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农业是个“坑”别被农业规模化“绊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农业,一片“规模化”的呼声。殊不知,如果掌握不好规模化的度,就会被农业规模化所“绊倒”。


要知道,农产品消费具有一定的弹性。比如,今年大枣便宜了,一般家庭在购物时都会选择多买点大枣,这就扩大了消费。但是农产品的消费弹性非常有限,这个道理很简单,不管大枣再怎么便宜,人们也不能天天吃红枣、顿顿吃大枣吧。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农产品的消费量是固定的。

规模化农业是个“坑”别被农业规模化“绊倒”


再看看枣农这边,枣树一般5年左右就能产果。如果某地政策支持种植枣树而不考虑规模,当大枣大量上市的时候,市场上产品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会下降,这不是政府能控制得了的。


如果不考虑市场供需关系,而盲目引导农民种植,农产品滞销的状况就会层出不穷,止也止不住。


很多国家都有农业农产品协会。在需求端, 会通过市场宣传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导入深加工,形成产品的输出组合。在供给端,会根据预期的市场容量来指导生产。两头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除此之外, 农产品价格之所以会让农人满意是因为他们会通过品种、地理气候、文化,形成农产品的独特性;通过统一的公共品牌建设,形成消费者的认知,从而拥有产品定价权;再通过规范产品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把这种定价权能力传导到农民和经营主体手上。

规模化农业是个“坑”别被农业规模化“绊倒”


要知道,农产品不是工业品,不是规模越大、品质越高、成本越低。如果把一部分农产品当成商品来看,自然会考虑市场,考虑市场就会考虑供需关系,就不会进行盲目的大规模生产。


除此之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和市场定价与其品质是分不开的。精致的农产品一定是有一个适中的规模,因为它需要精细化的管理。

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优质产品基地不可能规模无限大。


在农业这行,如果不把市场因素考虑进去,农产品滞销是一定的,但规模化农业经营也不能一刀切,还是需要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发展。


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如果与农业生产相比,如果只是制造人们需要的工具,工业的规模总是会比农业小,而且并非不能多样化。

工业本质是在工具制造过程中对材料的运用,而对于材料的种类,那就多了。比如我们制造一个碗,我们可以有木碗;有葫芦、椰壳等等做成的碗;陶碗、瓷碗、塑料碗,金属碗等等。如果你再奢侈一点,拿玉石雕一个碗用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多样化的,顺应人们需求的工业制造,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选用各种材料制造碗。满足使用就够了。

但是在规模化的,商业化的思维条件下,我只做塑料碗,因为我能够开采石油,我能够最大规模的生产,挤占掉其它所有材料的制品。其目的并非是为了你的使用,而是为了资本家能够最大化的骗取你的劳动成果。至于其它的所谓的“先进,时髦,美观,便利”等等词语的宣传?有一句是真的吗?

工业的多样化还要加上一个循环利用原则。

现在资本家什么时候不是把东西制造出来,制造过程中的污染成本让国家和大众来负担;产品废旧不能降解,不回收,不利用,这个成本也是国家和大众来承担,一直祸害到子孙后代。

资本家不管,社会成本不管,环境成本不管,反正他们把钱赚走自己享受了。美其名曰“高效率”。其实是资本家赚钱高效率,而整个社会是低效率。

最后,我要说一句,社会的发展,在于物质的极大丰富。而这个极大丰富一定是建立在多样化基础上的。任何单一规模化的经济模式,都不是极大丰富,而是极大减少,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