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警世醒言:美国染上了晚清的两大毛病

190 警世醒言:美国染上了晚清的两大毛病


人类社会,有两大珍宝必不可少:一是自由贸易,贸易能让所有人发挥各自优势,最大程度推动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懂得贸易,是人类优于动物的最大长处,也是社会发展的最好捷径;二是可靠信用,借助信用强化贸易合作,这是自由贸易的基本前提和可靠保证。信用破产的个人、公司和国家,不但贸易无法顺利展开,而且会坠入思想僵化、物质贫乏的停滞状态,最终导致彻底崩溃!

而美国这两年来的所作所为,恰恰把这两大宝贝反复侵蚀抛弃,在贸易上不断加税封锁,在信用上不停退群毁约。这是典型的末世心态,与两百年前的晚清何奇相似啊!

众所周知,晚清的崩溃始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起因,表面看是林则徐禁烟,导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冲突升级为战争,但实质的根源,却是晚清对自由贸易的封锁。

立国之初,清庭搞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甚至沿海居民也被迫内迁30里地,目的是阻断活跃于东南沿海和台湾、立志“反清复明”的郑成功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从安全角度看,这还情有可原。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很快就打开国门开展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福州和宁波设立了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但到了1757年,英国刚刚进入工业革命的前夜,正要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的时候,大清却十分奇怪地闭关锁国了,除了广州以外,其他三个通商口岸都关闭了。即使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清朝也没搞自由贸易,而是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所有进出口商品都被“十三行”加价转手,加多少价也没有一定之规,完全看官商的心情。结果只肥了两类人,首先当然是“十三行”官商,其中有个叫伍秉鉴的十三行大佬很快崛起为世界首富。1834年,伍秉鉴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差不多相当于清朝一年的收入。他不仅在国内拥有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而且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甚至投资了美国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后来在上海成立了外贸企业“怡和行”,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跨国企业;其次是捏着十三行商人命运的官员,巨额回扣是免不了的。经过官商和官员两层刮皮后,剩下的关税收入也没有进入国库,而是进了内务府,作为皇家的私房钱。

190 警世醒言:美国染上了晚清的两大毛病

190 警世醒言:美国染上了晚清的两大毛病

面对不自由的贸易、不规则的关税,英国决定要和大清谈一谈。1792年9月,英国派出了以马戛尔尼为大使的访华团,希望借乾隆爷82大寿的良机敲开大清的贸易大门。访华团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希望大清取消十三行,让商家进行自由贸易,二是希望大清给块地,让英商作为贸易中转站,三是希望中英双方互派大使,随时沟通贸易事务。为此,英国人不惜血本带了600箱大礼,全是英国的高科技产品,其中有一架模拟太阳系的天体运行仪,上足发条之后几大行星围绕太阳自动运转;还有一个天文望远镜和一个标注了英国殖民地的地球仪,意在向乾隆展示日不落帝国的威势。甚至还有一个热气球和一个热气球驾驶员,如果乾隆爷既好奇又够胆的话,英国人准备带着他升天开开眼呢!

不成想,英国人暖暖的美意遭遇了中国人冷冷的礼仪:要见乾隆大爷可以,但必须双腿下跪五体投地!从来只拜上帝不拜皇帝的英国人哪里接受得了,经过无数次争吵交锋,最后来了个折中方案——单膝跪地,权当给女人求婚吧!乾隆大爷当然不高兴,他的心态和特朗普一样,老子天下第一,不肯下跪就是罪过!

不肯接受不平等的英国人,再多再好的礼物也白搭,乾隆爷正眼没瞧,一股脑全扔进圆明圆仓库里当垃圾。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圆的时候,他们发现,当年送的礼物连箱子还是原封未动呢!

马戛尔尼这次访华目标一个没达成,闹得不欢而归。

190 警世醒言:美国染上了晚清的两大毛病

不过倒也有两个意外收获:一是随团访问的一个12岁小孩叫小斯当东,居然在路上学会了中文,非常乖巧地向乾隆大爷说“您好!高寿!”之类的讨好话。乾隆爷一高兴,当即从腰间摘下一个槟榔绣花荷包送给小斯当礼物。但让乾隆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乖巧的小斯日后在广州的东印度公司当了18年翻译、文书和总管,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小斯,在1840年作为英国议员力主对清朝开战!二是访问团在进京的路上,对清朝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未到中国前,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基本来自于明末清初的欧洲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倒是特别推崇中国悠久的文明,搞得欧洲掀起了一股向东看的中国热,刚刚发迹的英国人哪里敢小视清朝。但在访问途中的所见所闻,却终于让大清的虚弱暴露无遗:沿途所见的百姓破衣拉碴、面黄肌瘦,列队显摆军威的清兵军容不整、精神萎糜,特别让英国人震惊的是官员的作派。访问团到浙江定海时,请求当地官员找两个领航员上船带他们到天津,他们以为官方会贴招聘广告找人,没想到官府直接派兵满大街抓了几十人,然后让这些人齐刷刷跪在面前审问。最后审出两人有海上航行经历,然后分文不给,就硬性派活了。清朝官员这种霸道,直看得英国人目登口呆!

