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为了能够拉拢人才的帮助,纷纷花费重金养“士”。养“士”之风兴起于春秋时期,鼎盛于战国时期,一直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仍然十分流行。战国晚期是养“士”之风的最鼎盛时期,当时的战国四公子都养了数千名门客,他们的门客各有特点,其中不乏有一些有情有义有能力的人。

然而这些有情有义有能力的门客毕竟只是少数,从史书中对门客的记载来看,古代的大部分门客都是一帮混吃混喝的小人,他们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将人性的阴暗面暴露的淋漓尽致。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养“士”之风兴起的原因

夏、商、西周时期,贵族之间的等级观念非常严格,高等级的贵族根本不会瞧得起低等级的贵族。在西周的贵族体系中,士是地位最低的一种贵族,虽然士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官爵,但是相比于诸侯、卿、大夫,士仅仅是比平民略高一些的贵族。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诸侯们为了保住地盘扩大领土,不得不重用一些人才来辅佐自己。随着越来越多的士人受到君主的重用,士的地位开始逐渐凸现出来,诸侯们为了能够获得人才的青睐,纷纷厚待有能力的士人,养“士”之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春秋地图


养“士”之风形成的经济条件

养“士”之风能够在春秋时代流行,除了春秋时期诸侯们求贤若渴之外,还跟春秋时期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养“士”是一件非常费钱的事情,只有一些身处高位的贵族,才能够有经济实力去养士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迅速,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增加了贵族的粮食产量。当贵族有足够的粮食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足够的本钱去养士人。与此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同样增加了贵族的收入,让他们有更多的钱去养士人。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士人对春秋战国的影响

士人地位的提高,对春秋战国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几次变法基本都由士人主导。士人通过变法改变了卿大夫垄断上层社会的局面,打破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井田制。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养“士”之风的出现,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意义。当然由于士人的品质良莠不齐,养“士”之风的出现,也加大了春秋时期的生产力负担。贵族们将养“士”当成一种时髦,造成了大量无能之辈滥竽充数,秦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的时候,平原君的数千门客中竟然找不到20个有能力的人,养“士”之风的缺陷可见一斑。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商鞅变法


战国四公子

战国后期养“士”之风达到了顶峰,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少则养上三五百士人,多则养上数千名士人,战国四公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他的门下共有3000多名食客,就连齐国的君主都对他忌惮不已。孟尝君的门客中有很多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被秦国扣留的时候,秦王的爱妃想要一件狐皮大衣。孟尝君手下的一个善于偷盗的门客扮作狗的样子,帮助孟尝君将狐皮大衣从秦王府库里面偷走,送给了秦王的爱妃。秦王的爱妃得到狐皮大衣后十分高兴,亲自找秦王为孟尝君求情,秦王经不起美人的劝说,同意放孟尝君离开秦国。

孟尝君出城的时候,还没有到开城门的时间,守城的士兵以鸡鸣作为开城门的信号,听到鸡鸣就会开城门。孟尝君的一名善于学习鸡叫的门客,假装公鸡打鸣骗开了城门,将孟尝君成功救回了齐国。孟尝君的门客中多凶悍狠毒之人。《史记》记载孟尝君曾经带领门客前往赵国游玩,结果赵国人羞辱孟尝君矮小,孟尝君的门客拿着武器砍杀了数百人,焚毁了一个县才罢休。春申君的门客也有数千人,因为楚国十分的富有,春申君门客的穿戴都十分豪华。有一次平原君派人出使楚国,平原君的门客都故意拿着宝物装扮自己,想要显示赵国的富有。结果春申君门下的普通门客都装饰着豪华的宝物,平原君的门客都被楚国的富有震惊了。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平原君是战国四公子里面最悲催的人,同其他三位公子一样,平原君的手下也养了数千门客,不过平原君的门客都有一些“小脾气”,经常因为小事离开平原君。平原君的邻居是一个瘸子,平原君的小妾嘲笑了这位瘸子,瘸子一怒之下找到平原君理论,要求平原君杀死小妾给自己解气。平原君拒绝了瘸子的要求,结果平原君的门客全都走了,平原君只能杀死了小妾,门客们才重新回到平原君门下。信陵君来到赵国之后,平原君的门客敬仰信陵君的为人,纷纷离开平原君投奔了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能力最强的人,信陵君的门客大多都是一些重情重义的死士,他们情愿跟随信陵君去救援赵国,又帮助信陵君回到了魏国。信陵君活着的时候,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天下士人都仰慕信陵君的声望,就连刘邦都曾经想要去投奔信陵君。战国四公子时期代表了养“士”的巅峰时代,当时东方六国的有识之士都聚集在战国四公子的门下,他们竭尽所能帮助主人出谋划策,间接减缓了秦国灭亡六国的过程。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士为知己者死

在养“士”之风盛行时期,出现了极少数重情义的士人,他们愿意为自己的主人做任何事情,即使是丢掉性命也毫无怨言。在这些舍生忘死的士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就是荆轲。荆轲是战国晚期的人物,秦国灭亡了韩国和赵国后,燕太子丹对秦国十分的忌惮,想要派遣刺客杀死秦王。在勇士田光的推荐下,燕太子丹找到了荆轲,用上宾的礼节厚待了荆轲。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远赴秦国刺杀秦王,最终刺杀失败被秦王所杀。从荆轲的故事不难看出,在养“士”之风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存在一批舍生取义的勇士,他们秉承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勇敢的为主人献出了生命。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

虽然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一批舍生取义的勇士,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的门客都是一帮见利忘义之徒,他们将利益当做了第一信条,主人有能力的时候,就跟着主人混吃混喝,一旦主人有朝一日遇到困难,这些门客立刻就会一哄而散。孟尝君曾经遭到齐王的猜忌,被免去了齐相的官职,门客们看到孟尝君失去权利,几乎全部离开了孟尝君,只剩下冯谖还留在孟尝君的身边。后来在冯谖的精心策划下,孟尝君又重新成为了齐相,这些门客又都回到了孟尝君的身边。

廉颇担任赵国大将的时候,很多士人都投奔到廉颇的门下,等到廉颇在长平战败被赵王免职的时候,廉颇身边的门客都离开了廉颇。后来赵括在前线战败,赵王重新任用了廉颇,这些门客又都回到了廉颇的身边。廉颇愤怒的驱赶门客说:“客人赶紧离开!”没想到门客们竟然振振有词,他们对廉颇说:“我们跟着你混饭吃,就像是在市场上做买卖一样,你有权有势的时候,我们就跟着你混口饭吃,你没权没势的时候,我们就离开你!这本身就是买卖的规则,你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

人走茶凉,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暴露人性的阴暗面


总评

从廉颇门客的这番话不难看出,在养“士”之风盛行的背景下,贵族们想要留住士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保住自己的权势,一旦贵族们失去权势,立刻就会失去士人的支持。楚国的春申君有数千名门客,但是在春申君遇害之后,没有一个门客站出来为他报仇,也没有一个门客站出来为他鸣冤。纵观养“士”之风的发展历史,像荆轲一样“士为知己者死”的门客,在春秋战国时期终究是凤毛麟角。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部分门客,不过是一帮跟着主公混吃混喝,在危难时刻便树倒猢狲散的小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暴露出人性中唯利是图的阴暗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