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時代,怎麼用知識管理提升自我?

信息爆炸時候,我們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知識信息,而龐雜混亂的信息難以為我們提高有效的幫助,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進行知識管理,通過方法竅門高效利用起來,提升自我。

信息爆炸时代,怎么用知识管理提升自我?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噪音和信息混雜不明,我們需要有分辨信息的能力,然後區分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我看到很多知識管理在講如何對知識進行分類管理,如何對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儲存,但是很少講到如何把知識有效的內化提升。

如果說知識庫是一個房子,在這個房子裡,其實我們也應該做到斷舍離,書越讀越薄,知識庫也應該不斷清理、更新。

本文目的在於總結方法,拋磚引玉,交流經驗,共同進步,所說的知識管理方法不可能適用所有的知識,這只是對於我,或者部分知識有效。

01 我的知識管理3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到覺得有用的就囤起來

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驚歎於互聯網上信息的豐富,發現對自己有用的,就像松鼠屯堅果一樣,先保存下來,然後進行分類收藏。那個時候我用的是為知筆記的前身-網文快捕,這個軟件的優勢就是可以下載保存網頁,防止網頁不可訪問後的信息遺失。我保存的方式是依據內容分歸類到設計、美食、歷史等等目錄裡面。

那時候,我總覺得這些我以後會用到,但實際上,隨著內容的越來越多,很多內容都放在那裡很久都沒有被再次看過。

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某次換電腦的時候,我要繼續帶著這個幾百M的軟件繼續這樣嗎?答案當然是不。至此,我的知識管理第一階段Over。

第二階段:把自己的知識整理到Evernote(印象筆記)

Evernote剛推出來,它所宣稱的“第二大腦”概念還是非常吸引人的,把重要的生活、工作內容歸類統一放進來,需要的時候根據層級和關鍵詞,迅速找到,這個概念聽上去真是美滋滋。

我還學習別人的相關經驗,在evernote裡面搭建了一個知識體系,按照知識使用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分類。

信息爆炸时代,怎么用知识管理提升自我?

在這個階段,我不像之前一股腦地全盤收藏,而是先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梳理篩選,對我有用的我會歸納總結,然後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後形成一篇筆記。

除此之外我還用Evernote管理我的階段性自省和目標,我希望把我的思想都歸為一處進行管理。

但我的知識庫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大,除了一些流程備忘錄在需要的時候查看,那裡更像是我過去思想的一處墓地,除了偶爾的緬懷,它對我的現在沒有太大的意義。

現在,我對Evernote的定位就是不常用信息的備份,比如:

  1. 特定情況下需要查詢的內容,比如各種會員權益、汽車保養內容等
  2. 過去工作內容、資料
  3. 日記和總結。目前在Notion出現的情況下,Evernote這個定位也有些不保了

第三階段:讀後嘗試,形成習慣

在長期使用GTD的過程中,我認可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開始真正關注2/8原則中重要的那20%:如果對於現在的我沒有用的內容,那基本上以後大概率也用不到。

我的界定的方式是:一則內容閱讀完,我覺得有用,就在Omnifocus進行安排時間,如果這個嘗試我近期沒法排期去嘗試、去學習,那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捨棄。

舉個例子,我在少數派看到一篇文章《讀書方法分享:如何閱讀一本書?》,覺得這篇文章能夠解決最近讀書進度筆記慢的問題,那我就開始進行拆解。

第一步:尋找有效實踐點

我在《讀書方法分享:如何閱讀一本書?》找到了兩個實踐點:快速閱讀可以通過較短的時間瞭解全局,辨別一下是否值得細讀,如果不值得就不要浪費時間了;如果值得就仔細閱讀,邊讀邊思考,找到可學習的點。

下面是摘要的具體實踐內容。

信息爆炸时代,怎么用知识管理提升自我?

第二步,拿一本即將讀的書來嘗試

有了可以嘗試的實踐內容後,我就拿了一本準備讀的《創變-高群耀與時代巨人共舞的40年》來試試。

先按照6步粗讀,覺得在應對變化和國際公司本地化方面,跟我最近的工作相關,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帶著四個主要問題開始細讀,並進行摘要記錄。

信息爆炸时代,怎么用知识管理提升自我?

精讀之後整理

第三步,實踐之後,再次回顧文章,看看還有什麼遺漏

這算是一個查漏補缺的步驟,另外實踐一次之後,再看文章,很多地方就有了全新的感覺。

例如:

一個好的讀者應該有能力控制閱讀的速度。閱讀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能做到“該快則快”、“該慢則慢”。

還有文章中建議“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下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以及最重要的核心論點。”但這個對我來說不重要,因為我可學習的內容已經被我內化,所以我也無需以後再看這樣的讀書筆記。

第四步,把可以嘗試的內容加到日常生活中,看看是否有所益處,有則保留,無則捨棄。

我覺得這個讀書流程對我有價值,我就把整個步驟抽象化,做成讀書流程放入Omnifocus中,以後要讀書就新複製一個項目作為行動步驟。

信息爆炸时代,怎么用知识管理提升自我?

方法整理

結尾

到此為止,這篇文章對我的價值就已經吸收了,那這篇文章我就可以從我的Pocket稍後閱讀中刪除了。

每週我都會抽時間對於稍後閱讀進行清理,並且堅持原則:現在都沒想到可以怎麼應用的內容,基本上以後也不會用到。

本文由 @產品在思考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