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对战略纵深宽广的苏联就是无效?

闪电战,为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创建的一套经典战争模式,其精髓主要通过飞机与装甲部队的快速优势,通过突然奇袭而取胜,以机动战胜火力,凭借闪电之势而快速打击敌人,在二战初期,德军运用此战术取得了惊人地战术效果,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之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短期之内,纳粹德国便横扫西欧大陆,所向披靡。

闪电战对战略纵深宽广的苏联就是无效?


但在所向无敌的同时,闪电战也暴露出这样一个特点:当时的西欧各国,各怀鬼胎,且伴随着绥靖政策,政治上能退一步是一步,军事上能躲一下便躲一下,虽部分国家表面上采取结盟,但实际上仍是分崩离析,各不相援,以被动防御为主.这给了德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欧洲多是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战略纵深很小,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不顾一切的快速突击,往往几天就可以穿越一个国家.对手往往在对于德国的突袭还没反应过来,全境或大部分的主要城市便已经陷落或被摧毁了,这种地理特点对于一支高机动,快速突击型的新式军队再适合不过了,例如法国,当他们的所有注意力全集中于马奇诺放线时,德军却绕道比利时攻入法国,突入后不顾一切的快速突击,甚至连战俘和战利品都没时间去打扫,就是不顾一切的向巴黎进军,等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反应过来,后方却已经投降了。此外,因为扫灭西欧时,被攻击国战略纵深小,也使得纳粹德国不必担心由于快速突击而造成的后勤压力,往往后勤危机还未到来,德国的坦克就已经碾遍全境,被攻击的国家已然顶不住了,正借着这些特点,德军方可顺利的在短时间内横扫西欧各国。所以,闪电战对付小国确切的说是战略纵深小的国家而言,尤其管用。


闪电战对战略纵深宽广的苏联就是无效?


但对于苏联而言,闪电战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苏联有着广阔的国土面积,漫长的战略纵深,德国在卫国战争初期虽然在两个星期内纵深苏联国土600余公里,但也仅仅是占据了苏联的一小部分,放在之前的西欧战场,这不知能穿越横扫多少个国家,苏联宽阔的国土纵深使得德军引以自豪的闪电战变成了漫长的行军,且突进越深后方的补给线变拉的越长,突进的距离越长、战略再未达到目的德国越成强弩之末,不但为前线的攻击计划造成困难,物资递不上去,重大战略的计划时间也不断被推迟,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战争的时间布置。

苏联在对德战争初期的战斗中损失虽然非常巨大,但凭借其国土面积过大,人口资源丰富,因此战争潜力也极其庞大,尽管纳粹德国的闪电偷袭战非常成功,但是战争初期在摧毁苏联大量主力部队的同时,也把闪电战的突然性消耗殆尽。闪电战的优势在于快速打击性强,但缺陷在于时间限度有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垮对手,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段,由于闪电战造成的快速进军,补给线短期之内被迅速拉长,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就会瞬间转化为双方的对峙拉锯战,一旦变成僵持,胜利的天平便不再刻意的偏向某一方,这样不但使得战争初期猛烈地的攻势变成停滞,还可能转而被反攻。而且闪电战虽然能快速用很短是时间控制相当数量的领土,但快速的纵深突击、主力部队一闪而过,这往往不能牢牢地稳固占领区的局势,对手残余力量仍然尚存,一旦闪电战停滞,前方僵持,后方的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占领区内地方残余势力的反击,使得前后方两线受阻。

闪电战对战略纵深宽广的苏联就是无效?

卫国战争期间,纳粹德国闪击战的时间主要是从41年6月至年底,德军在这期间的闪电战是非常非常有效的,摧毁了苏军数百万军队并占据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在摧毁苏联有生力量的同时,闪电战的突然性也被抵消了。虽然丢失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苏联极为辽阔的国土,为苏军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空间,使得苏军不但可以节节抵抗,庞大的后方空间也为苏联的战略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闪击战虽然能做到出其不意,且打击效率高,但通常只能在保持短时期内保持攻击能力,缺乏进攻的持久性,并对付国土面积小的国家行之有效,后勤的解决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到了国土战略纵深比较大的国家时,攻击部队闪击过快,后勤就供应不上了。像苏联这样国土幅员辽阔,德军的闪击只能一时得逞,随后就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僵持局面中,苏联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最终拖垮了德军的后勤。其中苏联与西欧各国国土的差别决定了德军败给苏军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德军的战败有很多要素,但苏联宽广的战略纵深空间的的确确是整个卫国战争胜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其他盟国所无法比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