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乾德初年,赵匡胤在酒宴上以荣华富贵诱通几位手握重兵的将领交出兵权,从而以和平的方式将兵权收归中央的历史事件。

赵匡胤何以会在建国之初便急于将兵权收归己有呢?

自唐代安史之乱起,四方领兵的节度使便不奉王命,拥兵割据。延续到五代十国,大臣篡政之事更是屡见不鲜,宋初曾有人慨叹说,朝为比肩之人,夕便有君臣之分,政权更迭如同走马。

赵匡胤及其谋臣赵普意识到,天下之所以僭窃相继,战乱不断,其原因就在于节镇权力太重,跋扈难制,因此欲稳固赵宋统治,必须抑夺其权。

赵匡胤之所以上台,就是因为他握有中央最强大的禁军部队,有坚强的武力做后盾。

因此,他剥夺的首要目标便是曾经为其称帝立下汗马功劳,与其兄弟相称的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据《宋史.石守信传》载,赵匡胤在一次晚宴上突然惶惶不乐,发出为帝后未尝安枕而卧的哀叹。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赵匡胤讲: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石守信等人惶恐不知所措,赵匡胤遂借机劝他们退还兵权,多积金帛财物,“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于是,石守信等人在次日便都借故有病,请求罢职。

赵匡胤自然恩准,予以重赏,令他们以节度使名号在朝充任散官,至于让皇帝寝食不安的禁军兵权自然就转到赵匡胤一人手中了。

赵匡胤于杯酒之间解决了宿将主兵这个问题,接着便以同样的形式解决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

赵匡胤一面将各州政事、司法、经济等职权分离出来,转由文臣掌握;一面则直接着手削弱其军事力量。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乾德三年(965年),初,命天下州县挑选本部士卒,强壮者一律送到京城充任禁军。

开宝二年(969年),诸藩镇入京朝见皇帝。宋太祖盛宴招待之际,故伎重演,再次对这些功臣宿将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怀”。

于是,以风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为首的诸藩镇纷纷表示引退。次日,赵匡胤便将他们全部留居京城,改任环卫官或其他散职。

这是“杯酒释兵权”的延续和发展。

“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与宋太祖对形势的准确把握是分不开的。

宋太祖在确认已经完全掌握政局之后,方才适时地采取适当方式将兵权收归中央。

宋太祖以和平方式夺取了政权,又以和平的方式将兵权顺利收归中央,

这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那种杀戮功臣的做法完全不同,是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稳定的。

事实上,宋太祖以及后来的宋太宗收揽兵权,是与北宋政权逐步统一全国的步伐相一致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历史表明,这种剥夺兵权的方式,在当时并没有对北宋统一南方、灭掉北汉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杯酒释兵权”对当时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并未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但是,“杯酒释兵权”的顺利进行绝非意味着它的完全成功。在赵宋王朝加强对军队控制的过程中,“杯酒释兵权”只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军事制度的变革。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使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更戌法令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募兵制造成了庞大却软弱无力的军队。

凡此种种,均为今后北宋在对外作战中屡战屡败埋下了制度上的祸根。

“杯酒释兵权”中宋王朝,以优厚的生活条件换取了功臣宿将手中的兵权。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叱咤的将军们返乡后,广置田产,多买奴婢,过起子逍遥自在的富家翁生活。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但是,他们的存在却严重破坏了经济生活的正常规律。兼并土地、买卖人口本为政府所明令禁止,但在这些人面前却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后人在评价北宋经济时,当时是“田制不立”,究其根源,不能说与“杯酒释兵权”没有关系。

“杯酒释兵权”在历史上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它是赵宋王朝军事制度改革的原则体现,更是赵宋王朝积贫积弱历史事实的源头所在。

北宋朝鲜有“叛将变兵”产生,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北宋朝对外作战屡遭败绩,年年岁币外奉,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说,“杯酒释兵权”在宋初也许是必需的,但作为一种历史经验,是功是过,却委实难以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