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自从女儿两岁半以后,就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

,也开始和总想管制她、干预她的爷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作为女儿的妈妈、公公的儿媳妇,显然比不上老公处理更加合适,可现实是,且不说老公怕公公,不敢太用力管,关键是我整天在他们身边,看着这一老一小的“悲欢离合”,只能由我来协调处理了。

最开始的时候,俩人的矛盾最多是以女儿生气的局面告终,我也只是提醒一下公公,不要过多限制孩子,只要不危险,随她自由活动和尝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的一次心里受伤,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以前爷孙俩发生矛盾,我都在身边及时进行干预,但有一次因为我在厨房忙着做饭,听到了公公和女儿之间的争执,心想着老公在家,会处理的,却没想到让女儿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当时女儿两岁八个多月,我在做饭,突然听到公公很大声地呵斥着女儿。当时老公在外面,我就没及时去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听着声音越来越不对劲,我这才把老公叫到一边了解情况,公公可能因为我的出现,停止了对女儿的大声呵斥,但我分明看到了女儿眼里的害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那一刻突然觉得特别对不起女儿,没及时出去替她解围,让她受了莫大的委屈。我知道一定是女儿又做了什么事情冒犯了公公,可我也了解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女儿,她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管这个原因是真实的还是她假想的,始终对她都是真实的。

和老公了解后,矛盾的起因是女儿误解了爷爷,以为是爷爷动了她的东西,所以很生气,打了爷爷,然后爷爷就大发雷霆,呵斥着女儿,还要把女儿弄出门外,女儿当然不肯接受,然后大哭不止,而老公又是在那不知所措。

直到我写下这个过程时,心里都是对女儿满满的心疼。且不说女儿并不是故意的,就算无缘无故,大人这种做法也是很不妥的,不仅没效果,还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惊吓。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所以从那开始,不管老公是否在家,我都会及时干预,毕竟小时候老公是在公公强压下长大的,不敢有任何反抗,包括自己的女儿受了惊吓,也是很无力地发出一点点声音。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到底如何能更好地做好爷孙俩的关系润滑剂?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看似电视惹的祸,实际是爷孙俩的一场误会

那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准备饭,突然听到女儿大哭,我过去了解情况,原来是爷爷没经女儿同意就把她正在看得电视关了。

爷爷看着哭闹中的女儿立马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耐心,所以我立马心中意识到了:这又是一场需要好好调节的矛盾,否则爷爷对孙女大哭大闹的样子会越发反感。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因为女儿在,我轻声地对公公说:“爸,您以后关电视前先和孩子沟通,否则这样太突然了,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

显然公公也很委屈:“我看她在那玩,根本没在看电视,以为她不看了,就关了。”

误会就是这么产生的:女儿认为爷爷没尊重她,不经沟通关掉电视,而爷爷认为女儿明明没在看,还不让关,关了这么大哭大闹,简直就是没事找事,无理取闹。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继续大哭,而公公看着女儿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好像又是把之前积累的对女儿闹情绪的不满一股脑发泄了出来,非常生气地对我说:“她爸爸小时候哪是这个样子?我就在她爸两岁时揍过他一次,以后再也不淘了。你看她都四五岁了,还这样!”

言外之意就是我把女儿惯成了这样,听到公公这么说他对老公的方式,我也很生气:“爸,您看她爸现在做什么事都有些畏手畏脚的,很不自信,不就是小时候被您和妈限制、压制太多了吗?”

公公没再说话,我继续准备晚饭,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去处理爷孙俩的情绪。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情绪发泄后,是共情、和解

公公每次只要女儿因为他的干涉,大哭大闹或者反抗后,他都会很反感女儿的表现。我知道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且在他看来女儿的反抗就是对他作为老人的极其不尊重。况且,他的儿子从小确实就是这么被他和婆婆教育的,看起来不也是很乖嘛。

我作为儿媳妇没办法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可以不注意方式、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透,当然我也在试图去理解公公,毕竟一个人的做事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由他来决定的,而主要是自己的成长经历所造就的,况且他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改起来谈何容易。而且老人背井离乡和我们一起北漂,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日生活中他也已经在迁就我们年轻人的一些习惯。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所以冷静下,我决定和孩子以及公公进行一场对话。

