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導語:本系列講的德軍防禦工事指的是德軍在野外戰場上由士兵親手挖掘、就地取材建造的臨時性防禦陣地,它是一個根據周圍環境,由相互交錯的散兵坑和其它各型武器陣地組成的具有一定縱深的防禦陣地,比如機槍陣地、迫擊炮陣地、反坦克陣地、野戰炮兵陣地等等,是一個由多兵種混合組成的野戰防禦體系;不是指“齊格菲防線”那種規模龐大的永備性防禦工事,這種是由鋼筋混凝土製造的堡壘群,是由專人建設的。而本文講的德軍防禦戰術就是適應野戰防禦體系的!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齊格菲防線

一戰後的防禦戰術總結

德軍認為一戰中的野戰防禦陣地是通過"線”式來體現的,最經典的就是壕溝,由多條壕溝呈一定縱深的塹壕防禦體系。當敵人進攻時,各防線上的各兵種應該盡最大火力將敵阻擋在前沿陣地之前,其中最主要的防禦力量就是炮兵,因此前沿陣地除了根據地形來建造,還要根據己方的炮兵來決定建造的位置,這個位置必須有利於己方炮兵觀察員的觀察。如果敵方勢大,那麼可以考慮暫時放棄第一條防線,等敵人攻上第一條防線立足未穩或者繼續進攻時,再利用炮兵的彈幕射擊切斷敵人的後續進攻力量,然後己方利用縱深削弱敵人的進攻,並且進行反擊,重新奪回第一條防線,其實這就是彈性防禦戰術。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德軍戰壕

德軍在一戰中最常用的防禦戰術就是彈性防禦戰術,這個我在之前寫的 和 這兩篇文章中有詳細的介紹過彈性防禦戰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本文就一筆帶過了。一戰末期德軍在西線所有的陣地上都使用了彈性防禦戰術,可以說當一戰結束後,彈性防禦戰術對德軍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另一個方面,慘烈的蹲坑戰(陣地戰)也讓德軍展開了反思。這使得德軍在戰後的總結上分為了兩派,一派繼續支持彈性防禦戰術的防禦派,他們還把彈性防禦戰術進行了升級,但他們並不是單純的防禦,而是在防禦中帶有機動性進攻的防禦戰術,總體以防禦為主;另一派是支持機動性進攻的進攻派,他們認為彈性防禦戰術只有在喪失了戰略進攻主動權或者進攻間歇的時候防禦才能起作用,他們都對一戰中的塹壕蹲坑戰深有體會,深知蹲坑戰並不適合發動戰爭,這不是德軍想要的,必須要採取戰略上的進攻才能保證德國未來的優勢。一戰結束後的二十年內都是進攻派佔據了上風。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這是我個人畫的彈性防禦戰術的簡易圖

升級後的彈性防禦戰術

原來的彈性防禦戰術分成三個區域,依次是警戒區、戰鬥區、後方區,改進後的彈性防禦戰術把原先的防禦縱深進一步加寬了,也就是指揮官要根據戰況,把警戒區、戰鬥區、後方區的防禦區域縱深加深,比如說警戒區原先的防禦縱深是500~1000米之間,現在加深到1000~2000米之間,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不一定就是這個數值,具體的看實際情況。除此之外,德軍還提出來,在彈性防禦戰術的三個防區前方再增加一個防區,也就是前出陣地。這一防區的作戰部隊主要由步兵和輕型炮兵以及能夠快速機動的輕裝部隊組成,他們並不是整個防線的炮灰,他們的主要作用是打亂敵人的進攻部署,提前迫使敵人展開防禦隊形;次要作用是阻止敵人的陣前偵查以及打掉敵人的警戒巡邏部隊。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北非戰場上的觀察哨

