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

唠一点有意思的嗑儿


李天下——三箭之约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半倚于病榻,手中握着三支利箭,双目盯着儿子李存勖英俊的脸庞良久,李克用长叹一声。此生太短,终归要把千斤重担压在儿子身上,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李克用虚弱的声音在静室想起:“存勖我儿,父亲怕是熬不过这几天了,你自幼英武,11岁就随我征战四方,当继我王位,复兴大唐。为父一生纵横天下,却仍有三件恨事,我是来不及雪恨啦,只能由你来做!”

他把第一支箭交到儿子手里:“为父一恨梁贼朱温篡我大唐,此为国仇!我儿当灭此贼獠告慰老夫!能做到吗?”

李存勖握紧利箭:“能!”

他又把第二支箭交到儿子手里:“为父二恨燕逆刘仁恭,他的王位是我保举的,但此獠居然背盟投靠朱温,我儿当亲手把他献祭在为父灵前!能做到吗?”

李存勖毫不犹豫:“能!”

他把第三支箭放在儿子手里:“为父三恨契丹耶律阿保机,他曾与我约为兄弟,共伐国贼,最终隔岸观火与梁贼结盟。此无信无义之辈必须付出代价,我儿能做到吗?”

李存勖依然坚定:“能!”

李克用仰天长笑:“我李翼圣有此虎子,夫复何言!?”,公元908年2月24日,晋王李克用薨,年五十一岁。

李天下——鞭挞天下

公元910年11月,李存勖归在父亲的家庙牌位前:“父亲!您临终留给儿子的三支箭,儿子一刻都不敢忘。今天儿子终于平定内事,我来请这三支箭随身,请父亲在天之灵好好看着儿子如何挞伐天下!”

公元911年正月:李存勖与梁军激战于鄗邑之南,大破梁军,俘梁军将校285人,斩首2万级。此战,梁军伏尸数十里,龙骧、神威、神捷等精锐禁军全军覆没。

公元911年12月:李存勖兵出飞狐口,讨伐囚父自立的燕王刘守光。

公元912年4月:后梁朱温亲率大军救援刘守光,被李存勖在蓚县杀的大败,朱温羞愤之下发病撤军,不久被儿子所杀。

公元913年11月:李存勖亲征幽州,一战克城,生擒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公元914年3月:李存勖在父亲灵前处死刘氏父子,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继而开始向南攻击后梁。

公元915年7月:李存勖连克魏州、德州、澶州,进兵莘县。

公元917年8月:李存勖大破梁将刘鄩主力,随后连收河北十二城,黄河以北的后梁势力基本不复存在。

公元917年11月:契丹终于按耐不住,挥师南下,大军毡车毳幕,羊马弥漫,号称50万之众。最终在幽州被李存勖以1万精骑杀的大败,李亚子之名威震华夏。

公元922年:耶律阿保机卷土重来,空国南下而来,誓要一雪前耻。然而李存勖仅带5000精骑就把契丹再次杀败,一路追击之下,契丹大军死者相属于道。第二个任务完成。

公元923年1月:李存勖攻陷汴州,彻底灭亡后梁,第三个任务完成。

十二年的时间中,李存勖南征北战几乎未尝一败,天下英雄尽俯首。后世说残唐不该有五代,想来不是过誉之词。

李天下——天下优伶

完成三箭之约的李存勖也只不过38岁,如果他还有一份野心,也许唐末乱世能够早早终结。可惜这个不世名将心怀的并非天下,或者说他的天下不在江山,十二年的纵横驰骋也许真的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

现在,任务完成了,绝世名将没有变成绝世明君,世上少了鞭挞天下的李存勖,多了一个花名“李天下”的优伶。沉迷享乐中的名将终归在一场兵变中结束了自己蹩脚帝王的生涯,徒留一声叹息于史书之上。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复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PS:关于三箭之约史书上是有争议的,大部分史家的观点是后人杜撰而来。


历史吐槽机


此时一出狗血就是当初一腔热血!

多少一腔热血化作一出狗血?


