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明明都在上網課,差別為什麼那麼大?

今天在網上看到大家在討論這樣一個現象,同樣上網課,差別卻很大。相信這是家有上學兒女的父母們都在考慮的一個問題。

出現這個疑問不奇怪。之前沒有出現疫情、沒有上網課、孩子在學校上課,一段時間,測試過後,家長們也會出現同樣的疑問:同樣的學校、同樣的老師、為什麼同學們之間的差別卻會很大呢?

疫情期間,明明都在上網課,差別為什麼那麼大?


一、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也是有差別的。

記得我在上大學期間,最害怕上的就是電腦課,那時上課用的是臺式機,不知是由於我暈車體質,還是什麼原因?只要一坐下打開電腦,一股“神力”就像迷魂散一樣,衝入我的大腦。我就像被麻痺一樣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完全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總之我只要對著電腦就無法思考。

我不知道上網課的小朋友中,有多少像我這種情況的。或許沒有我這麼嚴重,但是長時間面對電腦一定會有諸多的問題,諸如耳朵不好、眼神視力不好的小朋友,可能就不太容易長時間面對電腦進行學習,吸收自然也會比較差。

疫情期間,明明都在上網課,差別為什麼那麼大?


二、儀式感的不同。

在學校上課時,老師同學們的儀容儀表,學校的環境,尤其是老師和同學們的溝通方式,都會起到很積極的作用。

而在家裡上網課,如果不連視頻,誰會知道也許哪個同學正躺在被窩裡聽課?誰又會知道在老師口乾舌燥對著空氣講得如痴如醉時,有些同學可能正在廚房裡找吃的,在廁所裡上廁所,在客廳裡溜達?

儀式感重要嗎?真的重要。就像我們上班一週了,總想著週末可以休息,那麼這個週末就是一個儀式,可以讓我們對一週的工作生活有一個總結,對下週的工作生活有一個嚮往。在家裡如果能列好時間清單,什麼時間明確要做什麼事情,讓孩子自己來掌控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就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以希望。

疫情期間,明明都在上網課,差別為什麼那麼大?


三、內向和外向的人對待同樣一種事物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我兒子對我說,他更喜歡在家上網課這樣的方式。這段時間他進步挺大:字寫得工工整整;最害怕的數學課,也在他爸爸的幫助下,一步一步的攻克難關了;優秀作業,也得了不少。他說這個超長的寒假他很喜歡:1、他不用每天焦慮要很早到學校;2、他不用一天就被固定在座位上;3、他不用看老師嚴厲的眼睛…”

他的表姐比他高兩個年級,很文靜,她說:“雖然,每天7:30開始上課,晚上9:30下課,但我還是喜歡在家裡上課”。

我想這應該是大部分偏內向的孩子的心聲,內向的人總是在向內找能量。網課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偏內向的孩子擺脫在學校上課時內心的焦慮,也能在半獨處中及時補充自身的能量,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在網課中受益。

記得我上高三那年,臨近高考的一個月左右。班上有幾個成績比較好,但性格比較內向的同學都請假回家了。因為他們無法面對日益緊張的高考壓力。他們都制定了嚴密的複習計劃,回家複習了。後來也證明他們在家複習的效果非常好: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而對性格偏外向的人來說,他們是不適合在家複習的,反而他們面對的壓力越大,越能激發起他們的鬥志,在壓力下更有動力。

兒子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偏外向的力量男孩卻對我說,他希望趕快去學校上課,他在家裡很無聊。我理解他,對外向的人來說他們需要從外部即和具象的人接觸才能獲得能量。對著冷冰冰的電腦他們永遠無法排解內心想交流的渴望。

當然,孩子平時的學習習慣如果養成得好,爸爸媽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又有時間去輔導,孩子之間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