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成功的典範(一)——1917文學革命

一場文學革命,像一把大火灼燒了整個華夏。一個時代轟然隕落,於是,廢墟之上佇立起我們新的時代。從那時起,新舊更替,歷史傳承。

營銷成功的典範(一)——1917文學革命

現代文學就此拉開帷幕。

文學革命要面臨的不僅僅是建立的難題,還是對於舊勢力的封建文化的一次艱難的格局打破。雖說不破不立,但是該怎樣破、該怎樣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的。

每一個營銷的成功,背後都是無數的、看不見的背景。所以,學習怎樣去營銷一項產品,就要從瞭解它的背景入手。

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想要營銷成功就需要擁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營銷成功的典範(一)——1917文學革命

早在1917文學革命之前,中國文學就已經出現了某些向現代變革的趨勢。文學革命那一時的爆發下沉澱的是自晚晴以來文學變革的態勢與思想資源。

  • 晚清“三界革命”

1.詩界革命

提倡“新意境”“新語句”與“古人之風格”三長兼備。

詩界革命撕破了當時已經霸佔詩壇已久的形式主義與擬古主義。但很可惜的是,當時的人們任然選擇了“古人的風格”。於是這一場革命就成為了舊瓶新酒,曇花一現。

2.小說界革命

將小說的政治宣傳與思想教化功能極大提高,企求達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標

梁啟超在那時提出,如若想要使群眾發生改變,就應該從最接近群眾的文學,小說入手。於是小說界也開始了變化。

3.文界革命

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籬,推廣平易暢達的新文體。

除卻“三界革命”,晚清提倡的白話文以及對於域外小說翻譯輸出也給後來的文學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此時間線處於晚清時期,文學脈絡、歷史條件尚未達到成熟。這些因社會變革的熱情所煽動的文學革新,只不過如曇花一現,凋落在文學的發展史之中。但它緩緩揭開了序幕,直到某一個臨界點產生,孕育出一個成功的產品。

二、有錢、有人才是營銷成功的真正底氣:這場營銷的最大金主——新文化運動

  • 新文化運動的客觀條件

1.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束,為中國的轉型創造了條件。

(2)乘著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列強放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新興的社會力量增長。

(3)於是,新文化運動有了物質的階級基礎

營銷成功的典範(一)——1917文學革命

2.穩定的人才傳輸撐起了整個營銷計劃

(1)廢科舉、興學堂,使得新文化教育得以發展,促成傳統的士向現代知識分子轉變

(2)現代印刷工業技術、稿費制度與現代文學市場的形成,為職業作家的形成提供了經濟保障

(3)科舉制度被廢除後,知識分子無法再走仕途,於是出現了以寫作謀生的知識群體

營銷成功的典範(一)——1917文學革命

3.大背景下的思想自由,才能使這場營銷不被夭折

(1)辛亥革命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戰亂是人們的不幸,卻是思想大解放之時。

(2)思想的禁錮放寬,此時進入了一個相對自由地“失控”期

(3)混亂而自由的氛圍有利於:突破常規的獨立思想的生長(個人);容納多元的外來思潮(對外);對傳統的大膽反省(對內)

(4)新一代知識分子認為只有國民精神解放,社會才會革新,於是他們在傳統文化上做手術,打破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專治主義文化束縛。

一個好的背景奠定了接下來走的道路有多寬敞,文學革命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發生的,它的成功藉助著新文化運動暴躁凌厲的抗爭精神和啟蒙救國的熱望。

一個成功的營銷,人們所看到的操作只不過是它努力中的冰山一角,它們的背後可是一個龐然大物啊。

營銷成功的典範(一)——1917文學革命

本文總結於《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