银湖豪宅部刘强


“窃国巨贼”董卓,绝对是历史上少有的前后半生对比鲜明的人物,前半生相当辉煌,后半生身败名裂。不要以为我在胡说,也不是所谓的洗白,抛开小说的定位,给你一个真实的董卓。

第一,董卓出身

《后汉书》中明确记载了董卓的出身: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六郡良家子”不简单,“羽林郎” 更不简单。

先说前者,史书中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六郡即为“陇西 、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这是汉朝中央军的征兵重地,听好了是中央军,李广,苏建(苏武之父),赵充国,公孙贺,皇甫嵩等一大批汉将都来于此地,董卓也不例外。

其次,“羽林郎”,不要小看这个官职,史书记载:羽林郎掌宫中宿卫、侍从。常选 汉阳 、 陇西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六郡良家补。武帝以便马从猎,还宿殿陛岩下室中,故号岩郎。因此,羽林郎不是简单的官职,属于皇帝亲军的军官,说是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也不过分。另外,羽林郎属于郎官系统,是汉朝正式的选官系统,史书有记载:秦汉郎官 “入奉宿卫,出牧百里”。

第二,皇帝近臣

综合上述信息,董卓可以说曾是皇帝亲信,起码也是皇帝近臣。纵观董卓的仕途,可是说颇受汉灵帝的照顾,比如,董卓相继做过,广武县令、河东郡守以及并州刺史,更重要的还有并州州牧,别小看这个州牧,这是皇帝钦封,含金量相当高。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只封过四位州牧,刘虞,刘焉,黄琬,董卓,可谓封疆大吏,真正的一方诸侯,皇帝信任可见一斑。而董卓投桃报李,对灵帝评价也是很高: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第三,身经百战

在董卓带兵入京之前,说他是大汉名将,不算过分。在166年左右,一直到189年,20多年的戎马生涯,多次平定边关叛乱,不论是大规模的羌乱,还是鲜卑入侵等战争,董卓基本都有参与,并曾因战功被奉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可以说董卓若不犯错,是当时大汉前途无量的人物,历史留名也是必然的。

可惜结果都知道了,“一入京城深似海,从此恶名万世传”,权力膨胀,废帝杀后,欺凌后宫,跟部下抢女人等等,简直无恶不作,可以说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典型人物。


书僮聊历史


1、昏君宋高宗赵构;

说到岳飞被杀这一千古奇冤,奸相秦桧注定得钉在历史上得耻辱柱上。然而,冤杀岳飞的抹黑始作俑者,实际上是昏君赵构。所以,昏君赵构应该说也是逃脱不了责任的。

然事实上,昏庸懦弱的赵构,年少之时却曾是一位满腔热血的有志皇子。比如赵构,少年聪慧,博闻强记。当初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府,赵构更是不畏生死,自告奋勇前往金营。而且,面对金军元帅斡离不的扣留和威胁,赵构临危不惧,展现除了英武不凡的气度。

然而,自从当上皇帝后,赵构就变得懦弱无能,还被金军吓成了不举。此后,为了守住自己的半壁江山,赵构把国仇家恨都抛掷脑后。为了和金国议和,赵构不惜冤杀岳飞,不惜向金国称臣,甚至缴纳巨额的岁币。

2、明末汉奸洪承畴与吴三桂;

洪承畴这位明末历史人物,想必大家也并不陌生。早年的洪承畴曾是一位忠于大明的能臣,在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战争中、在抗击关外满清八旗的战争中,都立下了许多功劳。

然而,洪承畴后来却经历了从大明英烈到汉奸败类的角色转换。公元1642年,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一开始,他还保留名族气节,绝食不降。但洪承畴最终还是架不住皇太极和孝庄的温情攻势,选择变节降清。此后,洪承畴积极为满清献计献策,帮助满清入主中原,统一天下。

讽刺的是,晚年位极人臣的洪承畴衣锦还乡,回福建家乡探望老母亲。结果洪母却痛恨洪承畴背叛国家的汉奸行径,于是怒筑“六离门”,以示“六亲不认、众叛亲离”之意,闭门不纳。并且当众痛斥洪承畴叛国投敌、背叛民族的种种罪行。这个典故,后来便被改编成京剧的经典剧目——《洪母骂畴》。