首先,我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全怪公公,毕竟女儿确实在那好长时间不认真看电视,边玩边看,给爷爷一个假信号:女儿不想看了。

于是我把还在大哭的女儿拉到身边,守着公公对她说:“你知道爷爷为什么关电视吗?是因为你给爷爷一个假信息,就是你不想看了,而且马上也要吃饭了。当然我们没提前和你沟通,这是我们的不对。这样吧,下次如果我们发现你没认真看,边玩边看有一段时间了,那我们就不再和你沟通,我们就判定认为你不想看了,直接关掉电视。你看怎么样?”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我并没把“关掉电视的公公”单独拎出来说“是公公没提前和女儿沟通”,而是用了“我们”两个字,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公公听着不舒服,好像我在针对他,而把我也加了进去,也代表我的观点,毕竟公公确实不是故意的。

同时,我指出了女儿的问题,等于是在帮公公说话,避免公公认为我是真的护犊子,让他自己觉得更委屈,可能因此会更加反感女儿的哭闹。而对于女儿来说,也指出了我们大人的错,没和她提前沟通,忽略了她的感受。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没说话,我继续和她说:“你可以生气,生气是没错的,但妈妈希望下次你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你的情绪,比如用语言告诉爷爷或妈妈,我还没看完。你需要我们大人尊重你,但你也要尊重我们大人。”

我这么说也是为了再次让公公听到“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同时告诉孩子也要尊重我们”,让他知道我不是不作为、毫无原则地娇惯女儿,而是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进行沟通,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公公听了我说的话,看着渐渐不哭的女儿,慢慢也不生气了,而女儿的情绪也在慢慢恢复。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那顿饭我做的鸡翅,先给公公夹了两个,平时我也这么做,但这次我这么做是为了平息刚才我俩的争执,毕竟我对老人生气也是不合适的做法。公公说把鸡蛋给女儿吃,我顺势对女儿说:“你看爷爷多疼你啊!”

这样说也是为了让女儿相信爷爷是爱她的,不是故意不尊重她的意愿和想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如何面对老人的隔代养育问题?

记得当时写了这条微头条后,有网友问我:为什么要和老人住在一起?

对于我们外地人在一个新的城市,一般也只有一套房子,因此如果需要老人帮忙照顾孩子,是避免不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在如今的家庭中,隔代喂养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5000万个城市家庭中约有2/3以上,孙(或外孙)子女的抚养和照看需要依赖于老人。

对此有专家表示,隔代喂养有利有弊,应扬长避短。

理解老人、感恩老人

作为儿女、儿媳妇或者女婿,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老人看孩子这个问题老人真的没有义务帮自己的孩子看孩子的孩子,原本他们应该是在辛苦了大半辈子后享受老年生活,现实却是在做着责任如此重大的“义务工作”,没有报酬,稍微不注意孩子碰到磕到,有的父母回到家还很不满。现在的成长环境不同以前,出门要注意车辆,还得防着人贩子,孩子能量无限,上蹦下蹿,老人精力有限,却还在苦苦地支撑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安心工作吗?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以下是妈妈网网友对隔代养育的一些看法,看得出确属无奈,但也看得出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恩。

沈阳妈妈网网友

月儿湾1018:我家宝贝一直是婆婆带的,说实话非常辛苦,不容易,孩子3个月的时候我就上班了,一直帮我带到孩子上幼儿园,但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矛盾,也是很正常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想法和做法肯定会有差别,在这些年的生活中,我也渐渐地摸索出如何跟婆婆相处,虽然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感谢,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其它方面,都为我们年轻人减轻了很多负担,由于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但我也深深地感觉到,教育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考虑怎样跟孩子沟通,怎么让她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公婆可以帮我们带大孩子,但教育一定得自己来。  

