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權相伯顏為何建議殺光漢族五大姓?最終為何沒能實施?

文史磚家


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都是伯顏的清除對象,只不過這個念頭太過瘋狂,最後不可能得到實施。
伯顏初任右丞的時候,因為根基不穩,政敵尚在,對其有一定威脅,所以很是賢明瞭幾年,提出了很多惠民政策,比如減少徭役,雜役,比如減少鹽稅,有受災的地方主動提出賑災救民等等,他還大力提倡農業發展,照這個勢頭來,儼然就是一代賢相,可惜好景不長,裝出來的樣子始終都要有露餡的一天,他的政敵消失後,伯顏露出了真實的嘴臉。
他的瘋狂分為三個階段:
掌權之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首先要在朝堂下手,打壓、排擠、迫害異己,無所不用其極。這是個搶地盤的過程,同時也在敲打群臣,到底是誰說了算,光是臣子也就算了,連王族都不放過,這就是自尋死路了,即便能力再大也不能得罪全天下人,但伯顏從來不考慮這些,他要地盤,方便下一步行動。
比如郯王徹徹禿:
至元元年揭發唐其勢(看伯顏不順眼)謀反,幾年來頗受皇帝眷顧,封賞也不少。
至元二年,以功賜太平路為食邑。
至元三年,賜蘇州田200頃。
至元五年,被伯顏誣陷,以謀叛罪,處死,同死的還有王子數人。
為什麼伯顏和徹徹禿過不去呢,當然是覺得徹徹禿礙眼,伯顏的祖先是徹徹禿一族的奴隸,按照蒙古族的規矩,哪怕到了伯顏這一代無論官做到多大也得認徹徹禿這個領導,但是伯顏卻不甘心,所以誣陷徹徹禿,這種事太多太多,徹徹禿的事情只是舉個例子。
大權在握之後,伯顏開始瘋狂的貪汙斂財,手段上無所不用其極,他所擁有的土地高達兩萬頃,本來農民們還有些自留地,好歹耕種耕種,還能夠自給自足,一下子變成了佃戶,甚至奴隸,官逼民反的勢頭愈演愈烈,即便這樣伯顏還是不滿足,各府庫銀兩,伯顏隨意支用,就好像自家錢財一樣,賣官鬻爵,中飽私囊,有關係有錢的得以上位,沒錢沒關係的無論你有多大本事也不好使。
有了權,又有了錢,好像還嫌民怨不夠大,進而開始對百姓施行民族壓迫政策,民眾造反的就更多,伯顏壓迫的就更厲害,如此惡性循環,到了伯顏都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所以才昏招頻出:
為了讓漢人的讀書人不再進入朝堂,他廢除了科舉制度;
蒙古人、色目人毆打漢人和南人,漢人和南人不能還手。在他的壓迫下,起義越來越多,而且規模越來越大,所以伯顏下令“蒙古、色目歐漢人、南人不得回手”;
漢人、南人不允許持有武器,包括農具中的鐵器也不允許持有,比如鐵叉等;
漢人、南人不得執掌關鍵部門領導職務;
漢人、南人不得學習蒙古文和色目文;
殺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
他的這些政策,把士大夫階層和勞苦民眾乃至全部漢人都得罪了,造反起義此起彼伏,已經無法壓制。伯顏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眾叛親離,連溜鬚拍馬之徒也都看不慣伯顏,太瘋狂了。
說起來很有意思,伯顏最後是被自己的侄子扳倒的,他的侄子就是著名賢相----脫脫,賢相這個稱呼可是由民間叫起的,不是被官僚們吹捧出來的,脫脫揭發伯顏有造反的野心,原來即便手眼通天,伯顏覺得還是不夠,他想當皇帝,元順帝也對得起他,縱容他不少年,伯顏享福也享夠了。
不同於初期,現在的元順帝也早就看他不順眼了,朝中伯顏的鋒芒已經蓋過了皇帝,皇帝不想死就必須讓伯顏“先走一步”,趁著伯顏出行,將其貶職河南,又下詔遷至陽春縣(廣東),伯顏死於半路,估計是不會那麼巧的,必定是死於非命。