与洪承畴的人生轨迹相似的,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吴三桂出身将门,在明末清初之际,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人物。而早年的吴三桂也可谓是将门虎子,作战勇猛,是大明不可多得的将才。吴三桂被委以重任,常年为大明戍守辽东,立下了诸多战功。

然而,明朝灭亡后,吴三桂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居然选择投降满清,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才让满清得以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助满清一统天下后,吴三桂又在康熙年间再度反叛,引发三藩之乱。所以,吴三桂的后半生可以说都是反复无常的”狗血“人物。

3、近代最典型的,就是第一大汉奸汪精卫;

早年的汪精卫不仅相貌堂堂,而且还是一名副其实的革命志士,1910年1月,他与黄复生等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失败被捕,被判处终生监禁。在狱中的汪精卫还是决心以死报国,于是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句豪言壮语!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位当初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最后居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变节降日,最终被永远的钉在了中华民主历史的耻辱柱之上!所以,汪精卫的晚年,真是狗血一地......



这些历史要读


著名的卖国贼“汪精卫”应该是此中代表了吧。

这位从学生课本中就开始出现的人物,让我们认识了人可以无耻的下线,但曾几何时,汪精卫也是一个“一腔热血”的爱国青年。

  1. “鲜衣怒马”的行刺少年。汪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祖籍浙江山阴。少年便有才名,得中“秀才”。后在日本出国留学期间投身革命,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1910年,从日本返回北京,开了一家照相馆,为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提供住所,可以失败被捕。狱中曾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时的汪精卫27岁而已。在当时的革命环境中,汪的声望大大提高,其妻子陈璧君与汪精卫之前并不认识,就是因为汪精卫行刺的行为决定一生追随他。

  2. 与蒋介石争权中迷失自我,成为大汉奸。

    从1926年,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开始了和蒋介石长达十年的政权斗争,在此过程中,他的心态逐渐转变。1937年,终于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彻底堕落;

    1938年,汪精卫成立的伪国民政府向日本求和,成了投降者。汪精卫降日投敌,建立傀儡政权之后,大力宣扬和推行源自日本的“东亚联盟”理论。

从少年时的“一腔热血”到暮年时的“一地狗血”,汪精卫经历了从救国的革命者到卖国的汉奸的转变。他的一生是耻辱的一生,更应该值得我们唾弃和惊醒。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自我!


xiaoZ弹史


袁世凯,一个本可以走上神坛,却因为一念之差,变成国贼的人。

早年的袁世凯凭借一己之力平定朝鲜叛乱,被称之为现代“班定远”,那一年袁世凯24岁,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就是因为袁世凯在朝鲜大放异彩,受到当时的重臣李鸿章的青睐,而袁世凯也在中国大战拳脚,最终爬到直隶总督,民国大总统的位置。

第一、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军队的缔造者。

1894年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改革新政。而军队改制是重中之重。袁世凯被派遣到天津小站训练定武军。袁世凯花大价钱聘用德国教官,仿照西方列强近代陆军的要求编制陆军、训练军队;自己亲自监督军队,制定规章制度,招揽留学人才,即为后来的北洋军阀的前身。这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始。


第二、袁世凯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宪政的人。

袁世凯还曾经在天津引入西方议会制度,实行宪政主义。后来他在全国倡导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认为“官可以不做,宪法不能不立”。

第三、袁世凯创建了中国近代的警察体系。

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在直隶总督的衙门所在地保定设立了中国最早的警察机构—巡警总局和巡警分局,并制订了中国最早的警察制度—《警务章程》。

袁世凯是中国第一个在中国成立警察部队并设立了最早的警察治安管理模式,使中国正规军和警察机构分离,使得中国正规军素质大大提高,战斗力大大提高,也标志着中国向近现代国家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袁世凯对中国的教育也特别重视。

