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文士們竟為他而集體“驢鳴”,絕代英才為何英年早逝?


引子:空前絕後的奇觀

217年春天的郊野,白幡招展。

作為魏王世子、文壇領袖的曹丕,正在親率文人學士們送葬。

葬禮上突然一片驢叫,

但發出“驢叫”的不是驢,而是人,

而且不是一般的人,是一群向來溫文爾雅的文人學士,

威勢赫赫的世子曹丕居然還是帶頭大哥!

如此不同尋常,究竟是什麼情況?


曹丕和文士們竟為他而集體“驢鳴”,絕代英才為何英年早逝?

驢鳴送葬

一、驢鳴送葬 為誰而鳴

1、驢鳴送葬

217年的正月,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

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竟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

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

於是,與眾不同的一片驢鳴之聲,就這樣在春天的曠野迴盪。

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

葬禮之後,七步成詩的曹植又作《王仲宣誄》來悼念。為王粲“早世即冥”,無限悲傷,在文中寄託著他對亡友深切的哀思。


2、王粲是誰

王粲,字仲宣,山東高平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官員,為“建安七子”第一人,文學成就最高。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早年南下依附荊州牧劉表,十多年未受重用。

208年,王粲歸於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被賜爵關內侯;213年,王粲任魏王侍中。

但王粲之所以被後人記住,卻是因為他的文學才華。

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曹丕和文士們竟為他而集體“驢鳴”,絕代英才為何英年早逝?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

二、一代英才 過目不忘

王粲確實是有才的,而且是一代英才。

1、過目不忘

王粲年少時就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

《三國志·王粲傳》記載的兩件小事,證明了王粲確實是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

這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朗讀起來。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

王粲回答:“能。”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另一次,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著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

王粲就是這樣博識強記。


2、千古名篇

《三國志·王粲傳》記載:他生性善於計算。能很簡捷地得出正確答案。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不用修改,時人常常以為他是預先寫好的,但他們儘管反覆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

公元194年,王粲投靠劉表。卻不被重用,流寓襄陽十餘年,心情鬱悶。

懷才不遇的王粲把鬱悶集在心間,寫進他的千古名篇《登樓賦》。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王粲的心情淒涼悲愴而且感傷,心中也充滿了憂傷和悲痛。沿階下樓,卻氣憤難平。一直到半夜還不能入睡,惆悵徘徊到翻來覆去睡不著。

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王粲傾吐了故鄉之思、懷才不遇、宏圖難展的苦悶。


曹丕和文士們竟為他而集體“驢鳴”,絕代英才為何英年早逝?

王粲和為紀念他而建的仲宣樓

三、英年早逝 性情使然

遇到了唯才是舉的曹操,王粲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卻在四十一歲撒手人寰,為什麼會怎樣?

1、急躁好勝,鬱鬱不樂

王粲記憶力強,見聞廣博,所以曹操出外遊覽,多次同車隨行。但他感覺受到的尊敬不如和洽、杜襲。

一次,杜襲曾經單獨被曹操召見,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勝,從座位上站起來說:“不知曹公對杜襲說了些什麼?”

和洽笑著回答說:“天下的事難道能全都知道嗎?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為這鬱鬱不樂,您想一個人都兼顧起來嗎?”


2、師心自用,醫聖束手

王粲二十多歲時,曾遇“醫聖”張仲景,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

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

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

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

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曹丕和文士們竟為他而集體“驢鳴”,絕代英才為何英年早逝?

建安七子乘風去,我來寫文悼仲宣。

【結語】:

王粲的性格決定自己的命運。

不得志時,淒滄抑鬱;

得志之時,急躁好勝;

雖處順境,稍不如意,就會鬱鬱不樂;

生病之初,師心自用,一味諱病忌醫;

病入膏肓,面對結果,只有聽天由命。

王粲的英年早逝確實不是偶然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