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昨天苍耳看了一部让人很难忘的片子,叫《小委托人》,又让我想起了当初《何以为家》上映时的一些感受。

和《何以为家》一样,这部影片也是讲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冲突的。

当时《何以为家》的小主角,一个12岁的黎巴嫩小男孩扎因,因为不满自己的父母将妹妹“送给”别人,强迫她与其结婚,而离家出走,后来又因为父母的行为让妹妹难产而死,再次出现将他们告上法庭,要求让身为父母的他们承担罪责。

在电影里,小男孩扎因愤怒的控诉他的父母的自私、愚蠢和懦弱,他控告他们,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

他们把扎因和他的兄弟姐妹视为交易品、抵债品,把他们当成工具,而从来没有将他们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才使得扎因的妹妹失去了生命,扎因离家出走。

在这样一个电影里,苍耳看到了父母与孩子代际间的激烈矛盾,甚至觉得很多父母都同扎因的父母一样,觉得生下来的孩子是欠自己的,孩子的出世意味着还债,他们的一辈子就是来向父母报答恩情,赚取财富,抚养父母。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没有尽到一个做父母的责任,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反过来尽到孝顺的责任呢?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当你决定将他(她)生下来,当你决定了要抚养他们的时候,你就需要付出一定时间、金钱、精力成本,陪伴他们成长,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拥有良好教育和道德认知的人。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何以为家》的背后,遭遇的父母与孩子认知之间的脱节,你如果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无法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你就不应该期待去获得他们的尊重,对于苍耳而言,尊重是相互的,爱也是相互的。

《小委托人》和《何以为家》相似的一点,在于在这部影片里,同样有一对不合格的父母,不过这是一对重新组合的夫妻,母亲离世,父亲找了一个继母,而继母的暴力,让孩子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家里的父亲,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妻子去世后对孩子们不管不顾。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多彬,是姐姐;一个叫敏俊,是弟弟,姐弟两人很早就失去了母亲,他们从来不知道母亲的样子,而仅存的一张关于母亲的照片,也被某人刻意减掉了母亲头像的一部分。

因为从小就缺失母爱,她们当时渴望被爱的,也渴望一个母亲角色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里,作为家里的父亲,也不想在两个前妻生下的孩子身上浪费太多时间,于是给他们找了一个新的妈妈,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个新妈妈的到来,才是噩梦的开始。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扎因的父母虽然不合格,但他们不会对孩子用暴力,他们将孩子视为货品,所以特别注意不磕碰到他们,以免损坏到货品的价值。

但对于新妈妈而言,她来到这个家庭,只是为了钱。

原来她和作为父亲的男人有一笔交易,她照顾孩子,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抚养费,而这笔费用正好可以偿还她之前所欠下的债务。

在来到这个小家之前,她过去的故事劣迹斑斑,在服刑期间还曾被诊断为“愤怒调节障碍”!

什么意思?就是意味着她无法去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母亲呢?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们知道,一个母亲的形象是慈爱的,善良的,感性的,但是像上面那样的女性,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又如何能做到教育和哺育孩子呢?

这是这个故事里让人很难过的一点。

更让苍耳难过的,则是父亲的态度。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原因就在于很多家事,私事,我们很难牵涉进去,也没有权力牵涉,家庭暴力属于纠纷,它始终不会让人们把受害者和加害者区分开,人们遇到夫妻间的吵架,无非就闲言碎语几句,你要是真把这些东西搬到法律台面上,诉诸个人权力,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小题大做。

试想一下,当我们遇到身边的邻里邻居的吵架,打骂孩子,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是劝阻,报警?还是发发牢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如果真出了事,有人被打伤了,住院了,旁观者和目击者不会被追责,反而是那些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人可能因为某种层面上的越线而被追责,虽然我们知道,在道德层面上,任何一个旁观者,都是有罪的,但是在现实里,真正被追责的,少之又少。

所以像是《小委托人》里姐弟遭受继母毒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都没有办法帮助到他们,你可以把孩子接过来,保护他们,但是作为抚养人的父母完全可以以诱拐的名义起诉你,最终还是要把孩子送回去。

说得简单点,就是你能给予孩子一时的温存,却无法拯救孩子的一生。

孩子作为家暴的受害者,始终是被动的,他们没有话语权,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提出反抗,甚至是在遭受打骂后,还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寻求庇护所,这是最让人难过的。

多彬和敏俊的父亲,一个彻彻底底的自私主义者,作为孩子的亲生父亲,从始至终都没能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对孩子继母说:“我不想看到他们。”

继母问:“那你还生两个孩子?”

他:“谁知道呢,不知不觉就生两个了......”

多残忍的推卸,一股脑就将自己身上责任全都卸掉了,而且卸得干干净净。

就连自己的儿子敏俊被继母活生生打死的时候,做父亲的也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可能在他心目中,这两个孩子毫无价值,甚至就连作为货品的价值都没有,可以被任意丢弃。

敏俊死了,只有姐姐多彬为他哭泣。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可笑的一点在于,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是他们生的孩子,所以可以任意处置,无论做出怎样的行为,都与别人无关,也与整个世界无关。

于是他们将自己在社会中所遭受的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统统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是出气筒,是沙袋,是累赘,是他们一切苦难的源头,让他们消失,自己就能开心了。

苍耳觉得这种想法实在恐怖,我迫切的想要问:

如果不能好好抚养和教育孩子,为什么要生下他们?

既然无法好好抚养孩子,为什么还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手里?

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苍耳还是想提到一句话,就是:孩子是无辜的。无论有没有孩子,我们都不应该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更何况是一个智识还没有发育健全的孩子身上,这是相当残忍的。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我们也曾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虽然童年时的记忆未必美好,但我们知道负面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强调了人的内驱力量的作用,尤其指明了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情绪或环境压力,很有可能会对现下成年时的一些行为和性格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童年阴影的形成,给孩子一片充满希望的未来。

或者,至少让他们不再重复我们所遭遇的过去,用爱和真诚去和他们交朋友。

《小委托人》的最后,继母和父亲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苍耳觉得,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被搬到了台面上,让我们看到,家暴底下是一条暗河,很多没有付出河面的阴暗,都被我们所忽视了,我们需要一条沟渠将暗河的水引出来,而这条建设沟渠的路,还需要走很久。

《小委托人》,家庭暴力的背后,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愿天堂善待敏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