1903年,袁世凯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端方上奏清王朝朝廷,要求清王朝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体系正式开始建立。

袁世凯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山东大学。他先后在河北等地建立了31所学校,其中包括两所高等学堂。除此之外,还建立40多所各级师范学校。

第五、大力鼓励修铁路。

袁世凯筹资修建了第一条Mide In China的铁路——京张铁路,这是真正的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就是詹天佑。

后来袁世凯上奏清王朝任命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总办。新易铁路、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建成的芦汉铁路都有袁世凯的功劳在内。

第六、袁世凯大力推动近现代工业企业的创建。

袁世凯学习西方经济制度,放开了很多限制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的条条框框,袁世凯当民国大总统的前三年(1912年~1914年)内,全国新开办了约4000家工厂,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等都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民族资本得到很大的支持。

袁世凯还自己投资开设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在当时的中国是规模最大)。

袁世凯对中国工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袁世凯被人骂为国贼的主要原因是三点:

第一、1898年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第二、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

第三、与日本帝国主义签署《二十一条》。

第一条现在基本可以证实是康有为污蔑袁世凯,戊戌变法的几位主要人员无资历、无背景、年纪轻、内无宫中支持、外无督抚响应、手无军权支撑,有没有袁世凯告密都是失败的结果。

第三条也证实实属无奈,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谁处在袁世凯的位置都只能签这份协议。

不过要说的是,袁世凯签的不是《二十一条》,而是中方谈判代表苦撑4个月,艰苦谈判数十轮得到了《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简称《民四条约》)是中方的谈判代表苦苦支撑4个月迫使日本在二十一条上做出几次让步,并将干涉内政的内容全部删除后得到的条约。

这也是日本能做的最大让步,虽然《民四条约》也是出卖国家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但是真的实属无奈。

真正令袁世凯身败名裂的是第二条——称帝,开历史的倒车。

袁世凯称帝81天,直接从“共和国缔造者”变成“卖国贼”,名声直接臭大街了。

把老袁气的一命呜呼了。

袁世凯的功绩其实可圈可点,就是做错了一件事,变成窃国大盗,这也只能说明人民对他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怪不了谁。

袁世凯在人民心中也从“热血男儿”到“铁血将军”到“狗血皇帝”的急转弯式的转变。


晚年卧病在床的袁世凯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历史上有哪些少时热血,老时狗血的人物?造化弄人,历史老儿总是爱跟人们开玩笑。年轻时能干有为,奋发图强,干的一番事业,但老来却一着不慎,弄的来基业败坏,落得个惨淡收场。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不少。南朝梁武帝萧衍,年轻时奋发有为,开创一代新朝,寿命85岁,也算是有为之君。萧衍笃信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南朝佛教的兴盛跟萧衍有很大关系。就是这么一位佛性皇帝,在垂暮之年,误信北朝降将候景,结果内后者围困于石头城,最终被饿死。让人大跌眼镜!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拔乱党,镇奸邪,开疆土,兴国力,开启开元盛世,毫无疑问是一个有大作为的君主。但是到了晚年,奢靡颓废,荒疏政事,被自己的干儿子发动叛乱,在盛世的迷梦中被一盆冷水浇醒,最终不得不放弃皇位郁郁而终,所谓少时热血,老时狗血是也。

