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為你好”的名義,謀害孩子的人生

八月份播出的《小歡喜》熱度走高,過分真實的劇情,戳中了千千萬萬家庭的心窩,也映射出孩子在面臨高考時的狀態。

英子喜歡吃的火鍋、油條、豆漿等一切都歸為不健康的食品,通通不許吃,而她不喜歡吃的海參、燕窩,因為營養價值高,所以,必須吃。英子最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只需要一上午的時間,宋倩卻覺得那是在浪費時間,就勸她放棄。高三誓師大會上,宋倩對英子進航天局工作的願望嗔之以鼻,堅持要在氣球上寫“高考700分”。她要求英子每次考試都要力爭第一,考第二就是失敗。英子想去南大,她卻執意要求英子去北大清華,還給英子四處打聽清華和北航的招生要求,甚至還偷偷改掉英子的高考志願······

別再以“為你好”的名義,謀害孩子的人生

受不了媽媽控制慾的英子終於爆發了,她在父母的追趕下,選擇要去跳海。

海邊上英子激動地對宋倩說:“我只是想逃離你。”宋倩那句:“我都是為你好。”讓人毛骨悚然。

多少子女的小歡喜,都毀在父母的一句“為你好”裡?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追求自己的夢想怎麼這麼難?孩子想要過屬於自己的人生怎麼就這麼難?是不是要真的等到悲劇發生了,父母才會去反思後悔?

01

你為我好的樣子,一點兒都不好看

“我這麼對你,都是為你好!”

“我們努力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啊!”

“你現在不明白,但將來一定會感謝我的!”

相信在我們的成長經歷中,一定對這些話耳熟能詳,甚至能夠倒背如流。這些話伴隨著我們升學、擇業、辭職、找男朋友、結婚生子的每一個選擇,每當面前出現岔路口的時候就會聽到。但有多少個“為你好”只是披著善意外衣的“必須按我說的做”。

別再以“為你好”的名義,謀害孩子的人生

在前不久結束熱播的《少年派》,“王勝男”這個角色可謂是把中國式親媽的角色特徵表現的是淋漓盡致。她在劇中就表示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林妙妙,全天360°無死角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去給女兒教育,無微不至,包括洗手怎麼洗,搓多久都有著明確規定,做飯都要卡著分秒,不許妙妙學騎自行車因為有安全隱患。

但是這些所謂的“為你好”的方式,林妙妙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樣一點兒都不領情,每天和王勝男“鬥智鬥勇”。

在大多數孩子眼中,這是一種活生生的束縛。我們不想按照父母事先安排好的一切,循規蹈矩。我們只是想過自己原本的人生。

來自原生家庭的隔閡,讓為人子女的我們都無法擺脫“偉大付出”的媽媽,也沒辦法狠心指責,卻又無人能懂自己的孤獨。中國絕大多數父母的做法無異於“我把自己都給了你,你怎麼能不聽我的?你這輩子該怎麼活應該由我來決定。”

相信很多父母都喜歡對孩子說:“我走過的橋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所以父母總是喜歡把他們的人生經驗強加在我們身上,給我們他們認為好的東西,卻忘了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我們真正想要的又是什麼。

“為你好”的背後,是你根本不相信別人有靠自己獲得幸福的能力。

孩子總要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你的私人物品,而是讓他成為他想要的樣子。

在這世界上,沒有誰能永遠陪著誰,即使父母也會有離開人世的那一天,孩子們終究要學會一個人獨立的生活。

02

情感勒索,如何影響孩子?

《歡樂頌2》中譚宗明曾經對安迪說:“永遠不要低估國內父母的熱情。為了孩子他們可以捨得一身剮,自然也會要求更高的掌控權。”

控制慾即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是控制行為中最有力的一種,這種勒索也會讓被勒索者受到雙倍的威脅,每一次的反抗都會被恐懼感、責任感感和罪惡感壓得喘不過來氣,從此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孩子在被父母控制成習慣之後,就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自我意識完全拋棄,一輩子只能在父母的庇護才能活著,活成任父母操控的木偶人。另一種就是強烈的反抗父母,只要是父母要求做的,全部反著來,想盡一切辦法逃離父母,不惜以生命為代價。

去年朋友圈被一篇題為《北大留美學生萬字數落父母、12年不歸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刷屏。新聞的主角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

從小成績就名列前茅,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本科畢業後又前往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但是在這些光環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把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並寫下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去的“暴行”。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研究所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平均每5箇中學生就有1人想過自殺,比上個世紀的自殺率提高60%。

其中一個孩子的遺書讓人心悸,他這樣寫道:“這不是寫給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角度與立場,我也跟他們說不清。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根據一項持續了70多年的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施加過多的控制,會造成孩子的終生的心理傷害。那些在童年時被父母侵犯了隱私或者被過度控制了自由的人,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他們的幸福感都比較低。

不管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和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僵硬關係,都可能需要花費一輩子的時間去撫平,這是必會是一個慘痛的代價。

03

真正的“為你好”是讓孩子做自己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說:“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控制慾過強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通病,其實都是打著愛的幌子,約束孩子的獨立人格,自由意志,把孩子的人生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沒完成的人生目標,讓孩子接著替自己完成。

其實,父母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將一隻腳悄悄踩過孩子的界。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老舍說:“我有三個孩子,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其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者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孩子們就是自己的築夢者,因為任何人都無法預料他們的未來。他們有選擇追求自己夢想和人生的權利。作為父母,不能將他們逡於自己所能掌控的範圍,而唯一要做的就是去相信他們,讓他們靠自己奮力一搏。

別再以“為你好”的名義,謀害孩子的人生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打造完美人生的同時殊不知自己已經毀掉了孩子的一生,把自己想要的人生完全強加在孩子身上,還不可以讓孩子拒絕這種支配,孩子的人生不應該是他自己的嗎?這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布萊希特說:“不管我們踩什麼樣的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所有的父母。

你一定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己足夠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而活。人生一世,命運總是多舛,只有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變得更加強大,面對風浪,從容不迫。也只有這樣,孩子們的人生路才可以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