古今通史


在蒙元統治的百餘年時間裡,如何對待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始終都是讓蒙古族皇帝和貴族們倍感棘手的難題。對此,有很大一部分食古不化、頭腦簡單的蒙古權貴,始終都沒有學會用平等的思維對待漢人,甚至還想用屠殺手段來消滅他們的對抗情緒。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元順帝時期的頭號權臣伯顏。



伯顏是蒙古蔑爾乞部人,祖父稱海在蒙哥汗手下擔任領軍百戶,其父謹只兒在仁宗時總領太后興聖宮宿衛,均是備受元廷信任的武將。伯顏從侍衛做起,曾侍奉過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明宗、寧宗、順帝七位皇帝,並因擁戴順帝繼位有大功,被進拜為中書右丞相,旋進位太師,獨秉國柄,成為元順帝時期頭號大權臣。


伯顏當政期間專權自恣、勢焰薰天,史稱其“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殺無辜,諸衛精兵收為己用,府庫錢帛聽其出納”(見《元史·卷一百三十八》),權勢如此之盛,以致天下人皆知有伯顏,而不知道有元順帝。伯顏執政時獨斷專行,推行的措施都極具爭議性,尤其是針對漢人的政策,備受時人和後世的指責。



在元朝實施的民族歧視政策下,漢族雖然是國家的主體民族,但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限制,不僅向上進升的通道狹窄,而且生命權和財產權也隨時面臨著威脅,難免會滋生出很多的怨氣。如果蒙元統治者足夠明智的話,就應該改弦更張,逐步放鬆乃至取消對漢族的歧視政策,唯此才能保障帝國的長治久安。


然而伯顏執政期間,非但沒有做出積極的改變,反而朝相反的方向“發力”。在他的治下,元朝不僅廢除了科舉制,而且還頒佈法令禁止漢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凡中央、地方部門的長官全部由蒙古、色目人充任,想以此來堵塞漢人入仕為官之途。不僅如此,伯顏為彌補長年動亂所造成的國庫虧空,還加強對漢人的搜刮,更是讓他們沒有活路。



哪裡有歧視壓迫,哪裡必然就有反抗。漢人既然沒有出路,便只能通過起義來反抗蒙元的暴政。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廣東增城人朱光卿、河南陳州人棒胡(本名胡閏兒)相繼聚眾起事,並接連攻陷多個州縣,給元朝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雖然在元軍的瘋狂圍剿下,朱光卿、棒胡相繼兵敗被殺,但起義帶來的強大沖擊力還是震驚了蒙元統治者,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現行的對漢族政策。


然而跟正常人的思維不同,伯顏從中得出的結論不是緩和民族矛盾,而是進一步加強對漢人的防範,甚至對他們進行大規模的清洗。就在撲滅朱光卿、棒胡起義過程中,伯顏便頒佈政令,禁止漢人擁有武器、馬匹(“禁漢人、南人、高麗人不得執持軍器,凡有馬者拘入官。”見《元史·卷三十九》),甚至連農家用的鐵禾叉都必須上交官府,然後進行集中熔燬。



不僅如此,伯顏因為覺得這些措施尚不足消除漢人造反的隱患,便抱著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心理,向元順帝提出一個瘋狂至極的提議,即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在伯顏看來,作為漢族中人口最多的五大姓,若能將他們全部清洗掉,那麼將會使漢人數量急劇減少,而其所帶來的恐怖效果,也會使得其他姓氏的漢人畏懼。這樣的話,漢人因為擔心被殺,便再不敢造反。


非常慶幸的是,儘管元順帝是伯顏手中的傀儡,但他畢竟不是瘋子,當然清楚實施這項瘋狂計劃後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正因如此,元順帝斷然拒絕伯顏的建議,後者力爭無效,最終也只能作罷(“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引文同上)。事後,元順帝對心腹說:“太師瘋了嗎?竟然跟朕獻上如此計策,若得以實施的話,朕的皇位還能做得久?”



伯顏的倒行逆施不僅引起順帝的猜忌,也讓其家族深以為憂。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顏之侄脫脫與順帝心腹世傑班、阿魯等合謀,乘伯顏出獵柳林之機發動政變,將其廢黜為河南行省左丞相,旋流放於廣東陽春縣安置。伯顏憂憤交加,最終在流放途中病死於龍興路(治今江西南昌)驛舍,結束自己罪惡的一生。


史料來源:《元史》、《新元史》、《續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