为了打开清朝贸易大门,1816年,英国又派出了以阿美士德为代表的访华团,那个小斯已经长大成人,担任了副代表。但这次仍然没有任何成效,嘉庆皇帝和他老子一样,把英国人轰回去了。

不能成功打开清朝的贸易大门,英国出口的东西毫无竞争力,但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却在英国和欧洲需求旺盛,是中产小资生活的标配。这导致英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英国白银源源不断流进中国。这时,主导中英贸易的东印度公司搞了个损招,在印度种鸦片,然后销到中国换商品。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前,鸦片贸易规模比较小,平均每年1814箱,马戛尔尼访华后,绝望了的英国疯狂扩大鸦片贸易规模,平均每年增至4113箱,1800年达到了4570箱。鸦片贸易不仅逆转了中英贸易局面,中国由顺差倒转为逆差,大量白银流进了英国人腰包,更严重的是毒害了中国军民的体质和精神,最终导致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把怒火将英国商人存放的2万箱鸦片全烧了,触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

断断续续打了2年(1840.6-1842.8)的鸦片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收场。英国人用战争得到了访问和谈判没有得到的东西: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取消“十三行”垄断机制,允许英国人与中国商人自由贸易,并在通商口岸设立英国领事馆,割让香港作为英商贸易基地,赔偿战争损失2100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是一场典型的不对称战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争态势不对称,英军劳师远征,清军以逸待劳;二是综合国力不对称,英国面积31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清朝面积1380万平方公里、人口4亿,英国GDP占世界13.9%,清朝GDP占世界32.9%;三是战争结局不对称,英军先后出动陆海军19000人,清军总出动20万人,但英军只伤亡了523人(69人死亡),而清军伤亡22790人。

190 警世醒言:美国染上了晚清的两大毛病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按照当时最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看法,主要是器不如人,所以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实际上,当时中英两国的兵器技术大致上还处于同一代,双方陆军都有火枪火炮,海军都是木船风帆,比百年后中日两军的技术代差要小得多。虽然英国已经搞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革命,蒸汽机已经用在火车上了,但轮船蒸汽机技术还不成熟,英军军舰主要还是靠风帆动力,只在个别军舰装备蒸汽机作为备份动力。直到20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军舰才真正是蒸汽动力的铁甲战舰,兵器技术差距才呈现一边倒的不平衡。

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其说中英兵器存在技术代差,不如说有质量代差:英军的滑膛枪,不但加工精细射击准确,而且枪与剑融为一体,远可射击近可刺杀,而清军的枪是火统,制作粗糙,既难打准、杀伤力也差;英军的火炮不仅可灵活转动、四向打击,而且发射的是“开花弹”一炸一大片,而清军火炮不能灵活转向,发射的是实心弹,即使侥幸打准了也只是砸个洞而已,两年鸦片战争,清军竟然没击沉一艘英舰。英军军舰,虽然也是木船,但吨位更大更结实,安装的火炮数量也多。这种质量差别,同样导致双方作战能力的巨大差距,英军一枪抵清军五枪,英军一炮顶清军十炮。

因此,尽管英军的兵器技术质量上占优,但兵力、地利和国力却处于完全的弱势,而且英军不过在沿海的广州、天津、厦门、定海、镇江敲打了几下、并没有打到北京去,清军不过伤亡两万多人而已,为什么清军不硬扛到底、来个持久战把英军耗死呢?

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根本力量——财政,战争最终打的是经济、打的是钱。据统计,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共消耗了3000万两白银,而英军只消耗了421万镑,相当于1263万两白银,只有清朝的40%。这么巨大的差别,除了组织效率不同以外,主要是清朝官员借战争之机中饱私囊,比如浙江前线的军官虚构了一支9000人的“南勇”,骗了10万两军费,有个叫郑鼎臣的军官虚构了一支20000人的水军,套取40万两兵饷,这类事件在鸦片战争中层出不穷,足有上千万两军费被各级官员贪污了。而清朝一年收入不过4000万两,同期的英国财政收入15540万两,将近清朝的4倍。也就是说,同样一场战争,英国一年的收入可以打十次,而清朝一次就差不多耗光了。持久战真打不了!

为什么综合国力大得多的清朝,财政收入反而远远不如小小的英国?这就涉及到一个国家更根本的力量——信用。自从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议会取代国王掌握实权,英国的财政收支就很透明了,税收多少、支出多少、用在哪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是所有的支出都用在了公共利益上,如道路、港口、军舰建设和殖民战争上,而这些支出在殖民时代都有十倍百倍的回报,英国民众都能直接或间接从中受益。也就是说,英国政府的信用高。有了可靠的信用,英国政府不但税收是当时全欧洲最高,甚至发国债借钱也是最多的。为了与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抢占殖民地,英国国债最高时超过财政收入的15倍,比当今的美国借钱还要多。英国有了好的信用,借钱越多、军力越强、占地越广、回报更多,当然还钱能力也越强、信用度也越高,形成了一种杠杆经营的良性循环。

相比之下,同期的法国和清朝,都是专制王朝,收支都不透明,皇家奢糜无度、官员贪腐成风,乾隆举全国之力修圆明圆只为一家享受,路易十四耗一国之财修凡尔赛宫只为一己显摆,如此不讲政治信用,谁愿意多交税呢?至于发国债借钱,更是门都没有!当时的法国人不愿意买本国国债,却肯为英国掏腰包,哪怕两国处于战时状态,这显然是英法两国信用不同造成的,跟爱国没关系;而鸦片战争时的清朝,既不敢想也根本不可能通过发国债支持战争,谁肯买啊!

所以,鸦片战争,真正的起因不是鸦片走私而是贸易封锁,真正的败绩不是武器落后而是信用沦丧!没有自由贸易,国不能富,没有可靠信用,国不会强!

当今的美国一超独强,当然不可与腐朽的清朝同日而语。但再富的社会,也经不起贸易的封锁,再强的国力也熬不过信用的丧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