當然,在最初的時候改進版的彈性防禦戰術只是防禦派一廂情願罷了。當時的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澤克特就反對德軍演練彈性防禦戰術,他一貫是機動性進攻的支持者,他甚至把帶頭演練彈性防禦戰術的軍官攆出了軍隊。澤克特的戰略方針很簡單,就是採取進攻,從戰略到戰術上都要求德軍進行機動性的進攻,用進攻代替防禦,避免陷入陣地消耗戰。一直到1930年代,德軍反對彈性防禦戰術的聲音才低了下去,德軍也被允許訓練彈性防禦戰術。希特勒上臺以後,德軍開始了擴軍,並且制定了新的防禦規範,首先在彈性防禦戰術的基礎上,增加了反坦克的力量,在四個防區內部署大量的雷區,這裡麵包括反彈地雷,同時也建立大量的反坦克障礙等;除此之外,還在彈性防禦戰術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兵種,比如坦克和反坦克炮等。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個人畫的簡易圖

雖然這時候德軍的裝甲進攻理論開始慢慢成型,而且德軍也開始組建裝甲部隊,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新生的事物,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甚至是反對。也就是說這時候,德軍對坦克的理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大部分人認為坦克是用於配合步兵作戰的,只有少部分裝甲進攻理論的軍官認識到了裝甲集群的重要性。因此德軍對防禦頗為重視,此時會有大量的坦克被用於彈性防禦戰術的防禦,一是部署在戰鬥區的位置上,當敵人攻破主防線時,坦克就被用於戰鬥區的反擊;或者部署在後方的預備隊那邊,以逸待勞,等到敵人突破戰鬥區以後,坦克作為反擊手段進行反攻。另外這裡還產生了一個分歧,主要就是反坦克炮的部署問題,有人覺得反坦克炮應該部署在前出陣地,用於攻擊敵人的坦克,打亂敵人的步坦協同;但是還有人覺得坦克應該部署在警戒區內,配合主防線擊毀敵人的坦克;與此同時,大部分人還是覺得應該將反坦克炮部署在戰鬥區內,因為當敵人進攻時,主防線將會承受敵人的大部分炮火,為了避免損失應該儘量將反坦克炮部署在戰鬥區,當敵人突破主防線後,反坦克炮可以用來阻擋敵人向縱深的突破。

雖然德軍開始在訓練場演練新的彈性防禦戰術,但是沒用幾年後,德軍的裝甲進攻理論逐漸成熟,尤其是1935年組建的第一裝甲師在演練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這使得德軍的軍官們更加崇尚於進攻。新組建的裝甲師能夠施行更高的機動性進攻,雖然此時德軍裝甲部隊所佔的比例不高,但是防禦戰術開始被擺到次要位置了,甚至連帶有防禦性的部隊都被改成了頗具進行性的名字,比如反坦克營就被改成坦克殲擊營或者裝甲獵兵營。


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野戰防禦戰術的初期發展

蘇聯航拍的德軍陣地

當戰爭爆發後,德軍的閃電戰進攻理論確實帶來了巨大的輝煌,尤其在戰爭的頭兩年時候,大家要的都是進攻,防禦戰術只是個錦上添花的輔助,在這一段時間內德軍在戰略上一直都保持進攻。當隨著德軍裝甲部隊進攻的深入,蘇聯國土面積大的優勢逐漸體現了出來,因為德軍佔領了大片的領土,使得防禦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另外德軍的步兵師還是“騾馬化”,根本趕不上前方裝甲部隊的深入,而且後方的油料也因為路途的遙遠加上泥濘的道路使得裝甲部隊的補給越來越困難,這就顯得防禦戰術越來越突出。尤其到了莫斯科戰役的時候,進攻乏力的德軍不得不重新開始重視防禦;而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徹底在東線失去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全線轉為戰略防禦,這個時候,德軍因為佔領廣大的地域,使得德軍要防禦的正面變得非常大,而德軍以前的防禦戰術只是適合於小規模的防禦,像這種正面很大的防禦需要的兵力非常的多,因此德軍必須要對現有的防禦戰術進行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