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3個月大的女嬰因“趴睡訓練”窒息而亡,而她的媽媽就在臥室的門外通過視頻監控看著女兒生命的最後2小時,因為擔心進去看娃就讓睡訓功虧一簣,將來還得複訓,就一直不進去。而是在群裡發視頻求助別的媽媽,最終導致錯過黃金搶救期。

心痛得無以復加!尤其是我作為一個媽媽,看著一個鮮活的生命因為父母想讓孩子按照統一的標準睡覺,葬送了孩子的一生,內心憤怒到極點。而發起睡眠訓練的“芝士小餛飩育兒經”機構竟然發聲明說他們的培訓已經在2020年3月31日結束,已經過去了半個月。


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對於這位沒有判斷力的媽媽,我很生氣但也無奈。因為再多的譴責只會雪上加霜,讓本就受傷的媽媽再次內疚,卻無助於他們的家庭的未來。我想這位新手媽媽也是想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睡眠,所以花錢幫助孩子“趴睡訓練”。沒想到,自己的愚昧和無知卻錯過了孩子的黃金搶救期。

上學時,父母想讓孩子都成為好學生。沒想到,連新生兒睡覺,父母都希望有統一的標準,能夠解鎖趴睡技能,能夠獨立入睡?被放大的焦慮該有多可怕!

為什麼我們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像別人家的孩子,獨立入睡?睡整覺?為什麼要把一個個有獨立個性的孩子打造成一個個標準件,讓他們失去自己的人生渴望?

一、“獨立睡眠法”,傷害孩子的毒瘤

風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獨立睡眠法”,來源於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他狂妄地發出: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TA培養成科學家、醫生、工人。

他的“獨立睡眠法”、“哭聲免疫法”,因為給美國家庭無數的孩子帶來的嚴重的心理創傷和精神虐待,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緊急叫停。

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而主張科學育兒的馬伊琍也曾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過,在自己大女兒小時候,因為信奉獨立睡眠法、哭聲免疫法的偽科學,害怕孩子獨立性差,害怕孩子依賴性強,所以每次都是孩子吃完奶後抱回小床,致使女兒的安全感很差,一直哭著讓她摟到天亮才放手。

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沒想到,這個打著“睡眠訓練”的機構竟然洗腦到這麼多媽媽,不僅收費指導訓練孩子獨立睡眠,解鎖趴睡技能,還在孩子們生病大哭時指導媽媽們不要抱,不要干預,否則孩子就會有依賴性。

孩子依賴我們的時間也就短短几年,要我們抱睡就抱睡?要我們同床睡,又何妨?孩子只有得到媽媽及時的回應和照顧,才會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的,才會產生安全感,才會在獨立行走後走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海蒂育兒大百科》書中講道:趴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症的概率,因為嬰兒趴著睡會睡得更沉,喚醒反應減弱,這樣會妨礙他們在睡眠中呼吸暫停時醒過來,難以進入正常的呼吸模式。如果嬰兒喜歡趴睡,應該和兒科醫生討論,找出不喜歡躺著睡得原因。

所謂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的死因一種假設是嬰兒的“呼吸受到威脅時醒來”的功能沒有發育好。另一種假設時可能由心臟中未被發現的缺陷或管理呼吸和心率基因的缺陷而造成的。常見於2~4個月的寶寶。

趴睡,睡在鬆軟的床上,枕頭或玩具,接觸香菸煙霧或太熱會增加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

1994年,美國兒科學會開展了“躺睡運動”,才使嬰兒猝死綜合症的死亡率下降了40%。

所以,不要再相信什麼睡眠訓練,順其自然,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去滿足他們的需求,給他們愛和積極地情感回應。

二、尊重孩子的天生氣質,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是高需求的寶寶,容易哭鬧,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和陪伴;有的孩子是安靜型,即使有需求也會自我安慰,父母帶著也省心;有的孩子是樂觀型,有的孩子是憂鬱型的。

面對自己的高需求寶寶,心理學家西爾斯博士提出了“親密養育法”理念,也在書中針對高需求寶寶的特點進行了總結歸納。

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當我們知道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就可以遵循孩子的發展特點來養育。如果孩子是高需求的寶寶,那就理解孩子高需求,調整我們的預期,降低對寶寶的期待。

在保證自己情緒穩定的前提下,滿足孩子的高需求。如果可能,儘量爭取家人的支持和幫扶,多花時間給予孩子積極地回應,給予孩子特殊的需求,孩子就會開出生命之花。


三、接納孩子,不要把焦慮傳給孩子

新生兒奶睡怎麼辦?我家寶寶每天起夜好多次,怎麼能整夜覺?3個月寶寶還不會翻身怎麼辦?8個月寶寶就會走路,我家寶寶還不會爬,怎麼辦?

育兒的難題困擾著一個個新手父母,“別人家的孩子”更是把新手媽媽的焦慮放大了,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鬧騰?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這麼省心?以至於無數的父母總想著要為孩子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家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可以整夜睡覺、可以早爬行、可以獨立睡眠……

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殊不知,在父母的折騰中,不僅父母自己更累,孩子也會更精疲力盡。孩子原本的需求不被滿足,還要被父母增加更多的需求。冷靜型的寶寶就會放棄自己的需求,順應父母的需求;而激進型的寶寶就會朝著父母期望的反方向折騰,讓父母越來越累。

不論孩子的天生氣質是什麼,只要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環境,我們只能去接納孩子。接納孩子的抱睡,接納孩子的高需求,接納孩子的折騰,讓孩子明白他們是被我們父母關注的,讓孩子感覺到自我的需求是被父母看見的,他們才會產生安全感,才會勇敢地走出去。

美國心理學家戈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他選擇了一對同樣體質的雙胞胎,身高、健康狀況基本一致。哥哥比弟弟提前四周開始學習爬樓梯,但是沒有學習爬樓梯的弟弟到了一定時期後自如地爬樓梯,而且比學習過爬樓梯的哥哥爬的更好。

3個月女嬰“趴睡解鎖”窒息,親媽門外被洗腦?被放大焦慮多可怕


同時,戈塞爾還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成年人,進行了包括學習、工作等方面的研究發現:每個人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我們不要揠苗助長,最好根據寶寶的發育水平和發育速度,在他們的敏感期,去訓練他們某項技能,既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寓教於樂。

所以,父母放鬆一些,孩子不能睡整覺,孩子要抱睡,孩子內向……都只是因為我們害怕孩子會失掉競爭力,是我們自身的焦慮,是我們的不接納造成的。

當孩子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當孩子問題多多時,說明孩子需要更多的愛,需要更多的關注。千萬不要把孩子的需求當做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把孩子的需求當做我們學習的動力,多折騰自己,多愛孩子。

當我們放下焦慮,放下攀比心,孩子就會慢慢成長,只是時間有早晚而已。

寫在最後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提倡科學育兒,提倡用最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得到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和充足的心理營養,但不是說一定要信奉書籍,信奉某個育兒專家,而是帶著愛和覺知來養育我們的孩子。

因為孩子不是我們的寵物,不是工具,而是一個有獨特的天生氣質的個體,他們會有自己的氣質特點,需要我們父母順應為人父母的本能去照顧他們,去呵護他們。

願每一個寶寶都能在被父母尊重天生氣質的前提下茁壯成長!

我是Daisy,陪娃成長的全職媽媽,奉行育兒先育己的理念,堅持在終身學習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