聪明兔兔:老人帮着带孩子,也是我们啃老的一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对两边的老人我和老公是心存感激!5岁前,我家孩子主要是姥姥带,奶奶也没闲着,一直上班。奶奶是护士,所以孩子一有病就去奶奶家了,药我们省很多钱,都是奶奶支付,以至于我妹妹和同事们都说,你儿子挺好,没怎么去医院!5岁后就回我们身边了,由于我们工作的原因,还得时不时的麻烦姥姥和奶奶,两边的四位老人我们都很感激,希望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济南妈妈网网友

nathaliee:老公工作不在本地,所以我爸妈和婆婆帮我带孩子,观念肯定是基本不兼容,但只能尽量适应,想想老人更不容易,这么大年纪背井离乡,来陌生城市生活,自己的生活圈子完全消失,带孩子又相当累,换了是谁都不会很高兴的,所以我尽量兼容老人。

深圳妈妈网网友

S皮儿剥壳:我们家是典型的隔代喂养,我公公婆婆在这里帮我们带宝宝。其实两代人在一起相处,总归是会有一些摩擦的,咱跟自己父母在一起还会吵吵闹闹的呢,这是人跟人之间相处的必然结果。我跟公婆之间也有过一段磨合期,大概半年多吧,到现在都摸清楚彼此的脾气了,一起相处很融洽。

尊重老人、疼爱老人

我和公公之所以能这么彼此发泄自己的情绪,主要是在于平日里我俩的关系还算融洽。我非常感恩公公帮我带孩子也非常尊重他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被尊重的心理,尊重就像是胶水一样,可以将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粘合在一起,所以别忽视尊重的力量。

很多事情,比如做饭吃什么、外出带孩子去哪玩……,我都不是一个人做主,而是征求公公的想法,这样是对他老人家的尊重

一条原则:只要涉及到老人的利益,一定要提前和老人沟通,这是对老人最大的尊重,也是让他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家是有地位的,有存在感。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记得有几次我让老公提前和公公沟通周末去哪玩,老公总是不当回事,有几次没沟通,马上要出门了,才告诉公公,有时我们要去的地方并不是公公喜欢去的,搞得公公很不开心。

平日做饭,我会特别关注公公喜欢吃的食物,确保每顿饭至少有一个菜是公公喜欢吃的隔段时间我就会买公公喜欢吃的东西,逢年过节也会主动提出给他买衣服。我们所做的这些,老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当然有时心意不仅做出来,还要表达出来,当然要注意技巧。比如前几天我终于出了一次小区,去了超市给公公买了他喜欢吃的猪头肉,虽然很贵,但是在老人吃的方面,我从来都是不心疼的。一点点肉花了30块钱,回到家,我很自然地和公公表达:现在物价真高啊,您看这么点猪头肉就要30块钱呢。公公虽然觉得确实不便宜,让我少买,但是我知道他一定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心意。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和公婆相处不仅需要用心,也需要方法。毕竟不是自己的爸妈,对你的了解仅限于你做了什么。

真正地理解了老人,才不会在老人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对老人有意见,而偏袒孩子。而获得老人的心,才能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说的话。

相信很多妈妈们可能都有一个感受,就是自己说得话公婆不接受,而在外面听到别人说同样的话,就会特别相信

。有时妈妈们都觉得自己怎么还不如一个外人,其实这是因为自己没被老人认可,老人自然不会或者不愿意相信你说的话。

因此一切的基础就是和老人处好关系。

向老人很自然地表达孩子的一些特点,让老人试着去理解孩子

我大概能猜到,公公有时对女儿的无理取闹反感,多少也因为“女儿会和儿子争执中,女儿会推儿子或打儿子”。在公公眼里,现在的女儿似乎没有一点优点,剩下的全是“动不动哭闹、打弟弟”。

每次女儿因为弟弟想要她的东西,甚至抢,女儿就会气得打弟弟。爷爷通常会非常生气,看不到儿子的错,却看到女儿的蛮横。这时我会对女儿说:“你又是没忍住是吗?”女儿会很委屈地说:“嗯,妈妈我没忍住。”我就会顺势告诉公公:您看她什么都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绪对于孩子是最晚发育成熟的,一般到20多岁才能稳定。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当女儿看到我或者爷爷、爸爸过分关注弟弟时,她会制造一些问题以求我们的关注,这时我也会顺势给公公介绍女儿为什么会这样表现。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发生的一切,顺势解释给老人听,比在老人和孩子直接冲突后再说教有效得多。

