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怎麼回事?

“杯酒釋兵權”是指宋太祖乾德初年,趙匡胤在酒宴上以榮華富貴誘通幾位手握重兵的將領交出兵權,從而以和平的方式將兵權收歸中央的歷史事件。

趙匡胤何以會在建國之初便急於將兵權收歸己有呢?

自唐代安史之亂起,四方領兵的節度使便不奉王命,擁兵割據。延續到五代十國,大臣篡政之事更是屢見不鮮,宋初曾有人慨嘆說,朝為比肩之人,夕便有君臣之分,政權更迭如同走馬。

趙匡胤及其謀臣趙普意識到,天下之所以僭竊相繼,戰亂不斷,其原因就在於節鎮權力太重,跋扈難制,因此欲穩固趙宋統治,必須抑奪其權。

趙匡胤之所以上臺,就是因為他握有中央最強大的禁軍部隊,有堅強的武力做後盾。

因此,他剝奪的首要目標便是曾經為其稱帝立下汗馬功勞,與其兄弟相稱的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怎麼回事?

據《宋史.石守信傳》載,趙匡胤在一次晚宴上突然惶惶不樂,發出為帝后未嘗安枕而臥的哀嘆。石守信等人忙問其故,趙匡胤講:

“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

石守信等人惶恐不知所措,趙匡胤遂藉機勸他們退還兵權,多積金帛財物,“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

於是,石守信等人在次日便都藉故有病,請求罷職。

趙匡胤自然恩准,予以重賞,令他們以節度使名號在朝充任散官,至於讓皇帝寢食不安的禁軍兵權自然就轉到趙匡胤一人手中了。

趙匡胤於杯酒之間解決了宿將主兵這個問題,接著便以同樣的形式解決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問題。

趙匡胤一面將各州政事、司法、經濟等職權分離出來,轉由文臣掌握;一面則直接著手削弱其軍事力量。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怎麼回事?

乾德三年(965年),初,命天下州縣挑選本部士卒,強壯者一律送到京城充任禁軍。

開寶二年(969年),諸藩鎮入京朝見皇帝。宋太祖盛宴招待之際,故伎重演,再次對這些功臣宿將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關懷”。

於是,以風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為首的諸藩鎮紛紛表示引退。次日,趙匡胤便將他們全部留居京城,改任環衛官或其他散職。

這是“杯酒釋兵權”的延續和發展。

“杯酒釋兵權”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與宋太祖對形勢的準確把握是分不開的。

宋太祖在確認已經完全掌握政局之後,方才適時地採取適當方式將兵權收歸中央。

宋太祖以和平方式奪取了政權,又以和平的方式將兵權順利收歸中央,

這與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那種殺戮功臣的做法完全不同,是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穩定的。

事實上,宋太祖以及後來的宋太宗收攬兵權,是與北宋政權逐步統一全國的步伐相一致的。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怎麼回事?

歷史表明,這種剝奪兵權的方式,在當時並沒有對北宋統一南方、滅掉北漢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杯酒釋兵權”對當時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並未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

但是,“杯酒釋兵權”的順利進行絕非意味著它的完全成功。在趙宋王朝加強對軍隊控制的過程中,“杯酒釋兵權”只是第一步,隨之而來的是軍事制度的變革。

樞密院三衙統兵體制,使統兵權與調兵權相分離;更戌法令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募兵制造成了龐大卻軟弱無力的軍隊。

凡此種種,均為今後北宋在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埋下了制度上的禍根。

“杯酒釋兵權”中宋王朝,以優厚的生活條件換取了功臣宿將手中的兵權。這些曾經在戰場上叱吒的將軍們返鄉後,廣置田產,多買奴婢,過起子逍遙自在的富家翁生活。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怎麼回事?

但是,他們的存在卻嚴重破壞了經濟生活的正常規律。兼併土地、買賣人口本為政府所明令禁止,但在這些人面前卻又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後人在評價北宋經濟時,當時是“田制不立”,究其根源,不能說與“杯酒釋兵權”沒有關係。

“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軍事領域。它是趙宋王朝軍事制度改革的原則體現,更是趙宋王朝積貧積弱歷史事實的源頭所在。

北宋朝鮮有“叛將變兵”產生,這一點不容置疑,但北宋朝對外作戰屢遭敗績,年年歲幣外奉,更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說,“杯酒釋兵權”在宋初也許是必需的,但作為一種歷史經驗,是功是過,卻委實難以驟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