如果说上述两者算命运毁在自己手上典型,那么下面这位就是人生大戏发生狗血性逆转的极品。这就是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一个边塞之国,四周强敌环视,标准的四战之地。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赵雍锐意改革搞起“胡服骑射”,军事上向胡人学习,政治上向秦国学习,短短几十年就把赵国发展成为东方六国中的佼佼者,国力直逼秦国。可以这么说,战国七雄为了竞争,都在搞革新变法,只有秦国和赵国的变革最为成功。赵国在军事领域的成就甚至超过秦国。可就是这么一位卓越的革新者赵雍,在晚年却把自己生生地给玩残了。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发展蒸蒸日上,赵雍却在储君的问题上犯了历代君王最容易犯的错误,废长立幼。赵雍的长子是赵章,一直以来都是当成储君来培养。但在赵雍晚年,其爱妾吴娃去世时,为了满足她的遗愿,赵雍决定废掉赵章,而改立他和吴娃之子赵何为储君。赵何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所以这个决定也不能算很离谱。但是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废长立幼之后,赵雍觉得自己既要领兵对外攻阀,又要管理国政,太过辛苦,于是又异想天开决定把国君职位提前交给赵何,自己退位称“主父”专心管理对外军事。于是赵国事实上变成了两位君主共同管理的模式。如果就这样也就罢了,在作死的道路上,赵雍义无反顾地坚定。不久后,赵雍对废太子赵章心生怜悯,觉得这个孩子孝心好,能力也不错,当初废他对他不太公平。于是,赵雍又大胆地提出把赵国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方划给赵章,南方还是归赵何管理。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又想亲手把它分割,赵雍虽然英武,但却犯下裂土封疆这种治国的大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国被赵雍这么几次连续折腾,内部矛盾已发不可收。没有意外,赵章和赵何兵刃相见,手足相残,最后赵何胜出。赵武灵王在兵乱中被围困在沙丘行宫达三月之久,没有任何补给,最终饿死!

就这样,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自己玩死,一世英名扫地。真可谓少年热血,暮年狗血的极品!





周周说古今


看到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想到了祖逖,对,就是那个拉着小伙伴刘琨“闻鸡起舞”的祖逖。

从小便为报国建功立业而努力的祖逖,虽然晚期不算是一出狗血,但也的确被当时混乱的局面,耽误了施展才能。偏安一隅的东晋朝廷下的祖逖,才算是“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生。

人物经历:

祖逖,西晋末年携亲朋南下江淮避难,公元313年北伐,时任豫州刺史、奋威将军。北伐前期受到北方军民拥戴,一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领地,连石勒都不敢轻易招惹祖逖。但由于东晋一心只想着偏居东南建立新朝廷,对祖逖心存警惕,导致祖逖最后郁郁而终。祖逖死后,北伐收复的大片领土也再次丢失。


而是什么造成祖逖慷慨激扬却最后惨淡收场的局面呢?

1、统治层与士族无心恢复中原

晋元帝司马睿本来无缘皇位,却在八王之乱的局面下,机缘巧合下成了最后的既得利益者。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心中绝对不愿意再去费心费力的夺回北方中原,如祖逖这般想要北伐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但司马睿正忙着与江东大族谈心,稳固自己的皇权帝位,早就没有心思去北伐。

而永嘉之乱之后,南迁的各大士族,正花尽心思的去与南方的大族争锋,稳固自己在新朝的地位,当然也没心思去进行北伐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2、东晋时期士族争权夺利

与后来更加出名的桓温不一样,祖逖最后没有像桓温一样反抗。同样北伐战功赫赫,但都因为背后东晋朝廷的不出力捣乱,导致北伐不能持续。桓温并没有像祖逖这位北伐的前辈一样郁郁寡欢而亡,而是愤怒的想要讨要个说法。

桓温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却比祖逖这位冒着“全东晋”逆鳞,自己率兵北伐的实诚人,死得其所得多,虽然最后因为谋反之名也没能获得加其九锡的荣耀。桓温和祖逖的下场,都能算是狗血的结局了。

结语:

桓温势大,招致朝廷内部的王谢顾忌,所以才有了最后的结局。而祖逖,也一样面临类似的局面,在当时刚刚南下建立新朝东晋的形势之下,却想着北伐恢复正统。可以说是空有报国之心,却没能揣度清楚统治者的心思,最后不得不面对无能为力的“狗血”结局。


亭安读书


“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不正是千古罪人秦桧的真实写照吗?

秦桧,宋朝奸相,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而臭名扬世。就这样一个类似汉奸一样的奸臣,你可曾想到他曾经是一名誓死保卫大宋江山,反对议和的主战派?