而且现在我和女儿也在用“提前沟通一些事情的方式”相处,有时很正式,但是对于让公公学习这种和孩子相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办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切忌严格要求老人,而自己却对孩子霸道、随心所欲。

平日给爷孙俩创造机会、相互疼爱

昨天一早,儿子跑到公公屋里玩耍,女儿起来后来到客厅,没看到他俩,无意发现他俩在爷爷屋里欢快地玩,完全没看到她。当时我在忙,

无意看到女儿嘟着嘴、很失落地一个人在客厅走来走去。

我走到公公屋里,对公公小声地说:“爸,您看Jiajia在外面吃醋呢,看着你和弟弟一起玩,她也想和您一起玩。”公公听我这么说,笑了,连忙喊着女儿进屋和他们一起玩。

我这么说,不仅表达了女儿的心声,也让公公感觉女儿也需要他的疼爱。

吃水果时,我会特意让女儿拿给爷爷,让爷爷能感受到女儿的心,促进双方的感情。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看到我抱着儿子,也想找我求关注,这个时候我会发挥公公的作用,告诉公公女儿也想大人抱抱,让女儿找爷爷,女儿趴在爷爷怀里,又创造了爷孙俩和谐相处的机会。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有时虽然觉得我就像被夹在婆媳之间的男人,得多替对方说好话,还得做到尽量公平公正

,有时感觉挺难,但为了家庭和谐又是非常值得的。

虽然公公对孩子教育方面真的很独权,但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我能感受到他在努力学习并吸收我的话,而对我的直言不讳也是不计较,对此我非常感恩

而对于女儿,我肯定不会纵容她的错误,但也决定不会让她受委屈。自从女儿两岁半以后,就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和总想管制她、干预她的爷爷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作为女儿的妈妈、公公的儿媳妇,显然比不上老公处理更加合适,可现实是,且不说老公怕公公,不敢太用力管,关键是我整天在他们身边,看着这一老一小的“悲欢离合”,只能由我来协调处理了。

最开始的时候,俩人的矛盾最多是以女儿生气的局面告终,我也只是提醒一下公公,不要过多限制孩子,只要不危险,随她自由活动和尝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的一次心里受伤,让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以前爷孙俩发生矛盾,我都在身边及时进行干预,但有一次因为我在厨房忙着做饭,听到了公公和女儿之间的争执,心想着老公在家,会处理的,却没想到让女儿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当时女儿两岁八个多月,我在做饭,突然听到公公很大声地呵斥着女儿。当时老公在外面,我就没及时去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听着声音越来越不对劲,我这才把老公叫到一边了解情况,公公可能因为我的出现,停止了对女儿的大声呵斥,但我分明看到了女儿眼里的害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那一刻突然觉得特别对不起女儿,没及时出去替她解围,让她受了莫大的委屈。我知道一定是女儿又做了什么事情冒犯了公公,可我也了解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女儿,她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管这个原因是真实的还是她假想的,始终对她都是真实的。

和老公了解后,矛盾的起因是女儿误解了爷爷,以为是爷爷动了她的东西,所以很生气,打了爷爷,然后爷爷就大发雷霆,呵斥着女儿,还要把女儿弄出门外,女儿当然不肯接受,然后大哭不止,而老公又是在那不知所措。

直到我写下这个过程时,心里都是对女儿满满的心疼。且不说女儿并不是故意的,就算无缘无故,大人这种做法也是很不妥的,不仅没效果,还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惊吓。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所以从那开始,不管老公是否在家,我都会及时干预,毕竟小时候老公是在公公强压下长大的,不敢有任何反抗,包括自己的女儿受了惊吓,也是很无力地发出一点点声音。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到底如何能更好地做好爷孙俩的关系润滑剂?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看似电视惹的祸,实际是爷孙俩的一场误会

那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准备饭,突然听到女儿大哭,我过去了解情况,原来是爷爷没经女儿同意就把她正在看得电视关了。

爷爷看着哭闹中的女儿立马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耐心,所以我立马心中意识到了:这又是一场需要好好调节的矛盾,否则爷爷对孙女大哭大闹的样子会越发反感。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因为女儿在,我轻声地对公公说:“爸,您以后关电视前先和孩子沟通,否则这样太突然了,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

