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孔子對冉有的看法是什麼,我怎麼覺得好像沒什麼看法?

剛剛他爹


冉有即冉求,是孔子的高足,位列“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四科之“政事科”中排名第一, 在《論語》中有幾處記載了孔子對冉有的看法,現整理出來以回答問題。

一、《論語·雍也》篇:季康子問:“冉求可以讓他參與政事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對於參與政事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二、《論語·公冶長》篇:孟武伯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求呢,一個千戶規模的大邑,一個具備兵車百輛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至於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從以上兩篇中可以看到冉有得到了孔子的讚賞,孔子肯定了他的多才多藝以及從政的才能,但冉有的仁德,並沒有得到孔子的認可。

三、《論語·先進》篇: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哥哥在場時,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兩人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為什麼孔子的回答不一呢?孔子向公西華解釋說:“冉求總退縮,所以鼓勵冉求;仲由好勇過人,所以約束仲由。”孔子認為冉有行為退縮,謹小慎微,和子路的性格相反。

四、《論語·雍也》: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學說,是我力量不夠。”孔子說:“如真的力量不夠,你會半途而廢。如今你卻畫地為牢,不肯前進。”在這一段中,孔子批評了冉有在學習上的惰性和畏難情緒。

五、《論語·八佾》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得禮嗎?”因為只有天子才能去祭祀泰山,季氏只是一個大夫是沒有資格的,孔子對冉有不能阻止季氏的這種違背禮節的行為表示了失望。

六、《論語·先進》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實施田賦制度,聚斂錢財,孔子知道後說:“冉有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攻擊他吧。”這段話表現了孔子對冉有的指責和氣憤。

七、《季氏將伐顓臾》篇:季氏要討伐顓臾,孔子憤然說出了:“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的名句,並對冉有沒能勸阻季氏伐顓臾提出了嚴厲批評。


南言和北語


冉有是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受教於孔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七十二賢裡又有十大弟子最為出名,而冉有也是十大弟子之一。按照特長,冉有和子路被分到政事類。

冉有是孔子中年時期才受的學生,孔子曾經評價他“藝”,因為冉有多才多藝。政事裡冉有還排名在子路之前。在《論語·先進》裡:季氏福於周公,而求也為之斂財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裡的求即冉求,冉有又名冉求。子路和冉有都是季氏家臣,季氏本身很有錢,而冉有還幫助他增加稅收。孔子非常生氣冉有的做法,甚至還說讓弟子們敲鼓去諷刺自己的同學。在孔子心裡冉有是比較懦弱的人,不敢反抗上級的指示,身為臣子幫助受命於季氏幫助其斂財。孔子覺得他懦弱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季氏準備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因為冉有和子路都是季氏家臣,孔子希望他們能夠勸阻。但是他們說勸阻不了,孔子很無奈。作為家臣,冉有的才幹沒問題,但是太懦弱,只會順從上級不會與之抗衡。前邊提到的斂財和這裡的勸阻打仗都是如此。

曾有季氏子弟詢問孔子,子路和冉有可否被稱之為大臣,孔子答他們不能說是大臣,因為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顯然他倆都做不到不可則止。不過孔子也很肯定他們不是毫無原則的唯命是從:子曰:“逝父與君,亦不從也。”就是像弒父弒君這樣的事他們也不會聽從的。

孔子曾稱讚冉有“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為宰”,意思就是冉有可以做諸侯國的邑宰,或者卿大夫的家臣。充分肯定了他的政治才幹,而當時做官需要各種才能而冉有的多才多藝是他做官的重要特質。

總的來說,孔子對冉有的看法就是有才能,善政事,懦弱退讓隱忍。冉有雖然有些缺點但是畢竟人無完人,這可能也是受當時大環境所限制加上自身性格問題影響。但是能成為十大弟子之一,冉有本身很多地方還是很值得學習和肯定的。


宮商角徵羽哆瑞咪發嗦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寫成儒家經典《論語》,其中有一篇反映孔子對學生進行理想抱負教育的重要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很好地反映了孔子對弟子們不同的治國理念和主張的認識和評價。

孔子按照循循善誘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弟子們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評價。當老師問及自己的理想時,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居子了。”

孔子聽了冉有的話並沒有說什麼話,但從他後來回答曾皙的語句中可以看出來,他對所有學生包括冉有的回答都是有評價的。他認為無論自己的哪一個弟子都具備治國理政才能,但他批評的是子路的輕率急躁,對冉有的謙虛還是比較欣賞的。但是冉有的謙虛並不代表就是最符合自己心思的回答,孔子要聽聽其他同學的回答,然後再做出評判。

果然,曾皙給大家描繪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暮春春遊圖,正好吻合孔子的思想,孔子大加讚賞。孔子認為冉有二人儘管態度謙遜,不是“率爾而對”,但所談內容無非是為國為邦那一套,這在當時的孔子看來似乎是不那麼感興趣了。讚賞曾皙是因為他懂得古禮,禮與非禮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問題。曾皙高明之處正在於他能將政治和道德的兩種理想熔為一爐,而出之以春風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託,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追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正是冉有的回答所不具備的優點。

可見,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們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先求平易,謙和,做個彬彬君子,唯其如此,方會大有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