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為什麼中國經濟能走出低谷

近期,俄羅斯的主要媒體都發布了一條新聞: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下降了6.8%。由於中國經濟對世界影響巨大,中俄經濟合作密切,中國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自然引發了俄羅斯媒體對此事的高度關注。

新冠疫情是二戰以來全球面對的最大公共危機。就在現階段,疫情已經給中國經濟造成重創。全球產業鏈中斷,很多中國企業,尤其是出口導向的中小微企業,都丟掉了原來海外客戶的訂單。

這一切的損失,換來的是什麼呢?那就是人的生命。

為了挽救數以萬計的生命,中國經濟暫停兩個月,損失巨大。但是這樣的代價,完全是值得的。

現在,率先走出疫情陰霾的中國,又面臨如何走出經濟低谷的考驗。

目前,中國14億人的生活基本保障沒有問題,食品供應充足,基礎設施運轉正常。疫情帶來的意外結果,是中國居民已經適應了“雲生活”。例如,中國網上商品零售額上升明顯,第一季度網上零售額超過1.8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600多億美元,佔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近四分之一。此前已經成為很多人消費習慣的網購,因為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被進一步強化了。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8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而且新冠疫情進一步觸動了對數字經濟的投入,“雲基建”將成為中國投資的重點方向,人工智能、5G通訊、物聯網也即將進入應用階段。疫情過後,全球將催生出新一輪的數字化浪潮。

阿里雲公司宣佈未來三年內要投資2000億元人民幣,投向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雲計算。這次疫情過後,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會發生巨大變化,互聯網技術將成為一個企業是否能夠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企業大面積停工停產,直接結果就是大面積的失業。保障中小微企業穩定,進而保障就業穩定,是當前的當務之急。中國政府採取了降低社保繳納、通過財稅機制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辦法,全國減免了相當於710億美元的社保繳費,國有銀行繼續向中小微企業續貸。

中國企業的產能並未受損,在缺乏海外訂單的情況下,轉向國內市場、擴大國內消費是當然的選擇。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消費潛力巨大。另外,中國的出口型中小企業向來以理念超前、經營手段靈活著稱。疫情當前,很多企業及時轉型,改為生產口罩等醫療防護用品,拿到了大筆的海外客戶訂單。

還有一個好消息:在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經濟整體下行背景下,今年第一季度,中俄雙邊貿易額反而同比增長3.4%。這不但說明中俄經濟合作的韌性,也說明了中俄合作前景的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