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原標題:步履鏗鏘 逐夢小康—— 西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記者 盤小美 通訊員 翟娜娜 郭芳

時至暮春,春和景明,萬象更新。徜徉西峰鄉村,柏油路、水泥路通村達戶,阡陌縱橫;產業基地產銷兩旺,脫貧群眾幹勁十足;易地扶貧搬遷點散落鄉間,住上新房的群眾綻放幸福的笑容……一幅幅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新農村畫卷,見證著西峰幹群勠力同心戰貧困結出累累碩果。

地處董志塬腹地的西峰區,為全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區)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峰始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因村因戶施策,集中力量補短板、強弱項、興產業,使一批貧困群眾過上了新生活。2013年至2019年底,累計減貧5227戶、21007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049%。

咬定脫貧不放鬆,攻堅克難再起程。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西峰區委區政府再次吹響向貧困堡壘發起總攻的號角。面對疫情影響,堅持戰“疫”不鬆勁,戰“貧”不停步,堅持高位統籌,全區上下凝心聚力,以實字當頭,區鄉村三級書記一起抓扶貧,縣級幹部帶頭深入一線調研督戰,161個幫扶單位、4327名幫扶幹部進村入戶,幫辦惠民實事,攻克脫貧攻堅的最後堡壘。

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破除瓶頸 貧困村插上騰飛的“翅膀”

春日,走進西峰區彭原鎮趙溝畎村,平坦寬闊的柏油路縱橫交錯,紅瓦白牆的房屋錯落有致,農田整齊劃一,一道道亮麗的新農村景觀映入眼簾。在水塔外圍牆修建現場,工人們忙著和水泥、鏟砂漿、砌牆體,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村裡雖然通上了自來水,但這裡屬於自來水供水末端,用水旺季時水壓不穩定,有時村民都吃不上水,更別提給農田灌溉了。現在,通過實施扶貧項目,村裡打了這個機井,建成後能為全村400多戶村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村委會副主任楊振民感慨地說,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村裡交通改善了,環境變好了,村民生活更舒適了。

地處溝邊塬畔的趙溝畎村是西峰區15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村裡發展的瓶頸。近年來,該村聚焦基礎短板,整合財政、扶貧、交通等項目,先後硬化通村通組道路27.9公里,對全村68戶危舊房進行改造,相繼完成自來水併網、農電網改造、互聯網入戶工程,建成便民服務中心、文體廣場、標準化鄉村舞臺、文化長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很多貧困群眾的強烈期盼。

溫泉鎮巨塬村村民巨虎林一家最早住在南灣組山峁上的5孔窯洞裡,居住條件差不說,出行和吃水也是問題,雨季時吃水可以靠土窖收集雨水,遇到旱季,就要走崎嶇的羊腸小道到15裡之外的機井拉水吃,十分不便。

“我們能搬出窯洞,沒花多少錢就住上新房,真是享了‘易地搬遷’政策的福啊。”說起眼前的幸福,巨虎林心花怒放:“自來水通到了灶頭,硬化的村路平坦寬闊,農閒時還可以到小遊園、農家書屋去轉轉,這麼好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巨塬村黨支部書記趙懷濤介紹,2017年,巨塬村搶抓扶貧機遇,爭取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新建7套住宅,並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將住在南灣組的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整體搬遷,解決住房難題。

脫貧攻堅,基礎為先。近年來,西峰區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途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將項目、資金集中向貧困村傾斜,持續推進“3+1”衝刺清零行動,瞄準住房、安全飲水等薄弱環節,逐村逐戶對標篩選,精準查找短板問題,實施飲水安全項目,啟動農電網改造工程,加快扶貧路建設,逐步破瓶頸斬窮根,貧困夯實了貧困村的發展基礎。

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西峰區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通過新建行政村幼兒園、改造薄弱學校、實施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全部享受學前教育及義務教育等不同階段教育扶貧政策,強力推進教育扶貧;在健康扶貧方面,全面實行“先看病、後付費”“一站式”即時結報、兜底保障等制度,極大地減輕貧困群眾就醫負擔,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全區所有貧困村實現了安全飲水、動力電通組、安全住房、硬化道路通組、高標準農田、公立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文化廣場、寬帶入戶、衛生廁所、便民服務和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十二個全覆蓋”,貧困村面貌和公共服務水平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同時,也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啟智扶志 貧困群眾重燃致富希望

4月16日,走進西峰區溫泉鎮巨塬村脫貧戶王海林的家,他正忙著為蓋新房的工人遞磚、添工具,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家裡蓋新房了,新房蓋好後準備修羊舍,今天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48歲的王海林,患有腿疾,母親雙目失明,重活全靠妻子承擔,一家人常年以種地為生,收入微薄。勞動力不足,加上為父母看病欠下外債,讓王海林一度對創造美好生活沒了信心。

在精準扶貧中,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多次上門開導,鼓勵王海林振奮精神,發揮所長致富。得知他有養殖意向,幫扶幹部為其爭取4只絨山羊。隨後,王海林逐漸擴大養殖規模,目前羊只數量達30只。“去年賣了5只羊,收入了8000多元,加上蘋果的收入,年收入2萬元左右。”王海林說。

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陳軍介紹,巨塬村群眾的經濟來源主要以養殖、果樹栽植和勞務收入為主,為增加貧困戶收入,村上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外出務工;通過政策引導,帶動扶持有種養殖經驗的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增收。