显然公公也很委屈:“我看她在那玩,根本没在看电视,以为她不看了,就关了。”

误会就是这么产生的:女儿认为爷爷没尊重她,不经沟通关掉电视,而爷爷认为女儿明明没在看,还不让关,关了这么大哭大闹,简直就是没事找事,无理取闹。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继续大哭,而公公看着女儿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好像又是把之前积累的对女儿闹情绪的不满一股脑发泄了出来,非常生气地对我说:“她爸爸小时候哪是这个样子?我就在她爸两岁时揍过他一次,以后再也不淘了。你看她都四五岁了,还这样!”

言外之意就是我把女儿惯成了这样,听到公公这么说他对老公的方式,我也很生气:“爸,您看她爸现在做什么事都有些畏手畏脚的,很不自信,不就是小时候被您和妈限制、压制太多了吗?”

公公没再说话,我继续准备晚饭,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去处理爷孙俩的情绪。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情绪发泄后,是共情、和解

公公每次只要女儿因为他的干涉,大哭大闹或者反抗后,他都会很反感女儿的表现。我知道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且在他看来女儿的反抗就是对他作为老人的极其不尊重。况且,他的儿子从小确实就是这么被他和婆婆教育的,看起来不也是很乖嘛。

我作为儿媳妇没办法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可以不注意方式、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透,当然我也在试图去理解公公,毕竟一个人的做事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由他来决定的,而主要是自己的成长经历所造就的,况且他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改起来谈何容易。而且老人背井离乡和我们一起北漂,是非常不容易的。平日生活中他也已经在迁就我们年轻人的一些习惯。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所以冷静下,我决定和孩子以及公公进行一场对话。

首先,我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全怪公公,毕竟女儿确实在那好长时间不认真看电视,边玩边看,给爷爷一个假信号:女儿不想看了。

于是我把还在大哭的女儿拉到身边,守着公公对她说:“你知道爷爷为什么关电视吗?是因为你给爷爷一个假信息,就是你不想看了,而且马上也要吃饭了。当然我们没提前和你沟通,这是我们的不对。这样吧,下次如果我们发现你没认真看,边玩边看有一段时间了,那我们就不再和你沟通,我们就判定认为你不想看了,直接关掉电视。你看怎么样?”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我并没把“关掉电视的公公”单独拎出来说“是公公没提前和女儿沟通”,而是用了“我们”两个字,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公公听着不舒服,好像我在针对他,而把我也加了进去,也代表我的观点,毕竟公公确实不是故意的。

同时,我指出了女儿的问题,等于是在帮公公说话,避免公公认为我是真的护犊子,让他自己觉得更委屈,可能因此会更加反感女儿的哭闹。而对于女儿来说,也指出了我们大人的错,没和她提前沟通,忽略了她的感受。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没说话,我继续和她说:“你可以生气,生气是没错的,但妈妈希望下次你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你的情绪,比如用语言告诉爷爷或妈妈,我还没看完。你需要我们大人尊重你,但你也要尊重我们大人。”

我这么说也是为了再次让公公听到“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同时告诉孩子也要尊重我们”,让他知道我不是不作为、毫无原则地娇惯女儿,而是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进行沟通,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公公听了我说的话,看着渐渐不哭的女儿,慢慢也不生气了,而女儿的情绪也在慢慢恢复。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那顿饭我做的鸡翅,先给公公夹了两个,平时我也这么做,但这次我这么做是为了平息刚才我俩的争执,毕竟我对老人生气也是不合适的做法。公公说把鸡蛋给女儿吃,我顺势对女儿说:“你看爷爷多疼你啊!”

这样说也是为了让女儿相信爷爷是爱她的,不是故意不尊重她的意愿和想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如何面对老人的隔代养育问题?

记得当时写了这条微头条后,有网友问我:为什么要和老人住在一起?

