱是完美的了。“我爹就好像長在泰山半腰上的桂樹,往上是泰山的萬仞之高,往下是深不見底。桂樹的樹冠樹葉承接天上的甘露,樹根有泉水的滋潤。桂樹自己怎麼知道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呢?所以啊,我爹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德啊!”

你瞧這話說的,雖然最後一句好像很自謙,但是“桂樹生於泰山”,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了。又上承甘露,下接淵泉,自然是出落得無比得高潔的了。而且用泰山之高和淵泉之深來比喻陳寔的德行和學問,這麼著把自己老爹狠命的褒獎了一番,旁人卻挑不出一點毛病的。

《世說新語》記載這麼一個故事,不但說明了陳寔的德行之高潔,而且也反映了陳季方的學識與思辨,真正是一舉兩得的了。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桂樹焉知泰山之高”的典故。

上面這個故事是陳季方誇他老子陳寔,而下面這個故事,則是陳寔誇他兩個兒子陳元方和陳季方的。你看看,這一家父子三人,變著法兒互相自誇自擂的,難不成陳氏“三君”的名號就是這麼來的?哈哈。

《世說新語》卷一“德行第一”第六篇,原文如下。

陳 元 方子 長文, 有 英才, 與 季 方子 孝 先 各 論 其父 功德, 爭 之 不能 決, 諮 於 太 丘。 太 丘 曰:“ 元 方 難為 兄, 季 方 難為 弟 。”

這段話比較淺顯易懂,翻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這樣的。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就是陳群)與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兩堂兄弟在一起爭論他們各自父親的功德,誰也不服誰,於是就去找爺爺陳寔(陳太丘)做評判。誰知道老爺子也是個和事佬,兩個孫子誰都不想得罪,乾脆和稀泥吧。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元方要做哥哥壓過弟弟很難,季方的學識也不必元方差多少啊)”兩兄弟差不多,打了個平手。

爺爺這麼一說,兩個孫子是不是滿意,文章沒有寫,我們也不知道。但是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典故——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這個成語就出自於此,但是千百年間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陳寔最初說自己的兩個兒子“難兄難弟”的時候,這個“難”字是讀二聲的,是“困難”的意思,本意是說這兩兄弟都很傑出都很能幹,齊頭並進誰都不落後的。

但是後來這個成語的意思就變了,變得差不多相反了。“難”字讀成了第四聲,是“苦難、落難”的意思了。“難兄難弟”一詞,就由本來指代兩個很能幹很傑出的兄弟變成了形容兩個很差勁的兄弟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我沒有查到答案,猜想的話,可能是“難”這個字不太好的緣故吧!當然,難兄難弟這個詞,今日更多的是用來形容曾經共患難同甘苦一起打拼過的小夥伴。就這個意思來說,也是由“苦難”延伸而來的了。

我麼今天講解了陳氏三君的故事,學習了“難兄難弟”這個成語典故。那麼,你知道了“難兄難弟”是什麼意思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