近年來,西峰區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推進精神扶貧,持續加強思想引導,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各級幫扶幹部與貧困群眾交流對接,幫助定產業、定計劃、定目標,引導貧困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李局長,今天有時間嗎?我準備剪樹哩,能來給我指導一下嗎?”4月16日,後官寨鎮東坪村的劉光華一大早就給西峰區果業局副局長李密打電話,主動邀請技術人員幫他解決苗木定杆和側芽萌發保留的問題。接到電話的李密立即組織技術人員上門為其指導。

劉光華幾年前還是個既無種植技術又無致富門道的莊稼漢,靠天吃飯,日子過得極其艱辛。2014年,劉光華被為精準扶貧戶,幫扶幹部多次上門瞭解致貧原因,宣傳扶貧政策,並鼓勵他參加全區果樹生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及其他種養殖培訓。

經過技能培訓,劉光華的視野開闊了,觀念也改變了,他從被動參加技能培訓到主動要求學習技能;從種植傳統莊稼到引進矮化密集果樹。“以前沒有掌握一技之長,缺乏致富‘門路’,現在好了,技能和發展項目都有了,我越來越有致富信心了。”劉光華說。

西峰區在實施“精神扶貧”工程中,結合產業培育、市場需求和貧困戶個人意願,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素質提升專項行動,邀請知名專家和技術人員,採取集中培訓、上門服務及外出參觀交流學習等方式,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戶一個“科技明白人”、貧困家庭勞動力農業實用技術、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電商培訓等,變“政府輸血”為“自主造血”,讓更多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同時,西峰區將“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作為脫貧攻堅的內在要求,開展“好婆婆”“好媳婦”“五好家庭”“致富明星戶”等評選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播鄉風文明新風尚;採取非貧困村帶貧困村、美麗庭院戶帶貧困戶的方式,引導貧困戶參與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著力消除視覺貧困;發揮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和村規民約的教化約束作用,全力整治“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以精神扶貧促進穩定脫貧。

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產業“造血” 田園綻放“致富花”

毛寺村從窮鄉僻壤“逆襲”成旅遊勝地;孔塬村抓住美麗鄉村建設機遇,種植玫瑰、黃花菜,發展“花海經濟”;文安村堅持科技興農,設施大棚種出“致富瓜”……在西峰鄉村,扶貧產業“遍地開花”,昔日的貧困村演繹出一個個“蝶變”故事。

變化,源於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西峰區始終把產業培育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堅持一村一品整體推進與產業到戶相結合,依託當地資源優勢謀出路,打出了一套振興產業的“組合拳”。

栽苗、覆土、澆水……春暖花開時節,在蒲河川區的櫻桃基地,50多名村民正忙著種植大櫻桃。

“在櫻桃園幹活,每天能收入70至100元,將來果樹掛果後,遊客來採摘,我們也能順便銷售農產品。”看著剛栽種好的果樹,毛宏郎眼中充滿了期待。毛宏郎是毛寺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他常年外出務工,如今藉著產業扶貧項目,他把4畝多土地流轉出去,自己到櫻桃基地務工,還把產業到戶資金入股村裡的旅遊公司,年底享受分紅,實現多路進財。

今年,顯勝鄉招引香港儲田控股有限公司,在毛寺村、蒲河村流轉土地600畝,種植大櫻桃3萬餘株,建設設施大棚,生產反季節櫻桃。

“這裡地理位置優越,適合種植櫻桃,加上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招商政策和服務,所以我們在這裡打造一個櫻桃基地,種植大、中、小櫻桃樹各1萬株,大樹的果子明年3至4月份就能上市。”儲田公司駐慶陽代表胡學思介紹,櫻桃基地的建設,不僅可以為當地群眾增加土地租金、勞務工資,還將推行訂單農業,帶動周邊農戶抱團發展櫻桃產業。

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關鍵在產業。西峰區立足產業佈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龍頭帶動、規模經營、連片開發”的思路,依託招引建設的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和“331+”產業扶貧,創新多種新型經營模式,建立健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等發展模式。

同時,用足用活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近三年為貧困戶配股11367.16萬元,入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保底分紅加收益分紅的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

西峰區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金融支持、財政獎補等措施,因戶施策引導農民就地發展短平快的“五小”產業,力爭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個長短結合的產業增收項目。

進入四月份,彭原鎮五郎鋪村的馬維學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他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出發,開著拖拉機穿梭在田間地頭,為村民旋耕土地。

今年54歲的馬維學曾是一名貧困戶。2013年,他因患腎癌接受手術治療,花去六七萬元,做手術後幹不了重活,當時兒子還在上學,家裡靠種幾畝地維持生計。2015年,被確定為精準扶貧戶後,扶貧幹部幫他爭取產業扶貧資金、免息貸款等多項扶貧資金,鼓勵他發展小產業。馬維學利用這些資金,栽種了4畝蘋果樹苗,購買了一輛農機,當起了農機手。

這幾年,馬維學給周邊群眾耕地,每年能收入2至3萬元。去年,4畝果園開始掛果,產了4000斤,收入8000多元,他還利用農閒時間到村裡的合作社務工,在家門口掙工錢。靠著多項收入,順利摘掉了“貧困帽”。

在探索發展“五小”產業過程中,西峰區按照“項目到戶、扶持到人,一村多樣、一戶一項目”的精準扶貧理念,組織各級幫扶幹部逐村逐戶摸清家底,幫助貧困戶量身制定扶貧產業發展計劃,引導貧困戶發展增收產業。

如今,在西峰區,一批特色產業基地蓬勃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正逐步形成,貧困村實現了村有致富產業,戶有增收項目,越來越多貧困戶依靠產業脫貧摘帽,正鼓足了精氣神,朝著同步小康的目標穩步邁進……

西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