对于我们外地人在一个新的城市,一般也只有一套房子,因此如果需要老人帮忙照顾孩子,是避免不了住在同一个屋檐下。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在如今的家庭中,隔代喂养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5000万个城市家庭中约有2/3以上,孙(或外孙)子女的抚养和照看需要依赖于老人。

对此有专家表示,隔代喂养有利有弊,应扬长避短。

理解老人、感恩老人

作为儿女、儿媳妇或者女婿,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老人看孩子这个问题老人真的没有义务帮自己的孩子看孩子的孩子,原本他们应该是在辛苦了大半辈子后享受老年生活,现实却是在做着责任如此重大的“义务工作”,没有报酬,稍微不注意孩子碰到磕到,有的父母回到家还很不满。现在的成长环境不同以前,出门要注意车辆,还得防着人贩子,孩子能量无限,上蹦下蹿,老人精力有限,却还在苦苦地支撑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安心工作吗?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以下是妈妈网网友对隔代养育的一些看法,看得出确属无奈,但也看得出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恩。

沈阳妈妈网网友

月儿湾1018:我家宝贝一直是婆婆带的,说实话非常辛苦,不容易,孩子3个月的时候我就上班了,一直帮我带到孩子上幼儿园,但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矛盾,也是很正常的,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想法和做法肯定会有差别,在这些年的生活中,我也渐渐地摸索出如何跟婆婆相处,虽然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感谢,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其它方面,都为我们年轻人减轻了很多负担,由于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但我也深深地感觉到,教育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考虑怎样跟孩子沟通,怎么让她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公婆可以帮我们带大孩子,但教育一定得自己来。  

聪明兔兔:老人帮着带孩子,也是我们啃老的一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对两边的老人我和老公是心存感激!5岁前,我家孩子主要是姥姥带,奶奶也没闲着,一直上班。奶奶是护士,所以孩子一有病就去奶奶家了,药我们省很多钱,都是奶奶支付,以至于我妹妹和同事们都说,你儿子挺好,没怎么去医院!5岁后就回我们身边了,由于我们工作的原因,还得时不时的麻烦姥姥和奶奶,两边的四位老人我们都很感激,希望他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济南妈妈网网友

nathaliee:老公工作不在本地,所以我爸妈和婆婆帮我带孩子,观念肯定是基本不兼容,但只能尽量适应,想想老人更不容易,这么大年纪背井离乡,来陌生城市生活,自己的生活圈子完全消失,带孩子又相当累,换了是谁都不会很高兴的,所以我尽量兼容老人。

深圳妈妈网网友

S皮儿剥壳:我们家是典型的隔代喂养,我公公婆婆在这里帮我们带宝宝。其实两代人在一起相处,总归是会有一些摩擦的,咱跟自己父母在一起还会吵吵闹闹的呢,这是人跟人之间相处的必然结果。我跟公婆之间也有过一段磨合期,大概半年多吧,到现在都摸清楚彼此的脾气了,一起相处很融洽。

尊重老人、疼爱老人

我和公公之所以能这么彼此发泄自己的情绪,主要是在于平日里我俩的关系还算融洽。我非常感恩公公帮我带孩子也非常尊重他的想法。

在心理学上,每个人都有一种想被尊重的心理,尊重就像是胶水一样,可以将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粘合在一起,所以别忽视尊重的力量。

很多事情,比如做饭吃什么、外出带孩子去哪玩……,我都不是一个人做主,而是征求公公的想法,这样是对他老人家的尊重

一条原则:只要涉及到老人的利益,一定要提前和老人沟通,这是对老人最大的尊重,也是让他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家是有地位的,有存在感。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记得有几次我让老公提前和公公沟通周末去哪玩,老公总是不当回事,有几次没沟通,马上要出门了,才告诉公公,有时我们要去的地方并不是公公喜欢去的,搞得公公很不开心。

平日做饭,我会特别关注公公喜欢吃的食物,确保每顿饭至少有一个菜是公公喜欢吃的隔段时间我就会买公公喜欢吃的东西,逢年过节也会主动提出给他买衣服。我们所做的这些,老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当然有时心意不仅做出来,还要表达出来,当然要注意技巧。比如前几天我终于出了一次小区,去了超市给公公买了他喜欢吃的猪头肉,虽然很贵,但是在老人吃的方面,我从来都是不心疼的。一点点肉花了30块钱,回到家,我很自然地和公公表达:现在物价真高啊,您看这么点猪头肉就要30块钱呢。公公虽然觉得确实不便宜,让我少买,但是我知道他一定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心意。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和公婆相处不仅需要用心,也需要方法。毕竟不是自己的爸妈,对你的了解仅限于你做了什么。

