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前不久,一名4歲男孩復活賽贏得獎盃的小視頻走紅,不少網友稱被他萌哭了。


原來,幼兒園舉辦平衡車比賽,小傢伙在小組賽的時候和別人發生了碰撞,失去了小組第一的競爭資格。好在,最後的復活賽中,他成功奪冠了。


在領獎臺上,小傢伙緊緊地抱著獎盃哭了,並且一再強調:“大獎盃只能是我的。”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這讓一旁的爸爸哭笑不得,網友們也紛紛表示既好笑又心疼。


似乎不少孩子,都有隻能贏不能輸的通病。輸了就撒潑打滾亂髮脾氣的孩子,也是一抓一大把。


事實上,喜歡贏是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但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卻是來源於父母。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父母對待輸贏的態度,影響著孩子


小區裡有個孩子,特別喜歡爭強好勝。


即便是小孩子們之間特別普通的遊戲,他也是卯足了勁,必須要贏。要是輸了,他就會胡攪蠻纏,說這個不算數。


有一次,孩子們在一起打乒乓球。這孩子連輸了幾次,面子上有些掛不住了,正要發作,站在一旁的孩子爸爸卻先惱了,上來直接踹了他幾腳:“好好打,看你打的什麼臭球?”


孩子受了批評自然不依不饒,邊哭邊說這局不算,重來。


幾次三番,小區裡再也沒有孩子願意跟他玩了。原因就是:他太輸不起了。


是孩子輸不起嗎?不是的。從孩子爸的舉動來看,孩子輸不起,其實根源在於他的父母輸不起。


父母將輸贏看得高於一切,孩子也只好不擇手段地想要贏。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你是最棒的,一定能成功”、“你今天必須要發揮出最好的水平”……這樣的話,我們聽來並不陌生。可是,你能想象當這些話從孩子嘴裡說出來,又是怎樣的情景嗎?


在親子綜藝節目《考不好沒關係》中,爸爸們被要求參加「小學考試」,孩子們則在一旁緊張地觀考。


上面那些話,就是對爸爸們寄以厚望的孩子說的,他們想要贏得比賽的急切心情,呼之欲出。


不過,爸爸們卻是狀況頻出,連簡單的古詩文和常識題都會掉鏈子。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在搶答環節中,一位爸爸答錯了,慘遭淘汰。他的女兒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結果,瞬間淚崩。而另一個女孩,因為沒能幫爸爸搶到答題機會,自責得大哭,以至於她的爸爸想要提前退賽。


孩子們對贏的強烈渴望,和對輸的恐懼,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想要贏,並沒有錯,畢竟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有勝負心了。


可是,這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如果不能教會孩子用平常心來看待輸贏,那對未來的影響和傷害是非常深遠的。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輸不起是摧毀孩子信念的助推手


許多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只能贏不能輸、事事要爭當第一”的概念,還會被父母有意無意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


事實能如他們所願嗎?


不一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90%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


當孩子被一定不能輸的理念所支配時,就沒法理性地看待挫折和失敗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負面情緒。


今年,浙江一個高考生,就因為自己考得太差,而好友的成績都非常優秀,心理極度不平衡,便偷偷篡改了好友的高考志願。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所幸,好友發現得早,省招辦及時為他們恢復了志願,而警方也對這名篡改他人志願的考生作了拘留10天的處理。


僅僅是因為輸不起的心理作祟,就將自己送進了拘留所,這個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當我輸了別人也休想贏的思想佔據上風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妥妥的輸家了。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不過,與不能平心靜氣面對輸來說,因為輸不起而引發的自卑和沒有安全感,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看過一段視頻,小男孩王暢總是習慣自我否定,說:“這個我肯定不會、我肯定贏不了、我一點都不厲害……”


在和爸爸進行賽車比賽的時候,爸爸在第一個彎道就輕鬆領先了。這下,王暢不幹了,一邊哭鬧,一邊徑直從車上走了下來,怎麼也不肯再上車繼續比賽。


當大人問他是完成比賽重要,還是比別人快重要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比別人快更重要。”在他看來,分數和別人對他的評價,才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他覺得,自己如果失敗了,就得不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表揚。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布魯爾·卡特曾說: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


有的父母在不經意間給孩子施壓,鼓勵孩子拿第一。


可這種心理暗示,不僅會給孩子壓力,還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只有表現得非常優秀,才能得到父母的愛。一旦失敗,便會變得自卑又敏感,得不償失。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該如何教孩子面對輸贏?


那麼,面對那些輸不起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1、父母自己調整好心態,不執著於名次和輸贏


前不久,一則“兒子考98分媽媽抑鬱”的話題被頂上了熱搜。


這位媽媽是一所重點小學的老師,她對自己5歲兒子的要求永遠是100分。所以,面對孩子的「不爭氣」,認為自己教育很失敗的她,抑鬱了。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事實上,父母太執著於名次和輸贏,除了讓孩子心理壓力更大之外,於事無補。


看過一則很暖心的教育短片:


在飯桌上,兄弟倆分別彙報自己的考試成績。其中一個孩子得意地跟媽媽細數自己每門的分數,可另一個孩子,卻忐忑地將只考了60分的試卷藏在桌子下,不敢拿出來。


當媽媽看到那份60分的試卷時,很生氣。可是,她突然想起孩子每天晚上刻苦用功的背影,立馬調整好了自己的情緒,微笑著對孩子說了一句:“做得很好。”


得到媽媽肯定的孩子,不敢置信地直起了身子,連眼睛都散發出光芒。


可見,希望孩子能夠輸得起,父母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孩子贏了,就大肆獎勵;孩子輸了就懲罰冷落。


要讓孩子知道,無論輸贏,我們都會一直愛著他。父母的愛,才是孩子能夠所向披靡最好的武器。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2、引導孩子注重過程


好友的女兒從小就學習乒乓球,年年都會代表學校去參賽,並且獲得過許多獎牌。


可是,在一次省級比賽中,孩子發揮失常輸了比賽。離場後,她抱著媽媽哭得稀里嘩啦:“我太沒用了,我輸了。”


好友知道女兒為了這場比賽付出了許多,心疼得要命說:“能來參加省級比賽,在媽媽心裡你已經很棒了!”


她告訴孩子:“喜歡乒乓球,並且為之努力和付出了,這個過程本來就是美好的,沒必要為最後的結果糾結。”


孩子雖然很難過,但她很快調整好了情緒,繼續迎接後面的比賽。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注重過程、弱化結果的思維模式,不僅能給孩子更多的鼓舞和自信,也能指引他們不畏挫折繼續向前。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3、鼓勵孩子重新爬起來


教育家Rita Pierson在TED演講時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她讓孩子們做了一份20道題的試卷,結果有一個孩子錯了18道題。她便在卷子上寫了一個+2,並且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


孩子拿到試卷的時候有些疑惑:“老師,我不是不及格嗎?為什麼你還要給我笑臉?”


Rita Pierson說:“我們一會兒會複習這些題目,複習完之後你能做得更好嗎?”


孩子開心地大聲回答:“當然!”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引導孩子從哪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在反思中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才是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要注重的。


作家劉震雲曾說: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便是輸家。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從失敗的地方爬起來。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輸不起,殊不知,父母才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


凡事太嬌慣,會讓孩子認不清自己的真實實力;

凡事只追求輸贏,則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自卑,即便是贏得了第一,也可能會輸掉孩子的人生和快樂。


放平心態,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幫他們樹立自信,才能讓孩子真正贏得人生!


4歲男孩幼兒園贏了比賽崩潰大哭,比輸更可怕的是這個……

(圖文內容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