人,不可能天生是奸臣。金国崛起后,不断骚扰宋朝边境,秦桧曾不止一次请求皇帝派兵靖康元年,金兵包围汴梁,要求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府给金国,然后就退兵。当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强烈反对割让三府,反对议和。并写出四项条陈:

  1. 金人贪鄙,燕山一道则可,余则不作尔。
  2. 金人奸诈,城中武备不可松懈。
  3. 召百官入内,斟酌盟书言语。
  4. 金使置城外驿馆,不得入内。
钦宗觉得秦桧是个人才,于是想让他去谈判。结果众大臣还是认为敌人在城下,议和重于开战,秦桧则表示坚决不做卖国贼,他说“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如果皇帝继续让他去议和的话,我表示要坚决辞职,引起爱国大臣们一致赞誉。当然,仗是没法打的,就在这一年两位皇帝加上众大臣,包括热血青年秦桧,被金兵一股脑全抓了。

然而就这么一个热血青年,被金兵虏走以后,性情大变。在金国先是替宋徽宗起草了《乞和书》,从北地逃回临安之后谗言欺主,打压主战派,操纵权柄,结党营私,无恶不作。从主战派变成了妥妥的汉奸求和派,并利用权利与高宗皇帝以“莫须有”罪名害死民族英雄岳飞,促成了屈辱的“绍兴议和”,使岳飞多年抗金大业毁于一旦,害死岳飞的同时也把他自己牢牢的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奸臣。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本来秦桧也是有机会“埋忠骨”的,只可惜,为了一己私利放弃初心,终跪于岳王爷面前忏悔千年万年。真是“青年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啊!


望风瑟瑟


历史上“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有很多,我们就说说“中共一大”的代表中的三位人物吧,这三个人就是题主说的“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的人物。

张国焘,早年参与“五四运动”,并参与建立早期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后续又出席过中共四至六大会议。1924年5月张国焘被北洋军阀被捕,投降自首后出狱,这一污点隐瞒了组织。后留学苏联三年,回国后支持王明路线,并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主持工作,军事路线的失败让张国焘带领红军撤退到川陕甘地区。

1935年中央红军和红四军在川西会师,张国焘自持势力强过中央红军,开始争权夺利,想要掌控整个红军队伍,遭到中共中央的批评和抵制,最后张国焘居然建立第二中央分裂党和红军,使红四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分裂失败的张国焘回到延安,仍然任中共高层,但在1938年初,利用给黄帝陵祭祖的机会投靠国民党,并在戴笠手下从事反共活动,解放前逃离中国最终客死他乡。

陈公博,代表广州党组织参与中共一大会议的,当时上海一大会议举办地遭到敌人的探查,陈公博受到惊吓,擅自脱离一大代表团逃回广州,没有参加在南湖的一大会议。 此后的陈公博完全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气节,在后来党的会议上拒绝执行党的斗争任务,之后,追随汪精卫在国民党内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一同投靠日本人,在南京就任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立法院长及军事委员会训练部长要职。汪精卫死后,陈公博成为汉奸第一人,1945年日本投降,惶恐不可终日的陈公博逃到日本,后被日本人抛弃送回国内,于1946年被枪毙。

周佛海,代表旅日共产党参加中共一大会议,回日本后转入京都大学学习,在日本期间对共产主义理论产生动摇。回国后,与国民党右派接触后,于1924年9月脱党,并很快成为蒋介石手下得力的反共干将。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周佛海与汪精卫暗中勾结,组建所谓的“和平政府”,与汪精卫等人逃到越南河内,后与日本人勾结在南京成立伪政府。日本战败后,周佛海利用其上海市长身份给蒋介石发电,要将上海完整交给国民政府,蒋介石随即任命周佛海为行动队总司令。

但在全国的压力下,1946年周佛海被押解回南京并被判处死刑,但周佛海恋人杨淑慧拿蒋周二人电文要挟蒋介石,于是国民政府特赦周佛海为无期徒刑,但恶人有恶报,周佛海1948年死于南京监狱中。

这三个人物的经历符合题主说的“年少一腔热血,晚期一出狗血”,只是也希望中国少点这样的人,多点具有坚定信念和民族气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