真正地理解了老人,才不会在老人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对老人有意见,而偏袒孩子。而获得老人的心,才能容易被他们接受我们说的话。

相信很多妈妈们可能都有一个感受,就是自己说得话公婆不接受,而在外面听到别人说同样的话,就会特别相信

。有时妈妈们都觉得自己怎么还不如一个外人,其实这是因为自己没被老人认可,老人自然不会或者不愿意相信你说的话。

因此一切的基础就是和老人处好关系。

向老人很自然地表达孩子的一些特点,让老人试着去理解孩子

我大概能猜到,公公有时对女儿的无理取闹反感,多少也因为“女儿会和儿子争执中,女儿会推儿子或打儿子”。在公公眼里,现在的女儿似乎没有一点优点,剩下的全是“动不动哭闹、打弟弟”。

每次女儿因为弟弟想要她的东西,甚至抢,女儿就会气得打弟弟。爷爷通常会非常生气,看不到儿子的错,却看到女儿的蛮横。这时我会对女儿说:“你又是没忍住是吗?”女儿会很委屈地说:“嗯,妈妈我没忍住。”我就会顺势告诉公公:您看她什么都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绪对于孩子是最晚发育成熟的,一般到20多岁才能稳定。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当女儿看到我或者爷爷、爸爸过分关注弟弟时,她会制造一些问题以求我们的关注,这时我也会顺势给公公介绍女儿为什么会这样表现。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发生的一切,顺势解释给老人听,比在老人和孩子直接冲突后再说教有效得多。

而且现在我和女儿也在用“提前沟通一些事情的方式”相处,有时很正式,但是对于让公公学习这种和孩子相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办法。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切忌严格要求老人,而自己却对孩子霸道、随心所欲。

平日给爷孙俩创造机会、相互疼爱

昨天一早,儿子跑到公公屋里玩耍,女儿起来后来到客厅,没看到他俩,无意发现他俩在爷爷屋里欢快地玩,完全没看到她。当时我在忙,

无意看到女儿嘟着嘴、很失落地一个人在客厅走来走去。

我走到公公屋里,对公公小声地说:“爸,您看Jiajia在外面吃醋呢,看着你和弟弟一起玩,她也想和您一起玩。”公公听我这么说,笑了,连忙喊着女儿进屋和他们一起玩。

我这么说,不仅表达了女儿的心声,也让公公感觉女儿也需要他的疼爱。

吃水果时,我会特意让女儿拿给爷爷,让爷爷能感受到女儿的心,促进双方的感情。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女儿看到我抱着儿子,也想找我求关注,这个时候我会发挥公公的作用,告诉公公女儿也想大人抱抱,让女儿找爷爷,女儿趴在爷爷怀里,又创造了爷孙俩和谐相处的机会。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有时虽然觉得我就像被夹在婆媳之间的男人,得多替对方说好话,还得做到尽量公平公正

,有时感觉挺难,但为了家庭和谐又是非常值得的。

虽然公公对孩子教育方面真的很独权,但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我能感受到他在努力学习并吸收我的话,而对我的直言不讳也是不计较,对此我非常感恩

而对于女儿,我肯定不会纵容她的错误,但也决定不会让她受委屈。

女儿大哭,公公委屈,一次次的矛盾,推着自己成长

写在最后:

虽然家是我们最安全的港湾,和自己的父母包括公婆似乎不需要带着太多面具去沟通,但是恰恰这样的想法,破坏了双方的融洽。

再亲近的人也需要保持距离,与外人沟通交流需要艺术,而与家人沟通同样需要艺术。

相互尊重、包容、付出是创建和谐家庭的核心所在,也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俩娃妈妈,家有儿女各一枚,曾任职行业内知名中法合资公司,现全职妈妈,重视孩子成长和教育,并践行育儿即育己的理念,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欢迎关注@陪两小只蜗牛去散步,共同成长和进步。

相关文章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